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對滋養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素質極為重要。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包含了當地民族的民族性和特性,融合了當地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豐富的創造力。中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保護與經濟開發是政府和社會所共同關心的話題。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品 ;經濟價值;開發現狀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8-0064-02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人類創造的文明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各民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實地記錄了某一民族、地域的人文、自然和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對滋養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素質極為重要。
中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共有29項被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在2006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有傳統技藝就有89項,占總數的1/6。這反映了國家與社會十分重視對傳統手工技藝的搶救保護,但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傳統手工技藝仍然具有較大的價值和市場。本文將就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品的經濟價值開發現狀為主要研究內容,以重慶非遺“五谷糧食畫”為實例來討論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品的經濟開發現狀。
一、開發非遺手工藝品經濟價值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各族人民用智慧與勤勞共同創造的結晶,是人類精神中一項寶貴的文化財富,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然而,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劇烈沖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工作現正遭遇諸多問題。唯有通過開發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從而將其從現有的藝術鑒賞階段向經濟效益發展階段過渡,進入更多人的視野,才能將傳承保護工作的實效進一步提升。因此,非常有必要對民間非遺手工藝品的經濟價值進行開發。
近年來,信息化、工業化的時代特點及現代化的生活習慣對傳統手工藝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品面臨著無人問津、繼承人缺乏和知識產權受到侵害等問題,市場上流通的部分手工藝類作品其實屬于侵權作品,因此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顯越發重要。以經濟價值開發為手段的傳承保護由于其較強的優勢,正被越來越多的繼承人所采納。
二、開發首先要準確把握非遺手工藝品經濟價值的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經濟、歷史、宗教、藝術等許多不同的價值和意義,而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并對其進行有效的發展、保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對現有非遺手工藝品經濟價值的開發過程中,主要呈現出以下幾點特點:
(一)非遺手工藝品的經濟價值具有間接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要通過文化價值來展現,通常無法直接表現出來。它的文化價值越大則意味著經濟價值也越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開發往往需要通過一定的載體來實現,可以是工藝產品及工藝技術,也可以是民間藝術節目,還可以是以傳統文化為主的文化旅游等。如果離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離開了這些載體,它的經濟價值將很難體現。
(二)非遺手工藝品的經濟價值具有潛在性
經歷千百年歲月的磨練和現代文明的洗禮后,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原創性和不可再生性正逐步顯現,使得其稀缺性十分突出。此類稀缺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的開發往往需要在人身上或者文化產品上才能夠客觀體現出來。當這些條件尚未具備時其經濟價值只能夠是一種可能,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是不具有任何獨立的實物形態,其自身的經濟價值表現出較強的潛在性。
(三)非遺手工藝品的經濟價值具有區域性及排他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由一群人在其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沉淀下來的。由于在不同的區域內環境變不同,生活、生產習性不同,導致在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每一項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都來源于先輩們代代勞動經驗的累積,這就使其所有權屬于特定主體并成為這個主體的無形財產,它無法通過饋贈、買賣和交換進行當下的傳承,表現出較強的排他性。
三、民間非遺手工藝品經濟價值開發的模式及現狀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的開發模式
1.作為文化商品進入文化市場。近十年來,隨著中國現代化程度的提高,人們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同時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強烈,個性化的產品需求以及對制作工藝的高要求使得傳統手藝及其制品越來越為公眾所喜愛和珍視并且呈現出日益增長之勢。宣紙、云錦、漆雕等傳統產品能夠再次回到大眾的視野中并成為文化市場上新的消費寵兒,正是因為能夠成功轉型為文化商品進入文化市場。
2.作為民俗特色商品進入旅游商品市場。雖然像木板年畫、紫砂壺、景泰藍等一批非遺手工藝品在社會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找到其商業化的道路并打開市場,但對于全國89項傳統手工技藝來說,仍有較多不適于轉化為文化產品來進入市場流通的。這些非遺往往具有濃厚地方、民族特色,脫離了特定的環境將會對其文化價值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因此針對這類非遺手工藝品,要積極轉化為當地的特色旅游產品,與當地的人文特色與旅游優勢相聯系,作為民俗特色商品進入旅游商品市場。
3.作為藝術品進入藝術品鑒藏市場。每一件非遺手工藝品都是當地風土、民俗的集中表現,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鑒賞性,是其他依附現代工業社會所產生的文化不能取代的。因此這些具有藝術品價值的非遺手工藝品應借助國際性藝術展會、收藏品鑒賞、藝術品投資等平臺來凸顯其文化底蘊,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實現其自身經濟價值的實現。同時,非遺手傳承人也將在這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造詣,精益求精,讓自己的作品達到更高的藏品等級。這將有效推動中國非遺手工藝品整體水平的提升,形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二)重慶非遺手工藝品“五谷糧食畫”的經濟價值開發
北碚“五谷糧食畫”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收錄在重慶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其第五代傳人唐大焱老師從小學習糧食畫,號五谷稻人(道人),曾在第十屆工藝美術大師博覽會上獲優秀獎。1984年出生的唐大焱與國內眾多老一代繼承人相比,他對國內藝術品市場的把握以及對商品經濟價值的獨特思考更具有先進性和代表性。除了以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藝術造詣來挖掘“五谷糧食畫”的文化內涵,唐大焱還對“糧食畫”的經濟價值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
1.依托公司對“糧食畫”的經濟價值進行開發。唐大焱首先成立了“天下糧倉”工作室,專業繪制五谷糧食畫和研究五谷文化。隨后籌建了重慶大焱工藝品廠,進行規模化的糧食畫產品制作。值得一提的是,這家專業生產糧食畫的公司也是中國唯一家具有專利和商標的糧食畫生產廠家。為了更好地推動商業化,唐大焱將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相結合,除了用“糧食畫”來表現、仿照著名的傳統中國國畫、年畫,西方印象派、抽象派油畫外,還有大量原創作品,其中最暢銷的糧食畫是以巴渝特色的風景、民俗畫面為主的,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依托這個微型公司,唐大焱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一片藍海市場,為糧食畫的傳承保護以及經濟價值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2011年,他的企業被評為北碚重點文化微企并獲得了重慶市政府的財政扶持。
2.強化品牌意識,深化對“糧食畫”的經濟價值開發。為了更好地將五谷糧食畫推向市場,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價值。重慶大焱工藝品廠申請了“大焱”和“天下糧倉”兩個商標,以擴大品牌影響力的方式進行發展和傳承。同時,唐大焱創作出了一幅幅經典作品得到了廣泛的認可,提升了品牌形象和美譽度。由唐大焱制作的《人民總理周恩來》是國內最大的一幅彩色五谷糧食畫,獲全國金獎并受到人民網、新華網、鳳凰衛視等各大媒體的報導,唐老師本人也被評為當代書畫藝術領軍人物。他的作品《維納斯》在中國工藝大師博覽會上被六星級高價收藏。正是由于唐大焱在保持對藝術的不斷追求過程中仍不忘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五谷糧食畫”的經濟價值的開發,他的企業得到了快速的成長,而“糧食畫”也從走出北碚區,走進了全國更多人的視野里。2012年,這個小微企業已實現銷售額90余萬元。
四、結語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祖輩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保護中國各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智慧的結晶。現階段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品的傳承保護以及經濟價值的開發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重視度不夠、缺乏資金投入以及過度開發、改編等問題。像重慶大焱工藝品廠這樣能夠成功摸索出一條保護與開發非遺手工藝品道路的企業畢竟還是少數,更多的資金投入、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挖掘才能進一步推動非遺手工藝品的經濟價值開發。要堅持市場化的發展思路,注重科學的品牌定位,制定切實可行的營銷戰略,集中力量將文化遺產資源的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充分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品的經濟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春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思考[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6).
[2] 張曉萍.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及其保護利用[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
[3] 辛儒,孫強,趙艷芳.論當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產業價值[J].經濟論壇,2007,(16).
[4] 徐仲偉,閔緒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原則與措施[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0,(2).
[5] 張廣宇.淺探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開發模式[J].中國外資,2013,(2).
[6] 譚宏.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理論探討,2008,(2).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