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研人員的人文素養對科學研究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從道德修養、哲學素養、中國特色的國學修養以及 “跨學科”合作等方面討論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養對科研工作的引領作用。
關鍵詞:科研人員;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8-0089-02
引言
人文素養一般指人格、氣質、道德修養、哲學修養、藝術修養、歷史修養、法律修養等。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對應,二者是當代人需要同時具備的兩種基本素養,但對于不同的人群這二種素養要求可能會有所不同。科研人員需要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科研人員不能只有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還要有人文素養,只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兩者相結合,才能讓自己的思維有所突破,成為創新型的優秀人才。
一、科研人員應具備深厚的道德修養
選拔科研人員的普遍標準是德才兼備。中國著名的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有這樣的評論:“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依照司馬光的人才選拔標準,他在用人時先看重的是德,其次是才,有才無德者他寧愿不用。古今中外,偉大的科學家們不但都具有很高科學素養,而且具有很深的道德修養,中國杰出的愛國科學家錢學森就是很好的例子。正是科學家們的道德修養與科學素養的良好結合,成就了他們偉大的科學事業。
二、科研人員應具備一定的哲學素養
科研人員的思維方式對于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現已得到哲學家和科學家的普遍認同,每個人的人文與哲學素養與思維方式的形成和轉變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西方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和哲學家也贊同這一點。例如,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有名望的教授P.莫蘭說過:“直到今天,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對于認識思維范疇的辯證關系和運用辯證法來探討自然科學問題仍具有重大價值。”[1]
科研人員哲學素養的提高,有很多種途徑,其中閱讀是最有效的方法。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從小就對哲學十分感興趣,他13歲就開始讀康德寫的著作《純粹理性批判》。其在奧林匹亞科學院學習期間,他大量閱讀了很多有關自然科學與哲學的著作,逐漸培養與訓練出來的特有的批判性的哲學頭腦使他進入前人所設置的科學禁區,積極的哲學思維使他開拓出新的奇妙的科學天地。
三、科研人員應具備一定的國學修養
作為中國的科研人員,如果我們對于中國的上千年的歷史與文化一無所知的話,那就有愧為中國的科研工作者了。科研人員或許都有經歷或者同感,我們做研究工作經常跟在西方科研人員的后面。現在情況開始變化了,例如,被譽為“21世紀的管理圣經”的《第五項修煉》[2](The Fifth Discipline)的作者彼得·圣吉(Peter M.Senge),是當代學習型組織之父,十大管理大師之一。彼得·圣吉的成就眾所周知,但有一點大家未必都知道,有一本書叫《南懷瑾與彼得·圣吉》[3],收錄的是國學大師南懷瑾與彼得·圣吉等人的對話語錄。他們的訪談對話涉及到禪宗的修持方法、認知科學以及生命科學等很多內容。近年來,彼得·圣吉多次拜訪過南懷謹,接觸了不少中國的儒家、佛家和道家思想。彼得·圣吉的理論有很多都是受到南懷謹的國學思想的影響,這也顯現了東西方文化匯流的趨勢。又例如,美國市場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是現代市場營銷集大成者,被譽為現代市場營銷學之父,我們現在國內的市場營銷學本科生大部分都在使用菲利普·科特勒寫的教材。近年來,菲利普·科特勒在他的新書《持續營銷模型》[4]中,也引入了中國的道家“太極陰陽圖”解釋他的營銷學理論。正如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所說,東西方文化之間關系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西方文化流行于全世界并不是歷來如此,也絕對不可能永遠如此。21世紀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的地位發生了變化,人類文化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科研人員如果對自己的國學國術都一無所知或者知之甚少,該是如何尷尬。
四、科研人員應具備“跨學科”合作意識
科學研究工作經常需要科研工作者具有不同學科的知識儲備,這客觀上要求不同學科背景的科研人員除了具備對本專業有深入理解的能力,還要相互溝通與交流,具備“跨學科”合作的意識和能力。科研人員要做到有效的溝通與合作,除了需要有良好的口才和文字表達能力之外,人文方面的素養對科研人員來說就愈來愈重要了。科研工作者在中國屬于“文人”,中國文人有一個共性即“文人相輕”,同行之間很容易看輕別人,抬高自己。這一點非常不利于“跨學科”合作。如果科研人員首先能夠做到愿意與別人合作,并且在合作過程中表現出崇高的人文素養與個人魅力,尊重并追求科學精神,放下架子,同時多給別人一些面子,這非常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員的“跨學科”合作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更深層意義上的跨學科,如東西方“跨文化”的碰撞,可以產生奇妙的效果。例如科學史上曾經出現過德國大科學家萊布尼茨與中國周易的典故[5~6]。早在1679年,萊布尼茨已經完成了他的《二進制算術》論文。但因為當時電子計算機并未出現,其二進制理論太過于創新與超前,萊布尼茨一直也沒有看出他的論文的實用價值,所以一直沒有將其研究成果公開發表。后來一次偶然機會,萊布尼茨得知他的論文與中國三千年前的《易經》有聯系,他非常興奮并且拓展了二進制理論的效用,并進一步對中國古代伏羲八卦圖進行了二進制理論上的解釋和探討,因此讓西方了解了中國的傳統周易哲學,拉近了東西方科學與文化的距離。
參考文獻:
[1] 齊振海.未竟的浪潮[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 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 南懷瑾.南懷瑾與彼得·圣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 菲利普·科特勒.持續營銷模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 王汝發,李德生.萊布尼茨對中國文化的兩大發現[J].殷都學刊,1997,(4).
[6] 孫小禮.萊布尼茨對中國文化的兩大發現[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3).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of Researchers’ Humanities
ZHANG Li1,DU Pei-lin2
(1.Shandong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Jinan 250014,China;2.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250002,China)
Abstract:The humanistic literacy of the researchers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and role for carrying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The article start from the moral training,the philosophy accomplishment,the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cultivation of the human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ers to work on research Facilitating role.
Key words:researcher;humanity;literacy[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