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5·12”汶川特大地震是中國自建國以來影響最大的一次地震,社會、經濟以及生態環境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損失與破壞,其中四川災情較為嚴重。而近幾年,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在各對口支援省市及全國人民的關心與幫助下,克服萬難,積極重建家園,取得了災后恢復重建的勝利。如今,面臨的最大問題便是如何在后重建時期,鞏固發展已取得的成果,取得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汶川地震災區;后重建時期;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8-0119-02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當代中國波及范圍最廣、破壞性最強的一次地震災難。這次災難大體上共經歷了四個階段:災難初發、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發展振興。現如今,我們初步完成了“重建家園”,已跨進了第四個階段。在發展振興階段,主要任務是鞏固災后重建成果,取得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如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成了我們最為關心的問題。
一、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理論。“可持續發展”廣泛性定義是在1987年提出的,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1]。就其具體內容來說,該發展理論追求的是經濟、社會、生態三者的協調發展。要求我們不能再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的增長,要想獲得整個社會各方面的長遠發展,我們就要做到在追求利益的同時考慮到自然的承載能力,讓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共同發展,孤立地追求其中某一個都是違背發展原則。
2.可持續發展對災區的意義。“5·12”汶川地震中災區生態系統大面積損毀,大量的地質災害造成一系列問題,災區的生態功能受到嚴重損傷,森林覆蓋率、林業生態面積均下降嚴重。同時經濟也遭受巨大打擊,四川、甘肅、陜西省受災工業企業達17 923家,直接經濟損失1 048.7億元,其他經濟損失約830億元,其中規劃區內受災工業企業12 492戶,直接經濟損失961.8億元。四川省受災工業企業16 280家,直接經濟損失997.8億元;39個重災縣工業企業直接經濟損失934億元,占全省的93.6%;重災企業2 945家,需異地重建企業847家[2] 。
在這種嚴峻的情形下,雖然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在全國人民的幫助下取得初步勝利,可后續的振興發展更為重要,決定著最后能否獲得全面勝利,求得自身穩定長遠的發展。現在,重建、援助工程等都已結尾,那如何進行自身的鞏固發展就成為了發展階段的核心問題。在此節點上,災區的可持續發展就極具現實意義。
可持續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正確的路線方針,能保證經濟與生態持續穩定發展,產業結構達到合理狀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讓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的增長,經濟的發展維護環境的良好。想要實現經濟的增長、社會的和諧、生態的穩定,就要改變傳統思想,將可持續發展理論堅持到底,形成經濟—社會—生態三者的有機結合和協調發展。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對災區是十分重要的,這關系到長遠的發展。如今的建設是著眼于未來,目標是超過之前水平,人們能更加舒適的生活,這就需要在后重建時期更加重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
二、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災區發展振興路徑
1.災區發展阻礙。可持續發展對我們尤為重要,但目前出現了一些狀況和問題阻礙了災區可持續發展路線的進程。歸結主要有以下幾點:(1)地震造成的損失太大,生態遭到嚴重毀壞,生態系統發生紊亂,環境穩定性差,生態修復周期又太緩慢,人工維護難度較大[3]。(2)生態維護意識還是薄弱,保護及宣傳力度也較小。(3)產業結構不合理,且層次較低,對環境破壞性大。(4)隨著援助的結束,災區經濟受到影響,自我發展能力不足。(5)援建項目的后續運行、維護的成本高,有些甚至變成了“空殼”,且這方面的人才缺乏。(6)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還沒能有效實現協調發展,部分地區重經濟輕生態的現象嚴重,三者可持續發展矛盾突出。
方方面面的問題都影響了災區的長遠發展。在后重建時期,為了求得自身經濟的恢復與增長、社會的穩定與繁榮,我們就要全方面規劃,解決種種問題,不能以傳統的思想發展。
2.災區發展有利條件。上述問題有待解決,但同時也應關注到內部與外部有利于發展的因素。首先,國家高度重視災區的建設發展,“十二五”規劃也將災區的發展振興列為重要內容,在經濟、政策等方面都予以大量支持,同時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也從財政、稅收、投資、金融、產業、土地、價格、生態補償、人才、幫扶十個方面給予災區特殊優惠政策支持,促進災區經濟社會良好快速的發展[4]。另一方面,對口支援也穩定了災區的根基,災區接受的投資數額已累計達數千億元[5],這加快了發展的進程,在此基礎上能比較好地進入到后續發展。同時當地政府與群眾自強不息,人們團結一致,積極投入到建設家園,在后續的發展中能將在地震中奮斗的精神持續下去。其次,四川本身就擁有豐富的資源,而且特色產業也較多,有比較好的物質基礎。在災后恢復重建的過程中,也學習了一些先進思想與高科技,能為建設提供技術性支持。
總而言之,四川發展潛力強,在外界的扶持與自身的努力下必將取得成功。
3.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探討。災區的可持續發展所追求的最終目標是經濟—社會—生態三者的共同發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均是我們看中的,這就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發展路徑。
在災區發展振興階段,要爭取各行各業恢復到災前的水平并有所增長,人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基本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這就依賴經濟的發展。經濟的持續發展是我們的核心,但同時生態的發展維護也相當重要。若說經濟是社會發展的根基,那么生態就是經濟科持續發展的基本。
基于目前發展的狀況,對可持續發展主要有以下幾點建議:
1.制定有效政策,進行科學規劃。有效的政策與科學的規劃是災區后重建時期重要的指導方針,只有政策、規劃合理了才能保證后期的工作順利進行。總結國內外的經驗教訓,政府應著眼全局,制定使經濟、社會與生態協調發展的計劃。
2.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在地震前,四川的產業結構就不太合理,傳統工業所占比重較大。在后重建時期,我們應加強產業結構的優化,運用高科技、先進思想改造提高傳統產業,發展新型工業、農業,增加服務業的比重。對于農業的發展,應擴大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投入。還可以利用優勢資源推進特色農業的發展,做出規模,做出效益。至于工業則必須始終堅持新型工業化,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養新型產業,生物技術、新能源、信息技術、環保材料、設備制造都應給予足夠重視。另外,服務業的發展也應結合自身優勢,提高整體水平,使之成為經濟增長點[6]。災區旅游業具有巨大潛力,特別是在經過地震后形成了許多有區域特色的景點,這些可以成為特色旅游的核心。災區應利用現有資源與知名度發展旅游業,主動出擊,加強宣傳。旅游業能成為災區發展的重點,帶動經濟的持續增長。
3.發展循環經濟,強化節能減排[7]。可持續發展著眼于長期目標,而推動循環經濟模式的建立與加大節能減排的力度對這一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現如今,我們不能再以傳統的思想一味發展經濟,忽略資源能源的重要。在產業的發展中,我們要形成經濟的循環模式,對各個過程中的資源充分利用,廢棄物也可變廢為寶,使用能源時要注重能源的可再生性,減少能源的浪費。對自然資源依賴較大的企業應考慮改變現有依賴性,找可替代資源。另一方面,對于重污染的企業應勒令禁止,減少其對環境的污染。這些企業可以尋求改革發展,主動在自然環境承載范圍內發展經濟。
4.保護生態環境,加強災害預防。生態的可持續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的重要內容,生態環境的維護對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忽視生態的經濟發展路徑是行不通的。在后重建時期,我們要堅持以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的方法改善我們的生態環境,加大建設力度,提高植被的覆蓋率,減少產業發展對生態的破壞污染。在人工治理方面,一方面要建設推進生態工程,實施退耕還林等措施增加森林、植被的覆蓋率,加大生態保護基礎設施的建立。另一方面還需注重災害的預防,強化對災害的監測,形成及時有效的應急預案,對存在隱患的地區進行治理,改善其現有狀況。
5.重視精神重建,完成文化重塑。利用災害形成的遺跡遺址,塑造災區特色文化,積極宣傳災區人民奮斗向上的精神。這不僅可以使災區人民銘記歷史,將頑強拼搏、艱苦奮斗的精神堅持下去,全身心投入到振興家園的建設中,還可以將災區特有的文化特色傳揚出去,形成思想層面上的經濟效益。
三、未來展望
如今的災區已經基本實現了“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汶川地震災區發展振興規劃》)。對于今后的發展,我們有信心讓家園愈加繁榮。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讓經濟得以持續穩定增長,生態得以鞏固與提高,社會得以和諧安定。經濟的健康發展引領社會的全面振興,生態的持續維護推進經濟的多方面發展。
處于后重建時期的我們,親身經歷這一切的轉變與發展,是何其的幸運!
參考文獻:
[1]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汶川地震災區工業恢復重建規劃[Z].2008.
[3] 胡正明,鄭予捷,沈鵬熠.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地震災區生態重建路徑與機制研究[J].農村經濟,2009,(5).
[4] 抓住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機遇期[N].西部時報,2012.
[5] 民建四川省委.關于“十二五”期間我省災區發展振興的政策建議[J].四川統一戰線,2011,(1).
[6] 陶志蕊.災后四川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研究[J].商情,2011,(41).
[7] 鄧麗,鄧玲.推進汶川地震災區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5).[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