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酒文化有著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從古至今,每個朝代都有各自不同的飲酒方式,今天飲酒方式與以往也有很大區別。
漢代:
那時,人們過年時喝的是椒柏酒。這是一種“保健酒”,即用椒花和柏葉浸泡的酒。漢代過年的風俗、日期基本都穩定,規矩也多。飲用過年酒時要看時辰,一般是大年初一早上東方太陽微露時開始喝,其時鞭炮聲開始響起。但敬酒的次序與現代明顯不同,不是先敬老長者,而是讓家中年齡最小的孩子先喝,即《荊楚歲時記》中所說:“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人失歲,故后與酒。”意思是年紀小的孩子,過年了就長一歲,值得慶賀;而老年人過年了則意味著少了一個年頭,變老了,因為一年比一年老,故并不是值得慶賀的事情,所以最后喝。
魏晉時期:
過年所喝酒的品種增加了一種,除了椒柏酒外,人們還喝“屠蘇酒”。屠蘇酒是一種中藥保健酒,是用多味中藥材泡出來的,過年時,全家人都要喝點屠蘇酒,據說這種酒能預防流行病、瘟疫什么的,一年里會有好運,沒病沒災。
在魏晉時,飲酒時也是有規矩的,除夕之夜,家家都會準備豐盛的夜宴,喝酒開始,“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
唐代:
由于經濟繁榮,國家穩定,百姓日子過得不錯,人們講究享受,過年圖個快樂成為主題,如放鞭炮,便不再作為驅鬼避邪的手段,而被看成是一種娛樂形式。酒是一定要喝的,而且要大吃大喝,可供選擇的酒品也多了,不再僅僅限于“保健酒”,但椒柏酒還是少不了的。飲酒的規模和檔次都上來了,行酒時還有音樂、歌舞,詩歌唱和,在類似現代春節聯歡晚會一樣的氣氛中,通宵達旦,“難忘今宵”。在普通人家所喝的酒,一般是鄉間自釀的,飲酒也是圖個熱鬧,而不再是防疫治病。
宋代:
喝椒柏酒的人家很少見了,多喝屠蘇酒和術湯,過年喝酒之風與隋唐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北宋時,過年一般一天要喝兩遍酒,除了晚上自家人圍坐在一起喝酒守歲外,在白天,鄰里之間還會互相邀請對飲,謂之“別歲”。除了喝酒,鄰里之間還會互相饋送酒食,謂“饋歲”。現在過年喜歡送酒送什么的風氣,也不知道是不是從這時開始的。
元明清:
在元明清年代,守歲之風全面盛行,年味特濃。天一黑,全家便圍坐到一起“度歲”,主婦把好酒好菜全端上桌來,連囑邊喝。守歲時除了喝酒,娛樂節目出現了,最流行的是擲骰子。大人給壓歲錢和小孩討壓歲錢,成為一種風俗。大人坐在一起喝酒,小孩坐在一起放鞭炮,放完鞭炮后,纏著大人要壓歲錢。
清代:
過年開始變得累人和復雜了,請客送禮,迎來送往成了一種時尚,過年喝酒不單單是為了辭舊迎新,而被賦予了更多的社交功能,直至影響到現在。
古人過年時所飲之酒,除了多是“保健酒”外,酒精度數相對都比較低,不太容易醉,所以,才有孩子也喝的現象。現在不少人家過年不再飲用酒精含量較高的白酒,而是改用紅酒,我覺得這是一個好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