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需要這個范疇是考察分析人類歷史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和邏輯起點。馬克思恩格斯對人的需要的探討不是停留在具體的需要中,而是上升到人性的高度,指出“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的需要有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三個高低不同的層次,這三種基本需要都自始至終貫穿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
關鍵詞:需要;馬克思主義;本性;層次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8-0072-02
“需要”這個范疇在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大廈中,是考察分析人類歷史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和邏輯起點,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馬克思恩格斯對人的需要的探討不是停留在具體的需要中,而是上升到人性的高度,指出“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 [1]。人的需要及其滿足需要的方式是一個復雜的體系。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是動態的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體現著人的能力、人的自由發展水平。這就凸顯了人的需要的一個重要維度,就是人的存在和發展狀態問題。
一、需要即人的本性
需要作為一種范疇,是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物有機體所共有的一種特性,這是有機體為了維持正常運轉(生存、發展)必須與外部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而產生的一種攝取狀態。這種狀態是有機體對周圍環境、外部世界的依賴和需求。反映在心理上就是欲望、愿望和需求。這是有機體為了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而進行的各種積極活動的客觀根據和內在動因。
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沒有人的需要,也就沒有人自身。在生存發展的過程中,人作為主體同作為客體的周圍環境從某種意義上說永遠是對立的,這必然使主體永遠表現出對“匱乏”的客體有所要求。如果人沒有任何需要,就不存在主體同客體之間的矛盾,人也就不存在了。所以生命與需要是同一的,沒有需要就沒有生命,這是任何生命有機體的共性。因此人有需要,才能表明人的存在、人的活動、人的發展。對于人的需要來說,人的生命活動只不過是滿足人的需要的途徑和手段,人的需要才是人的目的,才是人本身。因此,馬克思說:“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 就是生活在孤島上的魯濱遜,“不管他生來怎樣簡樸,他終究要滿足各種需要,必須與自然進行斗爭一樣,文明人也必須這樣做;而且在一切社會形態中,在一切可能的生產方式中,他都必須這樣做。這個自然必然性的王國隨著人的發展而擴大,因為需要會擴大” [2]。
馬克思在提到人的需要時指出:人的需要是與生俱來的人的“內在規定性”,還說:“需要是生命活動的表現,具有眾多需要的人,同時就是需要有完整的人,在這樣的人身上,他自己的實現表現為內在的必然性,表現為需要。”[2]人之所以為人,就表現為具有人的眾多需要這一內在必然性。對于人來說,“他的每一種本質活動和特性,他的每一種生活本能都會成為一種需要,成為一種把他們的私欲變為對他身外的其他事物或讓其他人的癖好的需要。”[3] 在這一意義上說,需有即人的本性,人的需要的滿足和人的價值實現及其發展是一致的。正是基于需要的這種內在驅動力,才不斷形成了人生產活動的內在動機,從而推動人的無止境的追求。事實上,人作為有生命活動的社會存在物,只要具有生命,是活生生的人,生活在社會上,他就有需要,需要吃飯、喝水、穿衣、住房……需要維持生命活動的必需品;在解決物質生活資料的基礎上,還需要識字、讀書、欣賞藝術……需要維持精神活動的必需品。這就是說,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動的表現,只要有生命活動的人就應有需要。需要是人的本質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
需要是人的本質的基本規定,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對于人的本性與需要的關系問題,總的說來,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是從人的存在的三重性或人的三重生命本性而展開的。大致說來,人的自然需要產生于并體現著人的自然生命本性的存在和發展,人的社會需要產生于并體現著人社會生命本性的存在和發展,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則產生于并體現著人的精神文化生命本性的存在和發展。這幾個方面并非是平行地獨立發展著的,而是交織在一起綜合地發展著的。“富有的人同時就是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現的人,在這樣的人身上,他自己的實現表現為內在的必然性、表現為需要。”[4]由此可以得出結論:人的需要就是人性的現實,人性的豐富性表現為需要的豐富性,人性發展到什么程度,需要也就發展到什么程度。
可見,馬克思主義所研究的需要并不是一般生物體所具有的需要,而是專指人的需要,強調需要的主體是人。當然也承認一切生命存在物都有其特殊的需要以及滿足自己需要的能力,應看到人的需要與其他生物體需要的本質區別。因為人的需要必須符合人的本性,如果人的本性發生悖逆,這樣的需要就不是“人的”而是“非人的”。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一條從水里移到它所不能適應的環境中的鯨魚,如果它具有意識的話,那么它必然感到它存在的環境是一種“非鯨魚”的環境,是和它的“鯨魚的本性”發生悖逆的環境。馬克思在此明確指出:所謂“人的需要”即符合人的本性的需要,是有利于增強人民的本質力量和鞏固人在世界中的主體地位的需要。
二、人的需要的層次
人的需要及其滿足需要的方式是一個復雜的體系,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基本層次”:第一為生理需要;第二為安全需要;第三為歸屬和愛的需要;第四為尊重的需要;第五為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把人的需要視為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有機體系,但卻把人的各種需要,包括自我實現的高級需要歸結為人所固有的、與動物本能類似的“人類本能”;沒有看到需要體系與社會勞動生產體系的內在聯系,不承認勞動、生產本身也是人的內在需要;沒有把人的自我實現與社會需要聯系起來。其根源在于他不懂得唯物辯證法,離開社會歷史實踐來考察人的各種需要。
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需要看成是動態的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恩格斯說:“在人人都必須勞動的條件下,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要的資料,都將同等地、愈益充分地交歸主體成員支配。”[5]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恩格斯認為人們有生活、享受、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三大方面的需要,這三大需要是依次展開的。馬克思認為,在現實世界中,個人有許多的需要,把它們歸結起來就是自然的、精神的、社會的三種需要。首先,人是屬于自然界的一部分,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有其自然的生存需要。人又是從自然界分化出來的社會存在物,人的需要又是一種社會的需要。這種社會性需要就是精神的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綜上所述,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的需要有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三個高低不同的層次。生存需要是人求得自身生命存在的欲求和要求,包括維持主體生命存在和活動的衣食住行等生理和生活需要以及為了保證生命 安全的安全需要,為了繁衍后代的兩性關系的需要,為了良好的環境的社會交往等等。“人的需要中最基本的最強烈、最明顯的一種,就是對生存的需求。”[6] 生存需要是低層次的需要,生存需要是第一需要,但不是最終需要,在生存需要滿足之后,就會產生新的更高的需要,新的需要不僅是量的增加,而且更重要的是質的變化,生存需要得到一定程度滿足之后就會產生享受需要,即不斷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以使自己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對豐富的情況下,人們需求吃得好、穿得美、住的舒適,同時還追求幸福和充實,享受需要包括家庭、健康、交際、尊重和信任的需要。中國古代思想家墨子的一段話很好地表達了這一思想:“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這里的“飽”、“暖”“安”是生存需要;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美”、“麗”、“安”則是享受需要。在此基礎上又構筑起了人的發展需要,發展需要是人為了自身的完善和完美而產生的理性欲求的需要,它包括勞動、學習、創造等需要,就是要發揮人的潛能,施展人的才能的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是屬于人的高層次的需要,它包含更為豐富的社會精神因素,它是在物質需要滿足的前提下,以人的精神的滿足和人的才能的全面發展為標志,體現為對人的本性的追求。
這三種基本需要都自始至終貫穿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在生產力不發達,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生存需要在人的全部需要中占主要的比重。隨著生產力的發達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生存需要得到較好的滿足時,社會活動就更廣泛,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的比重會逐漸加大。由于社會的不斷進步,各種需要不僅在數量上有變化,質量上也會不斷提高。有的起初是享受需要,后來就成為維持生存的需要,如受教育的需要等。對于一定時期的個人而言,一般情況下,一個人顯然不可能只是提高一種需要的質量和數量,而不考慮增進其他需要的滿足。在人們的需要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的前提下,人們更多地是根據需要的輕重緩急而表現出一種預期滿足的層次性。同時,人們的能力至少具有短期的有限性和長期的變化性,從而對各種需要的渴望如前所述一般也會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所以,需要層次的劃分是相對的,各種需要彼此既是相互制約、相互滲透,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分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是從人類需要系統的發生以及把人作為一個動態整體系統來看待的,是從主體人的發展過程來考察的,為我們更深入地研究需要在人及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礎性理論。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514.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29.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54.
[4]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6.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34.
[6] [美]弗蘭克·戈布爾.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40.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