



約瑟夫·沃倫·史迪威是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的美國將軍。早在1911年11月,他就曾到上海度假,這是他的第一次中國之旅。9年后,他奉命到中國工作。1935至1939年,他擔任美國駐華武官參贊,其足跡遍及中國各地。正因為如此,他被美國軍界稱為“最精通中國和遠東問題的軍官”。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他作為美國總統羅斯福的駐華軍事代表,開始履行其職業軍人的歷史使命。
史迪威:我們撤出了緬甸,
這是一個奇恥大辱
珍珠港事件發生后,美、英、蘇三大國很快便與中國結成軍事同盟,并將對亞洲實行聯合軍事行動。蔣介石希望美國派一位高級軍官做他的同盟軍參謀長。1942年元旦,美國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推薦他的老部下、好友、陸軍中將史迪威擔當赴中國的使命。
史迪威的職務是:美國總統的代表、駐華美軍司令官、駐華空軍司令官、對華租借物資監理官、滇緬公路監理官和中國戰區參謀長。他的職責和任務是:保持滇緬公路的暢通,指揮歸他節制的中國軍隊,協助提高中國軍隊的戰斗力,發揮租借物資(即援華軍用物資)的作用。他的參謀班子由35名軍官組成,陸軍部還答應將海運400名教官和技術人員,來幫助訓練中國軍隊,使他們能正確地使用美國的武器裝備,學會美國的戰術和技術。
1942年3月6日,史迪威來到重慶,拜訪同盟國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初次會晤是歡愉的,蔣介石以極為認真的態度對他說:“我將任命你為中國駐緬軍總司令,中國部隊駐緬第5軍、第6軍歸你指揮,以抵擋日軍在緬甸的進攻。”他滿心歡喜,高興地向中外記者說:“中美兩國軍隊并肩進入東京那天,將是我們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
在仰光失守后,史迪威才感到蔣介石所謂的授權,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因為他同時任命第5軍軍長杜聿明為中國駐緬軍總司令。史迪威匆匆飛到重慶,余怒未消地對蔣介石說:“您的部下沒有執行您的命令,至多也只是執行了命令的字面意思。”沒想到,蔣介石聽完后很驚訝,立即和他一起飛到緬甸眉苗,召集中國軍官開會,當眾宣布,史迪威“擁有提升、撤職和懲罰中國援緬軍中任何軍官的全權。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大創新”。蔣介石還私下許諾,將授予他一枚用篆體字鐫刻的官銜圖章,以確認其行使的指揮權。一個星期后,他所得的圖章竟是“同盟軍總參謀長”,而不是“駐緬軍總司令”。至此,他才恍然大悟,在蔣介石的心目中,他只能是“顧問”,而不是指揮官。
集結在緬甸的軍隊各有各的心思,英國軍隊想溜,中國軍隊欲守,而史迪威恰恰相反,決意反攻、大干一場。1942年4月,日軍憑借其空中優勢,向盟軍在緬甸的駐地狂轟濫炸。20日,日軍向臘戎進攻,突破中國軍隊第55師防線。當第5軍、第6軍的主力部隊悄然撤回中國時,他竟一無所知。為了奪回被日軍占領的戰略要地東枝,他冒著猛烈的炮火,親自率領中國軍隊的一個連堅守陣地,直至增援部隊的到來。
史迪威拒絕蔣介石派來的飛機的營救,率領殘余部隊,走入險象環生的原始森林。他總是走在隊伍的最前面,整日滿面怒容、不言不語。一位記者報道說,史迪威“貌似憤怒的上帝,罵起人來猶如墮落的天使”。1942年5月24日,他們終于抵達印度德里。一時間,他成了舉世聞名的英雄,絡繹不絕的記者,沒完沒了地采訪。在記者招待會上,他鄭重宣布:“我聲明,我們遭到了一次沉重打擊。我們撤出了緬甸,這是一個奇恥大辱。”
蔣介石:在中國,史迪威的權力比我的權力大
史迪威為人坦誠,憎恨空談,不愿討好他看不起的人。這樣一位自負好斗的職業軍人,與“天無二日、國無二君”的蔣介石相處,無疑是兩條毛驢拴在一根樁上,注定是要踢蹶子的。他們相處不久,史迪威便感到蔣介石“非常難對付”,而蔣介石則抱怨:“在中國,史迪威的權力比我的權力大。”
史迪威對蔣介石也曾有過好感。1928年4月,他在美國《衛兵》雜志撰文介紹蔣介石時還倍加贊賞地說,中國統一的完成,表明蔣介石“是靠自己的力量獲得的”。他擔任武官參贊時,日本侵華氣焰十分囂張,蔣介石不號召人民起來抗日,卻別出心裁地搞起新生活運動,這時他才開始輕蔑蔣介石。而他對國民黨軍隊只忠于蔣介石個人,以及各自為政、保存實力的做法更是深惡痛絕。
史迪威與蔣介石的矛盾已成為公開的秘密,羅斯福對此極為焦慮,給馬歇爾寫了一封信,措辭強硬地說:“史迪威的確是以錯誤的方法在和蔣委員長打交道。蔣委員長是不能以我們對待其他中國人的通常辦法與之交往的。他是中國的最高統帥、中國軍隊的總司令。”可史迪威很不理解羅斯福的態度,立即給馬歇爾拍了一封電文,進行辯解:
“在美國繼續宣傳重慶的觀點,已構成對我的工作的重大障礙。美國公眾輿論得到的全是虛假的印象。真實的情況是,部隊處于絕望的境地。士兵吃不飽,無薪餉,未訓練,被輕視,軍隊貪污腐敗成性。本來可以把他們拉出污水坑,但由于我們不斷讓步,使得蔣委員長認為,他只消一堅持,我們就會屈服。”
史迪威繼續訓練中國軍隊,為重開緬甸戰役做準備。可是1942年11月8日,盟軍在北非登陸后,美國的軍援物資便大多傾向北非,中緬印戰區再也得不到如數物資了。他牢騷滿腹地向馬歇爾抱怨說:“我不知道非洲戰場得到了多少。難道我就用這些東西去安慰中國人嗎?”他還給陸軍部拍去電報,直言不諱地表明自己的憤怒情緒。
珍珠港事件一周年紀念日時,馬歇爾正式通知史迪威,緬甸戰役已引起高度重視,因為重新打通緬甸運輸線,可以為從中國出擊的空軍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美國政府將增加對緬甸戰役的支援。他高興極了,因為他所處的戰略位置已僅次于艾森豪威爾指揮的北非戰場。美國已意識到緬甸的戰略地位,特意增加6000名美國勤務部隊官兵,專門執行筑路及其他任務。
史迪威高興得太早了。當他趕到重慶時,事情又變得難以捉摸。何應欽抓住一些枝節問題,沒完沒了地絮叨:“空投時,一些箱子摔破了,藥用碘酒也被砸碎了。”1942年12月28日,蔣介石照會羅斯福,對未在孟加拉灣建立海軍優勢提出質疑。蔣介石認為美國沒有實現其諾言,即控制緬甸水域,加強美國駐華空軍力量,并且說發起緬甸戰役,必須符合中國的利益,如果前提條件不充足,那就會失敗,就會給中國帶來災難。
1943年夏秋之際,緬甸戰役已在積極的準備之中,史迪威明顯感覺到蔣介石的“脾氣好多了”,宋美齡也稱他為“喬大叔”。開羅會議后,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又得出一個新結論,盟軍應把軍事打擊的重點放在德國。羅斯福得到情報說,日本將在太平洋而不是在中國被打敗。羅斯福讓史迪威通知蔣介石,盟軍至少在一年內,不會在緬甸采取聯合軍事行動。
史迪威:我們必須讓共產黨得到援助
1943年8月,史迪威從印度回到重慶。他向蔣介石建議,為牽制日軍的軍事力量,以利緬甸戰役的準備和發動,應該同共產黨領導的第18集團軍合作,采取聯合軍事行動。蔣介石當然不會予以理會。不過大洋彼岸的羅斯福倒是饒有興趣,立即給蔣介石寫信說:“大敵當前,災難隨時可能降臨。在這種情況下,拒絕愿意打日本的人的援助,顯然是錯誤的。”
史迪威與一些美國人的不同之處在于,對中國共產黨沒有很深的政治成見。他在任駐華武官參贊時,負責搜集和研究共產黨的情報。他對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懷有濃厚的興趣,甚至想“寫一封信問一問賀龍”有關情況。他認為共產黨的“情報工作、組織機構和戰術都很出色”。他將自己對共產黨的認識,與其他武官進行交流,獲得他們的好評。
平型關力挫日軍,首戰告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史迪威由此深受鼓舞,找來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就平型關大捷的話題對八路軍和共產黨進行廣泛討論。他常常反問自己:“難道八路軍不是很了不起嗎?”在武漢,他通過史沫特萊認識了周恩來和葉劍英,接觸和交談后發現中共高級領導人“襟懷坦白,彬彬有禮,態度和善,為人直率”。
臘戎失守后,史迪威換了一種思路,認為,倘若八路軍在此,絕不是如此的慘敗。他常常語氣堅定地對參謀人員說:真想“請那些共產黨部隊到這里作戰”。在重慶,他半是玩笑、半是認真地對蔣介石說:“如果委員長同意,我將率領共產黨的隊伍去進行奪回緬甸的戰役。”
1943年11月7日,美國總統特使赫爾利抵達重慶,史迪威努力說服赫爾利,對華援助不應將共產黨排斥在外。因為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是抗日的,是很有戰斗力的。在他們控制的區域實行的才是真正的改革,減租減息,不抓壯丁,很受下層民眾的擁戴。他在給赫爾利的一份備忘錄中說:“第18集團軍(紅軍)是能發揮作用的,對這一點不能有半點誤解。他們可以調到不會與中央政府軍發生沖突的地方去執行任務。但在這次危機(指“皖南事變”)中,我們必須把他們視作這個隊伍中的一部分。”
蔣介石感到史迪威已是越走越遠。共產黨的軍隊如果得到先進的武器裝備,那么他們就會如虎添翼、勢不可當。蔣介石別無良策,只得給羅斯福去電極力阻撓。史迪威知道后,立即給馬歇爾寫了封長信,說,蔣介石應該和共產黨達成包括得到武器裝備的協議,讓八路軍在山西參加戰斗。“兩年前,他們曾主動提出與我共同合作。現在他們仍可能愿意聽從我的指揮。”馬歇爾支持他,認為任何中國部隊,包括共產黨的軍隊,只要同政府軍團結抗日,都應受到美國的援助。
羅斯福在一份“態度非常強硬的電報”中,明確表示要把共產黨納入美國援助的范圍。
史迪威的態度也更加明朗化了,在給馬歇爾的電報中說:“如果讓蔣介石控制物資,誰會得到,你是很清楚的;誰得不到,你也是很清楚的。但我們必須讓共產黨得到援助,因為他們愿意抗日。”
1944年9月13日,史迪威接待了兩名共產黨的使者,他們帶來了毛澤東和朱德的問候。他們談論了什么,雖沒有詳盡的記載,但是史迪威在給馬歇爾的報告中已多少透露出會談的信息:“他們已和我聯系過了。他們表示愿意在我的指揮下進行戰斗,但不愿在蔣介石任命的司令官的指揮下作戰。”他告訴這兩名使者,很想到延安去看看。他將說服共產黨將自己的軍事力量部署在黃河以北,不與國民黨軍隊接觸,并將給予5個師的美式武器裝備。
史迪威笑著對蔣介石說:我永遠是中國的朋友
史迪威和蔣介石的關系越鬧越僵,矛盾所在是由誰來支配援華物資。一次,在使用兩架運輸機的問題上,他們發生了爭執。桀驁不馴的史迪威使蔣介石惱羞成怒,蔣介石立即給羅斯福拍去電報,婉轉地暗示羅斯福,應該將史迪威召回美國。羅斯福拒絕了蔣介石,并且告訴他,就是召回史迪威,那么新的繼任者也享有與史迪威同等的權力。
蔣介石一刻也沒有放棄這種呼吁,羅斯福開始膩煩了,也想調換史迪威,以緩和目前的緊張局面。然而,馬歇爾發表了不同的意見,他對羅斯福說:“擔負重新打通緬甸重任的人,必須是一個美國人和一個能夠率領部隊作戰的統帥,而不是一個只會與重慶發展和諧關系的協調者和物資供應者。”而在美國再也找不到比史迪威更合適的人選了。
美國軍方對于召回史迪威,一直有截然不同的意見,而馬歇爾的態度則是至關緊要的。馬歇爾一如既往地支持史迪威,認為應該將史迪威晉升為四星上將,以和他所享有的指揮權相適應。1944年6月30日,美國陸軍部在一份要求晉升史迪威的文件中對他大加褒獎,稱贊他克服種種困難,包括盟友的冷落,“在緬甸組建了一支有戰斗力的中國軍隊”,并在向密支那的進軍中發動了一次載入史冊的輝煌戰役。羅斯福拗不過軍方的意見,簽發了這份由陸軍部起草的電報。這份電報于7月6日發給了蔣介石:
“我想我完全了解你對史迪威將軍本人的態度,但是……我不知道還有誰有能力、有決心、有力量來消除正在威脅著中國和我們征服日本的全面計劃的災難。現在我要將史迪威晉升為四星上將,并建議你立即考慮把他從緬甸召回,直接置于你的領導之下,負責指揮所有中國和美國駐華部隊。你必須賦予他協調和指揮作戰的全部責任和權力。”
蔣介石再也不提召回史迪威了,而是換了一種方式,要求羅斯福再派一位高級別特使,前來調查中國戰區的情況,于是副總統華萊士前來中國。華萊士在中國的日子里,每天都被蔣介石和宋子文所困擾。蔣介石指出,為擺脫中國戰區的不和諧局面,美國政府應派一位總統特使,以直接溝通中國戰區和總統之間的聯系,無須再經過國務院和陸軍部。華萊士認為這個建議合情合理,可以采納。宋子文沒完沒了地數落著史迪威的過失,反反復復地講述史迪威必須召回的理由。華萊士招架不住了,竟然也得出結論,史迪威必須離開中國。
美國終于派來了總統特使赫爾利。蔣介石開始反擊了,指出史迪威所謂的軍事指揮權已涉及一國的主權。他說:“只要我還是國家元首和中國最高司令官,在我看來,我無疑有權要求召回一個我不能再信任的軍官。”赫爾利向羅斯福報告,蔣介石和史迪威“性格各異,互不相容”,“如果你在他們的爭執中支持史迪威,你就必將失去蔣介石,還可能失去中國”。羅斯福權衡利弊,作出直接而明確的命令:史迪威立即從中國撤回。
1944年10月19日,史迪威接到總統的命令,本想召開記者招待會,發表一個解職聲明。馬歇爾擔心他會出言不遜,造成難堪的局面,指示他在48小時內就要踏上歸程。史迪威寫了兩封告別信,在其中一封給朱德的信中說道:“對不能與您和您的不斷壯大的杰出的部隊并肩抗日深感失望。”蔣介石和宋子文前來送行,蔣介石解釋說,這一切都是由于我們性格不合造成的,對此深表遺憾。這次史迪威倒不失紳士風度,笑著說:“祝你們取得最后勝利,我永遠是中國的朋友。”
(壓題圖:史迪威與蔣介石、宋美齡)(責編:孫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