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化建設進程的逐漸加快,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充當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大量建筑企業多是農民工站在生產建設的第一線,為社會建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建筑企業中,也存在著農民工的利益得不到合理的維護,社會保障措施不健全等問題。主要分析建筑企業農民工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分析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措施,以期為保護農民工的利益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建筑企業;農民工;社會保障措施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8-0096-02
農民工是中國社會建設中的一種特殊群體,指的是具有農村戶口,在城鎮里經商、務工或者從事其他行業的勞動者。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化建設進程的逐漸加快,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根據國家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資料顯示,中國城鎮中農民工從事第二產業的從業人員中占到了56%,第三產業中農民工從業人員占到了54%,加工制造業中農民工從業人員占到了68%,而在建筑業的從業人員中,農民工的比例達到80%。此外,中國每年跨區域流動工作的農民工有近1億左右,每年新增的農民工勞動力達到五百萬。可見,農民工已充當了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
一、建筑施工企業農民工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
農民工在城鎮發展中的作用卻與他們獲得利益存在著巨大的反差,農民工的待遇并不理想,其在城鎮中的地位在逐漸被邊緣化,其付出與回報始終難成比例。尤其在眾多建筑企業中,農民工的利益得不到合理的維護,社會保障措施不健全等問題尤其突出。總的說來,建筑企業中農民工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
(一)社會保障的范圍不寬
由于受到戶籍制度的影響,中國的農民在進入城市后,并沒有正式的社會身份。他們在婚嫁、幼托、住房、醫療等社會保障方面的待遇并不像擁有城市戶口的企業職工那樣平等。其子女就學往往會被收取“借讀費”、租房居住還要被收取“贊助費”,名目繁多的費用增加了農民工在城鎮生活的成本。
(二)工作環境差、工傷保險缺失
建筑企業的工作繁重,建筑工人所從事的都是“臟、苦、累”的工作。他們的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工作環境較差,施工現場發生工傷事故的可能性也較大,但作為農民工最基本和最必要的保險制度——工傷保險,沒有得到相當一部分建筑企業足夠的重視。據統計,許多存在安全隱患的建筑企業,擁有工傷保險的農民工的比例不到5%,每年因勞動條件差而致傷、致殘、致死的事故率非常高,以致農民工傷亡的比例約占到總傷亡人數的70%以上。
(三)醫療保險水平低
隨著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入,城鎮職工建立了與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醫療保障制度。但由于農民工在城市的地位逐漸被邊緣化,他們并沒有獲得平等的待遇。雖然建筑企業的農民工多是青壯年的勞動力,但他們在受到疾病侵擾時,如果沒有完善的醫療保障,不能及時就醫,病情也會被拖延,危害身體健康。
(四)參加養老保險比率較低
據統計,農民工中享有基本養老保險的比例在6%左右,而且這些人大多工作在效益較好的外資或大型國企就業,而且工齡較長。在建筑企業中,由于農民工的流動性較大,這些人群中享有養老保險的人的比例更低,養老問題也成為了農民工最關心的問題。
二、建筑施工企業農民工社會保障不足的原因
中國建筑企業農民工社會保障存在著諸多的缺陷,其原因主要在于:
(一)戶籍制度的限制
城鄉二元的社會結構以及城鄉隔離的戶籍管理制度是導致建筑企業農民工社會保障缺失的最主要原因。中國雖然早已推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但是目前所有的改革都是在以戶籍為基礎而進行的,而且改革利益的重心明顯偏向于城鎮。這就導致了城鄉發展的嚴重不平衡,第一產業發展嚴重滯后,農民工的收入普遍不高,這也進一步影響了中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二)社會保障立法不完善
迄今為止,中國尚沒有一部完全意義上的綜合性保障農民工權益的專門性的法律,既有的法律法規有關農民工保障制度的規定也較為籠統,不夠具體。由于立法上的不完善,導致社會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缺乏應有的關注,即使他們的權益受到侵害,也難以采取有效的措施維護他們的權利。
(三)資金短缺、企業責任心不強
當前,政府為確保經濟建設的成果能夠得到鞏固,已加大了對城鎮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與建設力度,每年投入到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及工傷保險等保障性支出的資金也在逐漸增多,但依然沒有填補巨大的資金缺口。有些建筑企業為了節省成本、提高效益,缺乏應有的企業責任心,不愿意為農民工購買社會保險,也導致了農民工的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
三、完善建筑施工企業農民工社會保障的措施
(一)完善農民工權益的立法保護
首先,改革的進行離不開立法的保護,要想使農民工獲得應有的社會保障,就必須完善有關社會保障的立法。一直以來,有關將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制度納入立法的范圍一直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只有建成系統的、穩定的、長效的法律法規保障機制,才能真正地維護好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就是國家為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建立完善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建立的立法基石。其次,立法只是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要想使農民工的權益得到重視,就必須使政府和企業重視到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對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民主法治社會的重要意義。這樣才能保證制定的有關社會保障的法律得到有效的貫徹實施,在農民工的權益被侵犯時的能夠得到有效的救助。
(二)建立完備的工傷保險制度
建筑企業特殊的工作環境導致安全事故頻發,這就要求企業應負有責任心的為員工購買工傷社會保險。首先,法律法規要規定企業應該按照普遍性和強制性覆蓋的原則,為所有的農民工購買工傷保險,這樣才能有效地保證農民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解決因農民工出現工傷事故和職業病時產生的勞資糾紛以及不斷上訪的問題。其次,如果建筑企業沒有為農民工應有的工傷保險,就要加大處罰力度,在出現安全事故和職業病時由企業從其資產中墊付賠償。這樣做法的目的不僅是為了保障企業的生產安全,而且也是維護農民工弱勢地位的重要體現。
(三)增強農民工參保意識
首先,政府和企業要加強有關社會保障制度的宣傳力度,對這些制度進行廣泛的宣講,尤其是到農民工聚居的地方進行講解,打消疑慮,使農民工能夠意識到這一制度將給自己帶來的巨大利益。其次,企業也要為農民工進行社會保障的政策講解,激發他們參加社會保險的積極性,促使其主動、自愿地為維護自己的社保權利而努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大量的農民工涌入城市,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必須確保他們的權益得到合理、必要的保護,為其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這樣才能讓他們全心全力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服務,在創造社會價值的同時,提高自身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應有的社會地位。
參考文獻:
[1] 崔登輝.以人為本保障農民工的權益[J].華中農業科技大學學報,2006,(3).
[2] 王毅杰.成都市在城農民現狀調查與分析[J].四川大學學報,2009,(5).
[3] 吳元波.試談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遷移積聚與小城鎮發展[J].長安大學學報,2010,(6).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