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8年金融危機后,企業如何生存和發展,是每個企業都將面臨的問題。財務風險作為一種信號,能夠全面綜合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要求企業經營者進行經常性財務分析,防范財務危機,建立財務風險識別及評估體系,進行適當的財務風險控制。
關鍵詞:企業;財務;籌資風險;投資風險;風險控制
中圖分類號:F27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8-0177-02
企業財務風險是指在各項財務活動過程中,由于各種難以預料或控制的因素影響,財務狀況具有不確定性,從而使企業有蒙受損失的可能性。企業財務風險特征:客觀性、全面性、不確定性、收益性或損失性、激勵性。
一、企業財務風險形成的原因
1.籌資風險。由于資金供需市場、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企業籌集資金給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就是籌資風險。
2.財務管理制度不完善。企業的財務管理的內容涵蓋了企業基本活動的各個方面,總的來說包括籌資、投資和營運資本管理。財務管理制度應該是對財務管理內容的進一步細化,包括制定財務決策、制定預算和標準、記錄實際數據、對比標準與實際、評價與考核等各個環節。如果財務管理制度不能覆蓋企業的所有部門、所有操作環節,很容易造成財務的漏洞,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
3.投資決策不合理。投資決策對企業未來的發展起至關重要的作用,正確的投資決策可以降低企業風險,增加企業盈利;錯誤的投資決策可能會給企業帶來災難性的損失。錯誤的投資決策往往沒有充分認識到投資的風險,同時對企業自身承受風險的能力預估有誤。
4.收益分配政策不科學。股利分配政策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分配方法的選擇會影響企業的聲譽,影響投資者對企業未來發展的判斷,進而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如果對企業利潤的分配脫離企業實際情況,缺乏合理的控制制度,必將影響企業的財務結構,從而可能形成財務風險。
5.連帶財務風險。連帶財務風險是指一個企業以自己的財產為另一個企業的經濟合同進行擔保,因另一個企業有可能屆時無法履行合同,而本企業必須依法承擔連帶的償付義務,從而給本企業將來的財務成果造成的不確定性。無論是企業之間還是個人之間,此類風險發生的實例屢見不鮮。
二、企業財務風險防范對策
1.建立和不斷完善財務管理系統,提高財務決策的科學化水平。面對不斷變化的財務管理環境,企業應設置高效的財務管理機構,配備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健全財務管理規章制度,強化財務管理的各項基礎工作,使企業財務管理系統有效運行,以防范因財務管理系統不適應環境變化而產生的財務風險。
2.建立高效的風險預警系統。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的核心是預警指標體系,預警指標是多方面的。企業應根據自身需要建立健全本企業的財務風險控制指標體系。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結合本行業特點、市場情況、金融環境等宏觀因素,制定出本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區間。通過對預警指標的分析與研究,對處于預警區和危險區的業務實施重點監控。并采取有效的風險防范方法將風險轉化,降低損失出現的概率,將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降到最小。
3.籌資風險的防范對策。企業的資金需求量是不斷變化的,籌資過多會造成資金閑置浪費,增加融資成本,或者導致企業負債過多,使其無法承受,償還困難,增加經營風險。而籌資不足,又會影響企業投融資計劃及其他業務的正常進行。因此,企業財務人員要認真分析生產和經營情況,采用一定的方法,確定合適的籌資規模。企業籌集資金必定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不同籌資方式下的資金成本有高有低,因此,就需要對各種籌資方式進行分析、對比,選擇最經濟、最可行的籌資方式,從而安排最佳的籌資結構,以進一步降低籌資成本,減少風險。
4.資金使用的風險防范對策。企業所制定的投資風險控制策略應當科學、合理,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投資風險管理制度在執行中應具有權威性,將控制滲透到風(下轉181頁)(上接177頁)險管理的各個環節,使企業投資風險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實處。企業應當審慎評估風險,審慎確定風險限額,對新推出的投資項目及時制定相關規范,采取壓力測驗、情景評價等方法度量企業能夠承擔的投資風險,及時發現風險并控制風險。隨著企業投資的日益增加和金融投資環境的日益復雜,企業投資風險的影響因素和作用機理都在發生變化。因此,投資風險度量方法、風險預警系統和風險控制手段等應適應上述變化,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更新。將企業投資風險按資產項目分割,使資產項目成為獨立的風險評價主體,從而把與該資產項目有關的投資風險予以捆綁和鎖定,并在此基礎上將特定資產項目的投資風險按照風險與報酬相匹配的原則,把風險轉嫁給不同的投資主體。
5.綜合運用以下防范企業財務風險的對策。(1)轉移風險:企業以一定代價,采取某種方式,將部分或全部財務風險轉嫁給他人承擔,以避免可能給企業帶來災難性損失。如通過購買財產保險的方式將財務風險轉移給專業性保險公司承擔;也可采取合資、聯營、增發新股、發行債券、聯合開發等措施實現風險共擔,以分散投資風險;或通過技術轉讓、特許經營、戰略聯盟、租賃經營和業務外包等方式來實現風險轉移。(2)減少風險:即企業面對客觀存在的財務風險,做到“未雨而綢繆”,事先從制度、決策、組織和控制上提高企業防御風險的能力。減少風險主要有兩方面意思:一是進行有效控制財務風險因素,減少風險的發生;二是控制財務風險發生的頻率和降低風險損害程度。(3)規避風險:企業在選擇經營項目時,首先應考慮到如何避免風險,凡風險所造成的損失不能由該項目可能獲得利潤予以抵消時,避免風險是最可行的簡單方法。避免風險的方法主要有:拒絕與不守信用的廠商發生經營業務往來;放棄可能明顯導致虧損的投資項目;新產品在試制階段發現諸多問題而果斷停止試制等。(4)接受風險:對于損失較小的風險,如果企業有足夠的財力和能力承受風險損失時,可以采取風險自擔和風險自保自行消化風險損失。風險自擔,就是風險損失發生時,直接將損失攤入成本或費用,或沖減利潤;風險自保,即企業可以建立風險基金,如預留一筆風險金或隨著生產經營的進行,有計劃地計提風險基金如壞賬準備金、存貨跌價準備金或建立長期負債專項償債基金等。
參考文獻:
[1] 朱榮.企業財務風險的評價與控制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07.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