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很多院校的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理論層面,而關于合作組織的結構、運作管理體系的實施和研究尚未完全形成。隨著校企合作發展環境的變遷,校企合作的模式不斷升級,開展校企合作已經成為促進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最佳途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實踐技能;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8-0080-03
一、研究的緣起
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是高職教育發展的核心要素。高職院校多年以來形成的傳統的教學模式,理論知識的學習與考核被過度強調,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卻被大大忽視,導致了高職教育并沒有完全同本科教育區分開來, 職業技術院校的特色不夠鮮明。造成當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職院校專業教師的實踐技能沒有較好地適應高職教育發展的要求,嚴重制約著高職教質量和發展水平。
本課題通過實地調研,查閱和分析相關文獻資料,對校企合作環境下高職院校教師實踐技能的提升提出一系列子問題,從高職院校專業師資隊伍實踐能力的建設現狀切入,驗證“校企合作”的方式才是提升高職教師實踐能力的最優策略。力圖使本課題的研究為解決高職院校教師實踐能力問題,提升教師實踐能力找到可行的途徑與方法,為市人力資源和勞動保障部門制定和完善面向全市范圍內包括技工院校在內的全體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培訓和培養政策提供咨詢建議與決策服務。
二、問卷與調查樣本分析
為深入研究高職學院教師實踐技能發展的現狀,本課題組根據相關資料,結合高職學院專業教師的實際情況,設計了《調查問卷》,調查對象以蘇州市5個院校為10個主流專業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88份,回收率為94%,數據結果可以作為科學分析的可靠依據。
調查問卷的內容由三部分構成,具體情況及分析如下:
調查內容一:教師基本情況。
這一部分是被調查人的基本情況,包括教師的性別、年齡、教齡、職稱、學歷和來校的途徑。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統計表(如表1、表2所示):
在調查對象中,性別分布相對均衡,被調查的女性人數超過40%;被調查對象多為中青年教師,年齡多是30~50歲的教師,40歲以下人數占到75.71%;教齡以6~14年居多,以本科學歷、碩士研究生學歷和中、高級職稱為主的中青年教師是本次調查的重點群體,也是高職院校目前專任教師的主力軍。調查學科文科占38.21%,理工科專業占61.79%;文科專業主要是基于會計、金融、企業管理專業,這些專業在文科專業中對教師實踐技能的要求較高,因此,調查結果的針對性較強,理工科專業,主要是基于高職院校中招生規模大,就業好,發展前景比較廣闊的幾個專業進行重點調查。
調查內容二:教師實踐技能提升的認知情況。
這一部分主要對教師實踐技能內涵的了解、是否思考過去企業一線學習、認為提升高職教師實踐技能的主要動力和阻礙因素有哪些、利于專業技能提升的方式有哪些?
有58.36%的教師對專業發展的內涵“一般了解”,35.6%的“清楚”,也有6.04%表示“不知道”;在是否思考過專業發展的項目中,選擇“經常思考,有自己的發展規劃”的老師占到了38.1%,選擇“考慮過,但不知道怎樣著手”的占50.33%,選擇“聽從管理部門安排”和“從未思考”的各占8.7%和1.67%。
從表3、表4、表5中可以明顯看出,“更新知識,提高實踐技能”和“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動力,而“學院專項經費不足”和“學校制度不完善”則成為阻礙教師專業實踐技能提升的最主要的因素。超過80%教師認為“企業掛職鍛煉”和“外出考察,參觀學習、培訓”最利于專業技能提升發展。
調查內容三:教師實踐技能提升的訴求情況。
這一部分主要對教師們最關注的專業技能提升目標、提升實踐技能的主要途徑以及影響教學水平的主要因素等內容展開調查。
教師認為“本專業實踐操作技能和經驗”是最需要補充的,在新技術,新工藝和方法方面占到57.43%。由于高職學院教師來源于不同背景不同學科,因此,所掌握的的專業技能程度不同,其對專業技能提升的要求也不相同。教師群體中,畢業直接入校的教師對在職培訓的需求遠遠高于從企業調入的教師,而企業調入的有實踐工作經驗的教師對提高知識層次需求更為強烈,這些都反映出當前高職院校教師實踐技能現狀。
到行業生產和服務第一線參加專業實踐工作是高職教師實現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有68.35%的人只是“偶爾”到相關行業企業進行生產實踐鍛煉,12.49%的人“經常”,20.16%的人“從來沒有”。81.98%的人認為職稱提升是最能激發教師提升實踐技能的動力,18.12%提升實踐技能的動力是職務提升,32.18%的人是為了收入的提高,更多的人提升技能的動力是來源增進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
在簡述存在的問題和提出建議的調查中,教師們反映絕大部份的人沒有參加過專項培訓,即使參加過的也感覺形式大于內容、學不到真正的知識、走過場、沒有實質性效果、沒有系統性,未能根據老師的實際需求進行調查組織培訓。
以上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們對專業化發展的態度普遍是積極的,并希望有多樣化的、更具有實際效果的專業發展機會。同時,作為高職院校,學院在教師專業實踐技能提升發展方面也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問題,需要進行不斷完善。
三、提升高職院校教師實踐技能發展的路徑
(一)以企業為依托建設完善的校外實訓實習基地
一般來說,利益訴求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動力。職業院校參與校企合作將有力推動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深度融合,而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將有效獲得所需人才,教師將成為二者融合的接點,教師在校企合作的實訓基地中提升了職業技能,提高了教學水平,反哺高職學生,最終提升學生的職業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
因此,以企業為依托建設完善的校外實訓實習基地的關鍵在于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學校、企業和學生三者的利益追求,形成多贏的利益驅動機制。對于職業院校,要不斷深化對基于企業平臺的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知。對于企業,應提高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確保企業在合作中能獲得預期的利益,
(二)拓展企業院校人員互動機制
高職院校要采取多種渠道、多種方式,拓展企業院校人員互動機制,培養一批具有較高專業理論又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專兼“雙師型”教師,不斷提升產教結合的質量和效果。為此,高職院校一方面應定期組織骨干教師深入企業學習相應工作的流程,企業配置專門的工作人員作為導師進行現場示范,遇有疑問,當場解答。這種交流互動機制將有效提升專業教師的實踐技能。另一方面,面向企業公開招聘實習基地或學科兼職帶頭人,實行雙學科帶頭人機制,有效地補充和改善師資及配備,設置專項基金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成果的專業人才來校任教,教學的方式可以是課程、實訓、講座、技能輔導等,真正確保社會人才的專業技能與高校課堂教學有機融合。同時,定期開展校企座談交流會,一方面有利于雙方專業發展動態與趨勢的探討,另一方面也使高校教師更深刻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狀況,激發換位思考意識,強化專業建設。
(三)多元化的管理與評價機制
高職院校教師專業技能提升是復雜的過程,需要院校層面進行統籌,完善多元化的管理與評價機制,因為它不僅僅是專業技能的提高,也包括專業教育能力的提升。高職院校也應該通過多元化的管理機制,鼓勵專業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尋找適合自己的專業技能發展途徑,在此基礎上健全相應的評價機制,拓寬校企合作的平臺,結合行業信息、行業技術的變化進行創新。
1.成立教師專業發展管理與指導機構,規范教師專業發展。高職院校教師實踐技能的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學院應成立教師專業發展管理與指導機構,逐步推進高職教師專業發規范化和持續化發展。該管理與指導機構應從組織結構、運行機制、后續保障等方面進行架構,其主要職能應涵蓋教師發展規劃、培訓方案、評價體系,并負責不斷調研修改高職教師專業發展制度,且監督各學科教師繼續教育的實施情況。
2.完善評價機制,構建良好的專業化發展環境。高職院校要逐步完善教師職業評價機制,評價體系涵蓋專業理念和師德、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三個維度,具體衍生出若干相關標準和行為觀測點。評價機制不僅為全面評價教師的職業能力與發展提供標準,同時使高職院校教師真正明確什么是教師職業能力,教師職業能力由哪些維度、標準構成,為教師職業能力發展提供目標導向。同時不斷完善或提升現有的激勵政策,教師專業技能的提升與其專業發展目標有機融合,不斷優化專業化發展的政策環境。
總之,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問題是關乎職業教育發展的重大命題,各職業院校應積極吸收國內外各院校教師專業化建設的實踐經驗,緊密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在選拔教師、培養教師、評價教師上不斷開拓創新,構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 王月鳳.高職教師隊伍現狀調查[J].教育與職業,2008,(7).
[2] 鄭秀英,周志剛,鄭秀春.高職教師專業化:內涵、差距與策略[J].中國大學教學,2010,(4).
[3] 周霞.新建高職院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現狀調查報告[Z].2009.
[4] 陳紅梅.對高職院校實用美術師資問題的幾點思考[J].藝術教育,2007,(4).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