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2月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在江西瑞金成立,行址設在葉坪村一幢三室二廳的普通農家小屋,包括行長在內只有5名工作人員,啟動資金僅20萬大洋。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的分支機構遍地開花,業務范圍包羅萬象。它不以巧偽趨利、漁奪侵牟為目的,有別于當時的中外錢莊、票號和銀行。為發展蘇區經濟,改善、保障民生,支援革命戰爭,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撐。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建國之初,蘇區各地并行流通的貨幣五花八門,單是各級蘇維埃政府發行的紙幣就達150多種,還有布鈔10余種。金融市場雜亂,阻礙了商品流通和經濟運行,統一貨幣、統一財政刻不容緩。1931年11月,在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毛澤民受命籌建國家銀行,籌劃印刷、發行國家貨幣,但臨時中央政府既不提供場地,也不配備設施,只給了他五個編制。毛澤民經過精挑細選確定了出納、會計、記賬和勤務等職員,隨后又在葉坪村謝氏宗祠附近租借了一幢簡易民房,幾張桌子、幾把算盤一擺,國家銀行開始運轉。同時,中央造幣廠也在原江西省蘇維埃政府造幣廠基礎上擴建成立,人員、機器陸續到位。印刷貨幣首先需要票樣圖案,中共汀連縣委宣傳部長黃亞光被推薦為最佳設計人選。但其時他因卷入一宗冤假錯案,即將被處決,毛澤民挺身而出,把他從刑場上解救下來,委以國幣設計師重任。黃亞光充分借鑒傳統文化藝術,推陳出新,很快就拿出了一套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濃厚政治色彩的票樣圖案。中央造幣廠的技師們利用原江西工農銀行的影制銅版,剪貼、改造成了國幣印刷銅版。印刷貨幣還需專用油墨和紙張,可毛澤民派到敵占區的各路采購員,均無功而返。毛澤民帶領造紙工人采用樹皮、毛竹和破棉、廢麻作紙漿原料,摻入適量細羊毛,成功生產出了具有韌性和防偽性能的鈔票紙。他用同樣的土辦法,帶人上山刮松脂,燒煙油,配上熟桐油,試制出了合格油墨。1932年7月7日,首批國幣正式開印,半年內印制伍分、壹角、貳角、伍角和壹圓5種紙幣共65.61萬元。此外,他們還把各級蘇維埃政府保存和散落民間的金銀銅器集中起來,鑄銅幣、銀幣和銀洋等通貨。國家銀行所發貨幣幣值穩定,準備金充足,宣傳解釋工作得力,很快就贏得了社會各界群眾的信任,他們紛紛交出舊幣,兌換新幣。
隨著紅軍的擴大,中央財政赤字激增,收支失衡。根據有關法律和章程的規定,國家銀行的業務除了發行貨幣、公債和期票,辦理存款、貸款、匯兌和票據貼現,還有代理國家金庫的特殊使命。每逢部隊有重大作戰行動,國家銀行都要派人一手拿算盤,一手拿槍,深入前線接收、押運戰利品,籌集軍費和戰備物資。1932年2月,國家銀行撥出巨額軍費,紅三軍團和紅四軍久攻贛州不下,造成中央財政雪上加霜,國家銀行面臨倒閉。為扭轉局面,這年3月下旬,毛澤東揮師東征,連克龍巖、漳州,繳獲大量金錢和緊缺物資。國家銀行配合中央財政部和國家政治保衛局等部門,督率3000多民工晝夜穿梭搬運回瑞金,緩解了中央蘇區的金融危機。1932年6月和10月,國家銀行分二期發行“革命戰爭公債”共180萬元,次年又發行“經濟建設公債”300萬元,并從中拿出20萬元設儲蓄基金,廣泛吸納社會閑散資金,用于支持工礦生產,促進貿易。國家銀行在短期內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迅速發展壯大。總行設2個處、7個科和1個總金庫,工作人員增加到50名。下轄福建、江西2個分行、分金庫,1個瑞金直屬支行、4個兌換處、5個金銀收買處和幾十個代兌處等機構。為保國家財富的安全,國家銀行還在石城縣橫江鎮張坑村爛泥坑設立了一個秘密金庫,金銀財寶從四面八方不斷運來,被封存在一口巨大的地窖里。2名便衣特工以熬樟油為名,長期駐守,國家銀行和國家政治保衛局定期派人巡回檢查。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國家銀行14名業務骨干被編入中央軍委直屬縱隊第15大隊,其余工作人員繼續留守中央蘇區。國家銀行逐漸中止了貨幣印鑄和發行,各地分支機構相繼關閉、停業。秘密金庫的大部分財物也分散到各部隊保管,剩余的幾十擔金銀、現鈔,以及國家銀行的重要資料、中央造幣廠主要器材,靠200多名運輸隊員肩挑背馱,踏上了漫漫征程。第15大隊一路上既要行軍作戰,監護中華蘇維埃的“國家命脈”,又要見縫插針籌糧籌款,保障后勤供給。1935年1月7日,紅軍攻占貴州遵義,得到短暫的休整機會。國家銀行趁機印刷、發行紙幣,借以補充軍需,為避免當地群眾受損失,他們在離開遵義之前,全部用銀元或實物予以回收。1月29日,第15大隊在赤水河邊忍痛割愛,銷毀了這批紙幣和印鈔機器。10月19日,中央紅軍抵達陜北。此時,第15大隊14名國家銀行干部僅剩下8人,而2擔黃金、銀元依然原封未動,保存完整。
1935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與原陜甘晉銀行合并,組建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西北分行,印刷、發行新貨幣。新中國成立后,人民銀行曾以1:1的比值,收兌到蘇維埃國家貨幣771616.5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