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企業是推動唐山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但多年來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一直未能很好地解決。究其原因,既有客觀上商業銀行信貸機制的問題,也有唐山金融市場發育滯后、金融創新意識不強、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要從多方面入手綜合解決。
關鍵詞:金融生態環境;中小企業 ;融資難
中圖分類號:F27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8-0150-02
一個經濟社會的活力取決于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和發展能力。中小企業是推動唐山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唐山共有中小企業14 500戶,占唐山企業總數的95%,從業人數達75萬人,占唐山企業就業人員的80%;2011年中小企業實現增加值和上繳稅金分別占唐山的50%和45%。長期以來,融資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唐山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解決好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不僅關系著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而且對促進唐山經濟社會發展、吸納就業、增加財政收入和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主要表現及分析
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是多年一直未能解決的老問題,應該說對此問題社會關注、政府重視,但仍不盡人意。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客觀上看,主要是由商業銀行信貸機制決定的。商業銀行作為企業發放信貸,追求風險最小化、收益最大化,而中小企業信貸需求具有“急、少、短、頻”的特點,貸款要的急、期限短、頻率高、數額小、風險大、貸款成本高。風險與收益的不對稱致使金融機構服務中小企業缺乏積極性。金融機構在信貸支持上偏重大企業、忽視中小企業,形成企業信貸結構上的失衡,從而弱化了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導致唐山中小企業信貸規模和企業授信面與經濟發展的需求極不適應。
主觀上看,與先進地區相比,主要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差距:
(一)金融市場發育滯后
唐山金融市場不發達,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沒有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充滿活力的城鄉金融市場,金融產業的發展與唐山經濟發展狀況不相匹配。目前,唐山銀行業金融機構只有13家,而浙江省義烏市(縣級市)就有17家。溫州、南通等市針對中小企業的特點,積極培育發展和引進專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各類金融機構,較好地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如溫州市引進的浙江泰隆商業銀行是臺州市的一家純民營資本金融機構,市場定位于低端客戶,90%的貸款投向小企業和個體戶。300萬元以下的貸款占97%,其中 50萬元以下的占80%。
(二)金融創新意識不強
銀行體制改革后,強化了風險約束機制。各國有商業銀行受制于上級機構的規定限制,各分行服務創新空間有限,能力不強。但最為關鍵的是,各家銀行客戶定位趨同,求大求穩的心理導致金融創新舉措不足。同時銀行授信產品單一且差異不大,基本上是以抵押為主,以大企業、知名企業相互擔保為輔,由此導致各大銀行爭相搶奪優質企業、大型企業,對于缺乏優質抵押品的中小企業關注度不夠。使相當一部分有融資需求的中小企業被拒之門外,形成中小企業貸款難、銀行授信難的“兩難”困境。國有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單一和唯抵押是造成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個突出問題。
(三)金融生態環境有待優化,社會信用體系有待健全
中小企業融資難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完善有著密切關系。企業的征信系統不完整、不透明,對銀行了解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帶來了困難,阻礙了銀行信貸的投放。人民銀行雖多年從事企業征信體系建設,但進展緩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工商、稅務、海關、質檢、商檢、公安、法院、環保、電信等各部門所掌握的相關信息資源沒有得到整合,得不到綜合利用,造成銀行與企業信息不暢通,誠實守信的企業得不到信貸支持,失信的企業得不到懲罰。同時有部分中小企業法制觀念、信用意識淡薄,拖欠貸款現象嚴重。有些企業不按約定用途使用銀行貸款,貸款被挪用現象屢有發生,個別企業無信用可言,不按約定期限歸還貸款。失信行為得不到糾正。個別地方不重視對信用環境的治理,甚至采取地方保護主義,指使當地法院不得受理銀行追討企業貸款的訴訟案件,更助長了失信行為的蔓延。
(四)信用擔保機構資金實力弱難以發揮擔保作用
中小企業擔保貸款是融資的重要渠道。目前,唐山信用擔保公司規模小、現有的大部分擔保機構因資產實力弱、資信等級低、風險防范能力弱,導致與銀行合作范圍小,合作層次不高,缺乏開展擔保業務的主動權與話語權,嚴重弱化了擔保能力,沒能充分發揮融資擔保的作用。各國有商業銀行規定,只能與資本金億元以上的擔保機構進行合作。唐山現有最大規模的擔保公司資本金只有6 650萬元。唐山48家擔保公司,戶均資本金僅2 000萬元,尚未有一家擔保公司與各大商業銀行簽訂合作協議。
(五)中小企業自身管理和誠信理念有待提高
目前,多數民營中小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沒有真正建立,突出表現在: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公司章程形同虛設、缺乏權利約束機制、經營行為短期化;部分企業社會誠信理念淡薄,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不真實,有個別企業弄虛作假,有幾套財務報表。導致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前調查費時費力、難辨真偽。中小企業的融資條件越受到銀行的質疑,對其貸款條件要求就越高,中小企業融資就越困難;非銀行信息征集不完善,導致對中小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信息不完全、中小企業社會信用評級滯后,且僅停留在銀行內部信貸評級上,造成中小企業社會信用評級缺失。
二、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對策與建議
(一)實施“金融強市”戰略,做大做強金融產業
經濟越發展,金融越重要,金融產業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就越為突出。做好金融工作是推動唐山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基本條件,更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深圳用立法形式將金融業確立為戰略性支柱產業,蘇州、無錫強力實施“金融強市”方略,寧波、溫州等市也都以空前的力度,推進金融業的發展。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唐山應實施“金融強市”戰略,高度重視金融市場建設,切實扭轉唐山金融產業發展滯后的局面。同時,要強化銀企合作,多形式構建銀企溝通合作渠道。如定期組織銀企座談會和項目推介會,溝通銀企雙方,推動金融機構加強對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為中小企業發展營造更為良好的信貸環境。
(二)活躍金融市場提升融資供給能力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要著眼于打造高效的多層次、多元化的融資環境和金融市場。通過制定寬松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埠金融機構來唐落戶;應廣泛集聚社會財富、激活民間資本、促進金融市場競爭,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要特別注重引進在國內具有中小企業信貸成功業績的商業銀行來唐山開拓業務。如浙江泰隆銀行、包頭市城市商業銀行等。這類商業銀行的引進,不單純是社會資本的引入,更重要的是引進他們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特點而創新的經營理念、創新的運營機制、創新的管理模式,以及能夠適應中小企業信貸特點的管理隊伍。通過他們的典型示范,搞活唐山金融市場,為中小企業融資注入活力。
同時,要積極扶持“本土化”金融機構的發展。繼續加大對唐山商業銀行的支持力度,促其從速壯大實力;唐山市農村信用社面對農村、農業的廣泛信貸需求,應盡快增強資本實力、通過經營理念更新,金融產品創新,不斷拓展市場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加快推進新型融資服務機構建設,在具有資金實力的縣、市(區)率先建立農村合作銀行等。設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重點支持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正處于成長期的中小企業資金需求,使高科技中小企業擁有暢通的直接融資渠道。
(三)針對中小企業信貸特點加速金融創新步伐
一是銀行要更新觀念,深化對中小企業融資戰略意義的認識。要將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視為銀行業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授信條件和利率水平上,要和大型企業一視同仁,不盲目追逐大戶企業。要創新服務方式,創新授信模式,積極培育優勢中小企業客戶群體。二是堅持總量微調和結構優化相結合,最大限度將新增貸款規模真正用于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按照中小企業信貸投放增長不低于唐山貸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的原則,單獨安排中小企業新增貸款規模。建立中小企業信用征集體系和最高綜合評估授信額度核定體系,從制度上加強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同時,根據中小企業的特點和實際情況,設立合理的風險容忍度,推進授信盡職免責制度。三是加大力度推動金融創新。要創新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抵押方式。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探索新的擔保方式,包括存貨、可轉讓的土地承包權等抵押貸款,以及知識產權、應收賬款等質押貸款,中小企業法人或主要股東個人財產抵押、質押以及信用擔保等;要創新金融產品,根據中小企業生命周期和金融需求“短、小、頻、急”的特點,推進產品創新,做到因地制宜,量體裁衣;要加強對金融產品的推廣宣傳,改變銀行與客戶信息不對稱的狀況等。
(四)推進擔保機構整合做實做強擔保業
在大力發展信用擔保機構的同時,要著力對擔保機構進行整合重組,做實、做強、壯大擔保行業。對財政注資的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和市科技企業信用擔保公司,分別通過增資擴股等方式,使其資本金達到億元以上,或將兩個公司重組合并,使其注冊資本達到億元以上。還可以將市、縣兩級財政注資的信用擔保公司聯合重組,形成母子公司架構。并以總公司名義與銀行合作承擔信用擔保,使財政注資的信用擔保資金首先壯大起來。對現有的社會商業擔保公司進行綜合整治,扶優限劣,本著“自愿互利共贏”的原則,通過聯合、參股、擴股等多種形式增強資本實力,擴大信用擔保基金規模,提升與銀行合作的層次,增強與銀行合作的話語權,真正發揮擔保機構面向中小企業擔保的作用,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渠道窄的問題。
(五)優化融資環境推進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
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應盡快建立起統一的覆蓋唐山的社會信用信息征詢系統,實現信息共享。以使那些信用好的企業及時得到信貸支持,讓那些失信企業置于全社會的監督之下。同時,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特點,應著力抓好五個平臺建設:一是搭建財務信息共享平臺;二是搭建中小企業財務體系平臺;三是搭建中小企業非銀行信用信息平臺;四是搭建中小企業信用評級平臺;五是搭建銀企延伸指導服務平臺。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