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我究竟喜歡什么?想要什么?是什么影響了現在的我?以后的我又會是怎樣?
我時常在想為什么當初要選擇中國畫這樣的專業?是被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吸引?是純粹因為它獨特的技法,觀察角度新奇而義無反顧?亦或是老師的個人魅力所折服?仔細想想著實覺得當初匆匆忙忙,毫無思慮。也許也正是因為這樣畫畫一下子顯得那么力不從心,步履艱難。畫畫對我來說什么?幾經周折后終于有一天看著自己的畫我突然之間覺得它不就是我嘛。毫無掩飾,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想它在某種程度上很真實很坦然的表現了一個人的個性,修養。人如其畫細想來確實是有那么一番道理。
無論是誰,教育是成就一個人至關重要的因素。因為學了國畫我終于認識到線條可以表現一個人的修養,終于體會到理性與感性交織后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也終于明白想要學好中國的繪畫對人的文化素養有多高。我喜歡剖析自己,常常問問自己到底是不是喜歡這樣東西?為什么?討厭它又是什么原因?但可恨的是每每被逼急的時候不耐煩地扔出去兩個字—感覺。那么感覺又是什么?很多人說我是在虐待自己,畫畫又不是科學,何必要和自己較真。不對,不應該是這樣。正如他們所說的在藝術方面感性真的很重要,但是理性的部分也是萬萬不可以丟掉的。像是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幾千年的思想,幾千年的人,如果真的已經過時了。幾千年了為什么現在還在學?1+1=2是我們祖先規定的,為什么你現在還要教?他們從來就沒想過為什么?我們知道無論形式怎樣發展,怎樣變化,可原則是永遠不會變的。自然科學可以求新求變,人文科學不可以亂變。
現在繪畫中很多人在變。變的亂七八糟。什么都要學西歐國家!作品大多也都是硬搬硬套各種被肢解的元素,拼湊任意在一起稱其為中西合并。中西結合這一點我覺得很好。理論上的好大家不言而喻,但這絕不是件簡單的工作。好比像我們寫論文,某某與某某做對比。做對比的好處是清晰明了兩者之間的區別,難就難在做對比至少要熟知一方面的內容。這里請看清楚是熟知而不是簡單的知道。這樣的情況下也許文章還有的寫。不然也只是徒然。無論是西方的藝術或者是中國的藝術,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必定是有它過人之處,我個人認為除了技術之外,藝術家的文化熏陶是不可少的,古人就說過有德有才,才是上品。
我也時常在問,為什么上了大學日漸頹廢,萎靡不振起來,每天好像有很多事做但正經的又沒做幾件,焦慮焦慮,特別的不安。學業荒,生活亂,前途盲。有人說現在中國青年人的精神已經殘廢了。因為他們沒有民族的自尊心和責任感。中國的教育在吹殘他們。讓他們不能認識自己?關心的情,愛也只是一絲己欲?冷眼旁觀國家好壞,從來不關心國家如何發展。到頭來十幾年的學習到忘記了自己喜歡什么,不明白自己要干些什么?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我的路在那里?我是從那里來該到那里去?縱使你比別人努力,生活的意義在哪?
前段時間看了個紀錄片叫 【紀錄片】兩百萬分鐘—美、中、印高中教育考察。里面有一個對比讓我印象深刻。(前提是三所好學校,六名優等生面臨高考的想法)美國的學生:我受不了朝九晚五的生活,一定要做喜歡的事情。生活學習都很重要,只有學習我是受不了的。中國的學生:初中過后作業一下子就多起來了,抓緊一切時間學習,回到家中頂多也就看看新聞聯播了,有作業的趕緊做,就這樣有時父母休息了我還沒做完;我不給自己有什么預期,也不敢想,萬一考砸了失落就大了,就這樣挺好,考好了有驚喜感。印度的學生:我們不能像美國的學生那樣生活的這么舒適,課少作業少。我們17歲的時候已經知道自己將來的職業了。(某某)早上4:45起床上2個小時課后休息1個小時然后吃早飯然后在上4~5小時的課,中間沒有休息。晚上再上課。
看完視頻之后突然想起有人曾經問過朗朗說:“你覺得什么樣的人是有上進心的?”朗朗答:勤奮的人。
在我們不斷羨慕某國有寬松的教育體制的同時,他們的教授卻在說我們國家的教育體制在25年前已經落后了,現在的年輕一代雖然有良好的教育資源但是不思進取,好逸惡勞,混沌度日。經濟發展停滯不前這里面也是有原因的。
什么樣的學生才是好生,回想過往老師們一定會說(至少心里肯定是這樣的想法):聽話的學生,每一門功課都考滿份的學生。就是好學生優秀的學生。我并不說這種思想不對,以前想不明白現在倒是覺得可以理解。只是我覺得對于人的身心發展來說學習是主要任務,但是生活也很重要。我們用三個學會來講就是: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求知。
某國一名優秀的教師制定的班規:不要幫同學占位子、別人犯錯的時候不要盯著別人看、認識新朋友一定要記住別人的名字、用小小的貼心為別人制造驚喜等等,無一例外全部都是關于生活的小細節。做人,做事,求知。毋庸置疑做人一定是首要的,學習并不是指要做書的奴隸,生活也定不是做錢的奴隸。
說了這么多,我只是想說我依然是我。我的過去我沒有辦法改變,現在的我知道什么可以變通什么我要堅持,將來的我隨它去吧。至于畫畫,她應該會是我最直白的寫照,不加修飾毫無保留。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