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涉及到軍事文化、政治、經濟、哲學、律法等諸多領域。其中不少思想與現代行政管理思想相互輝映,兩者之間也確有向通之處。從先秦文化入手,逐步展開,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和現代行政管理思想進行對比,求同存異,用現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中的政治內涵。就傳統文化對中國行政管理的影響展開論述。
關鍵詞:傳統文化;行政管理;影響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8-0234-02
中華五千年大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這數千年流傳下的傳統文化便如一顆顆明星,璀璨天際。而在這些明星之中,不乏如勤政愛民,以德為政,任人唯賢等古代行政管理思想。歷代閑人對這些思想加以整理,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行政管理模式。其中如《大明律》等國家法典,更是影響深遠,直至近代。而這些思想對中國建設和諧社會提出的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發展觀等思想具有極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傳統文化中對現代行政管理的積極影響
1.傳統文化中的“民重君輕”思想和德政。這里所說的行政管理并非一味地以法律法規來約束、管理他人,而是指最大程度上地利用道德來約束人們。儒家的孔子倡導仁政,認為君主應當實行德治,以仁義治理天下,提出“仁者愛人”的理念。同樣的,現在社會的領導如果能夠在領導過程中施行“仁政”,同人民群眾親如一家,也會對行政工作的開展更加有利。德政的實施不能脫離群眾,領導干部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工作中密切聯系群眾、依靠群眾,不能脫離群眾。要時刻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德修身、以德執政、以德服人,發揮領導的帶頭示范作用。
2.“任人唯賢”與“舉賢用能”。中國傳統文化中認為,君主應該重視人才的培養和搜集,應該合理地選拔任用人才。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就曾提出了“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的政治思想。法家代表韓非子則更為直接地指出了“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說明環境對人才培養的重要,并直接指出了選拔相應人才的大環境。這些舉賢思想適應了當時的社會需要,同時也為我們現在行政管理中的人才任用選拔提供了良好的理論依據。
3.“以身作則”的行政管理方式。孔子認為,為政者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中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養的同時,在工作中要時刻堅持以身作則,將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他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可以說老子的這一境界,也是行政管理的最高境界。此外,領導者要不斷反省自身不足,既要了解他人,更要對自己有足夠的了解。《大學》中所說的闡述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先齊其家。欲齊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治其知。”領導人只有不斷地加強自身修養,擴充自己的學識,磨練自己的品性,端正自己的內心,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自身素質。
4.賞罰明確的行政管理手段。自古以來,中國在行政管理上就主張“賞罰分明”,孔子曾明確指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道德和刑法要相互輔助,完善國家法制建設,要以政治手段和法律手段對人民進行基本的約束,之后再以道德禮法引導人民,使人民在“免恥”的前提下能夠樹立正確的人格。在建立和諧社會的今天,中國的行政管理工作也應當如此,不僅要依靠法律的強制效力來保障人民利益,同時也要依靠道德約束力進行控制。要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做到“外儒內法”的層次,以道德和法律兩種武器雙管齊下,進行管理,只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才能確保中國創建和諧社會,以及政治經濟和人民生活文化的飛速發展。
二、傳統文化中對現代行政管理的消極影響
1.重形式,輕效率。傳統文化注重形式,受其影響導致許多官員在行政管理中好做官樣文章,機構龐大臃腫,辦事拖沓。而機構臃腫的結果是人浮于事、尸位素餐、辦事效率低下,嚴重影響了行政效率。
2.重人情,輕法治。傳統文化中,“人情”觀念極強,從而導致了對法治的不夠重視,這一現象在行政行為中的表現則是個別官員的能力凌駕于法律之上,導致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現象。如當前新聞話題中常見的與“官二代”、“富二代”等有關的負面報道層出不窮,而與之相對的在官權與財富的雙重壓迫下,法律顯得那么單薄,這也是當今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3.重權利,輕人民。傳統文化中對皇權、官權極為重視,雖然強調保障人民利益,卻輕視百姓的權利。這導致了現在有許多官員在行政管理中剛愎自用,獨斷專行,各種專制集權現象屢見不鮮,而自2009年以來在上海等地多次出現的“釣魚執法”事件中,城市交通執法大隊的“倒勾”行為,則完全利用其權利明目張膽地對百姓進行“搶劫”是從而使得民主政治難以實現。
4.重群體,輕個性。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事物的統一性,這直接導致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中謙虛謹慎的個性,而這種思想在行政管理中的擴大表現,則造成了大部分官員在行政管理中思想僵化保守、不敢嘗試新事物、新辦法,開拓創新意識差,造成行政活動的僵直,缺乏應有的彈性。而這一思想不止影響中國的行政管理,甚至在社會生活上也導致了一系列惡劣現象的產生。今年來爭論的尤其火爆的“扶不扶”,不只是責任均攤的思想,更反映中國當前社會道德出現嚴重滑坡的現狀。
5.重等級,輕民主。中國傳統文化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社會等級區分明顯,官本主義思想嚴重,致使行政活動中許多官員表現出極強的等級性,而人民也具有較強的依附性。“官大一級壓死人”的現狀至今未能得到有效緩解,這嚴重影響了中國的民主法治進程。
三、去蕪存菁,立足于傳統文化建立現代行政管理制度
1.立足“仁政”根本,確立正確的法制觀念。由于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治”觀念嚴重,人們在辦事時講究“人情”的現象嚴重。作為一種治國方式,人治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幾千年。而這一行政現象則是同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相聯系的。“人治”這一政治手段本身所指的“德政”、“仁政”、“禮政”等政治策略,不僅對統治者本身的素質要求極高,同時也要求其所處的時代與社會環境具有“德”、“仁”、“禮”的特性。但在人民思想素質還沒有達到“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的境界層次之前,這種治國方法顯然會使統治階級的權利過于膨脹,從而導致國家內部矛盾。因此,相比之下,“法治”則更能突出其優越性,“法律之下人人平等”,“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以完善的法制建設約束統治階級,令某些心存不軌的人“不敢越雷池一步”。在依法治國的基礎上結合“以德治國”的人道理念,只有這樣才能建立法制健全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去除“官本位”思想,注重“以人為本”的行政理念。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嚴重影響著中國人民的觀念,導致中國文化中“官本位”思想嚴重。其主要表現為:一方面官職成為了一項特殊的紐帶,建立了嚴重的等級制度,造成了人們對權力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由于權力的濫用,導致行政人員的優越感嚴重,在行政過程中脫離群眾,過分的夸大了個人作用,缺乏團隊意識、群體觀念弱,不重視群眾利益的現象嚴重,也導致了部分執政官員過分重視個人權力從而忽視了行政過程中的民主與法制。
在行政過程中,我們應當結合中西方思想,注重中國的“以人為本”的政治思想,尊重他人,尊重和發展人的主體精神,尊重并保持每個人的個性與獨立性,避免依附性。在行政管理過程中,要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原則,堅持人民群眾在建設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事業中的主體地位。不斷地維護并發展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精神和人文關懷,尊重和保障人權。重視人的價值、權利和自由。
3.脫離形式主義,注重實事求是提升辦事效率。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了很多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觀念,這些觀念就是形式主義的思想根源。現代社會是一個講求高效率、高質量的社會,無論大到社會經濟的發展,還是小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工作,無不講求效率,而這種濃厚的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卻恰恰與之相反,在嚴重的等級制度下導致過程拖沓,執行效率低下。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將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腳踏實地,實事求是,而非一味地迎合上級,置人民利益于不顧。
四、結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關于行政管理的思想極為豐富,諸家都有涉及,其中對于政治取向、人才管理及用人制度,以及對行政人員自身素質的要求,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借鑒學習。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中國文化傳承深遠,但是其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大量為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服務的思想觀念,其中也有一些諸如道家“絕圣棄智”的消極觀念、儒家愚民政策、等級制度以及法家的“嚴刑峻法”等思想糟粕。在傳承本民族文化特色,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去蕪存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性地對這些傳統文化加以運用,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 吳健.視域融合中的判斷與選擇——對“政治文化”的再理解[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6,(10).
[2] 朱興國.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現代價值[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5,(1).
[3] 王勁松.傳統文化基礎與體制改革[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3,(10).
[4] 高云.傳統行政文化及其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正負效應分析[J].理論探索,2005,(6).
[5] 賀江群,彭忠益.試論中國傳統行政文化對現代行政的雙重影響[J].價值工程,2003,(10).
[6] 孔子,著,張燕嬰,譯注.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7] 韓非子[M].王華平,王齊洲,張三夕,譯著.北京:中華書局,2010.
[8] 墨子[M].李小龍,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