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生代農民工已逐漸成為中國產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出現了就業收入低、就業機會少等一系列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業結構升級。結合中國國情與研究對象的特性,提出基于宏觀、中觀、微觀三方面的影響因素并得出初步結論,提出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能力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能力;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8-0070-02
新生代農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年齡在16周歲以上,在城鎮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業戶籍人口。它一般包括兩類:一類就是那些小學、初中或高中畢業后直接到城市的就業者;一類是在城市長大的農民工女。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問題事關三農大業,事關社會穩定,事關和諧社會建設。
本文在明確就業能力內涵基礎上,進而對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能力的因素展開分析,并得出一些結論。
一、就業能力的內涵
國外學者對于就業能力的研究比較早也比較系統。就業能力是指個體在其職業期間確認和實現在組織內部和外部職業機會的能力;就業能力是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也就是在勞動力市場內通過充分的就業機會實現潛能的自信(英國原教育與就就業部DFEE);就業能力是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進步以及應對工作生活中出現的變化的能力(國際勞工組織ILO)。結合眾多的研究觀點,筆者更認可以下觀點:就業能力,指獲得最初就業、維持就業和必要時獲取新的就業所需要的能力。
二、就業能力影響因素的分析
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因素很多,筆者從外部環境、個人環境、個人自身三個層面對影響因素進行了歸納:外部環境主要包括社會的政治、經濟、技術、法律、勞動力市場等方面;個人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工作環境和居住環境;個人自身,包括教育背景、能力與經驗、個性特征、職業發展、維權意識。
(一)外部環境因素
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能力的外部環境因素包括政治、經濟、技術、文化、法律等,這些因素對于組織來說雖然是不可控因素,但是其影響作用卻是不容忽視的。
1.政治環境: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使得新生代農民工無論是在就業待遇方面還是就業機會方面,都受到一定的不公正的待遇,處于劣勢地位。有的用工單位在招聘條件中,特意加上“只招本地戶口”字樣,就將他們擋在崗位之外。既是被接納,也只能限制在“臟、險、累”的崗位上。
2.經濟環境:隨著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具有較低盈利能力的傳統建筑和制造業企業將面臨不利的外部環境。而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崗位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制造業和建筑業,在其中工作的新生代農民工事業和就業流動的問題更為嚴重。
3.技術環境:技術進步要求就業者具備更高的教育水平和熟練的技術,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數處于初中或高中學歷,并且職業技能由于積累較少,技能水平總體偏低。技術進步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負面影響也很大。
4.法律環境:隨著國家勞動政策法規的完善,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安全和就業保障得到了提高。尤其是2012年7月1日實施的新《勞動合同法》進一步規范了勞務派遣制度,而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是勞務工,這是個利好消息。
5.勞動力市場環境:勞動力市場的不完善,政府沒有專門為農民工設特定就業機構,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介紹體系比較缺乏,信息網絡不夠健全,用工信息發布不及時,關注度不夠。過半數的新生代農民工通過親友介紹獲得就業這使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機會比較少,就業渠道比較窄。
(二)個人環境因素
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能力的個人環境因素包括家庭環境、工作環境,居住環境,這些因素將影響新生代農民工獲得就業機會的能力。
1.家庭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問題,包括家庭背景及家庭責任兩個方面。(1)家庭背景:家庭經濟條件影響著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選擇,家庭階層地位高或者家庭關系網絡強大,那么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機會就會多,就業收入也會高,對城市工作的適應性也越強。(2)家庭責任:一方面是父母的贍養壓力,另一方面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或即將面臨子女的教育問題,相當部分城市農民工子女無法進入公立學校,這都制約了其就業能力的提升。
2.工作環境:由于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穩定性較差,結識的朋友或同事的在教育經歷、職業地位和社會階層上基本相似,無法讓他們獲得成長性技能。
3.居住環境:新生代農民工一般租住在廉租房,而城市的高房價與低收入的現實讓他們無法在城市定居,只有在城市賺錢,回家鄉買房或蓋房來養老。居住環境差影響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穩定性。
(三)個人自身因素
1.教育背景:盡管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程度較高,使得他們接受新事物、獲取新知識更為容易。但是,他們的就業競爭力仍然處于弱勢。在當前新生代農民工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接近30%,而城市勞動力市場中需求量最大的受過專門職業教育、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中專、職高和技校水平的勞動力,占總需求的56.6%,而在新生代農民工能適應這個職業要求的只有近三成左右。
2.能力與經驗:一般來講,受過多種專業技能訓練或有過多年類似工作經驗的農民工很受用人單位的青睞,但是新生代農民工中大多數缺乏一技之長,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工作經驗又相對匱乏,這就影響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質量。
3.個性特征:新生代農民工一畢業就來到城市,大多從未干過農活,獨生子女又占了大多數,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并且敬業精神差,承受困難和挫折的能力很低,不能踏踏實實地干活,一有不順心的事兒,就鬧別扭,提要求,甚至辭職,最終導致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流動性強,職業不穩定。
4.職業發展:新生代農民工在職業期望、物質和精神享受等方面都要明顯高于他們的父輩,追求社會地位高、條件好、工資高的就業崗位,同時還要求享受生活,職業期望較高,但他們職業選擇迷茫,職業規劃欠缺,缺乏對自己未來三至五年的職業發展規劃,對工作的熱情和專注不夠。
5.維權意識: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程度較高,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他們更加重視勞動關系,關注工作條件的改善和工資水平的提高。新生代農民工應聘工作時要求與雇主簽訂勞動合同,也希望能按照勞動法的要求享受正常的休息日和休假。維權意識的增強,會大大提高農民工的就業質量。
三、對策
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因素很多,而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能力是一個涉及多方主體的復雜問題。本文認為,政府、社區、企業以及農民工自身四方應該協同努力,從各自的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政府方面
1.首先,政府加強對用工單位監管,提高其就業保障。在勞動者總體中農民工依然處于弱勢地位。在企業中,尤其是民營企業和私營企業,合法權益得不到很好的保護,所以政府要加強對用工單位的監管力度,運用獎懲結合的辦法,努力降低侵權事件的發生。
2.其次,政府加強農民工培訓教育方面,提高其就業能力。新生代農民工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而工作緊張加之收入不高,導致很多人工作后沒有再進行繼續教育。政府可以采用政府直接提供培訓教育、委托社會辦學機構提供培訓教育以及對實施培訓教育良好的企業實行獎勵等辦法擴大培訓教育的范圍,使得新生代農民工有機會提升自身素質,提高就業能力。
3.政府的勞動保障部門應完善勞動力市場,拓寬其就業渠道。新生代農民工一半以上通過親友介紹,就業渠道非常狹窄,政府應單獨為農民工設置勞動力專場,并加強宣傳,企業信息透明化,從而拓寬其就業渠道。
(二)企業方面
1.遵紀守法:我們的社會是法治社會,是人權社會,國家越來越重視對勞動者合法各項權益的保護。作為雇傭方的企業應該自覺遵守國家有關勞動關系管理的各項法律法規,在工資、福利、社保等方面要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和要求執行。
2.培育良好的就業環境:改善就業條件,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娛活動,營造寬松和諧的環境讓其健康快樂地工作,關注其精神及心理狀況,加強農民工之間的人際交往,避免再次出現“N連跳”悲劇重演。
(三)個人方面
“解鈴還須系鈴人”,作為“農民工問題”的核心主題,農民工自身也必須有全新的改變和再認識。
1.苦練內功,全面提升自身素質。因為年輕人工作經驗少,而經過培訓后獲得就業機會就會增加,因此積極參加政府、企業以及社區組織的培訓與教育,認真學習。另外,注重在工作過程中知識以及工作技能的積累和提高。
2.培育自我參與意思,提高競爭力。新生代農民工要經常讀書、看報以及時了解政府所發布的與自己利益相關的政策條文和法律法規,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參與利益的訴求和表達,逐步養成積極參與的習慣和意識提高競爭能力。
3.認清形勢,擺好心態。目前我們國家普通勞動力的供大于求是不爭的現實,農民工要認清自己,認清形勢,在合理的空間內爭取合理的權利。
參考文獻:
[1] 羅恩立.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能力問題初探:一個分析的框架[J].經濟問題探索,2010,(3).
[2] 唐美玲.青年農民工的就業質量:與城市青年的比較[J].中州學刊,2013,(1).
[3] 魏順寶.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問題研究述評[J].安徽農業科學,2012,(14).
[4] 樊欣欣.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影響因素及其對策[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
[5] 田玉敏.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就業特征分析[J].農村勞動力培訓,2013,(3).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