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文獻調研的基礎上,概述了中國機構知識庫研究領域的主要成果,并提出了對今后中國機構知識庫研究發展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機構知識庫;發展趨勢;綜述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8-0251-02
機構知識庫是伴隨著開放獲取運動出現的一個新概念。近年,國內外對這一領域的研究逐漸升溫,而且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和相關軟件的出現,已經有相當多的科研機構(特別是大學)建設了自己的機構知識庫。本文從文獻調查入手,對近年來中國機構知識庫研究內容進行梳理、概括與總結,希望對今后的相關研究起到參考作用。
一、國內機構知識庫研究概況
(一)機構知識庫研究論文的發表時間分布
本文采用文獻調查的方法了解和分析中國機構知識庫的研究狀況。筆者于2012年12月中旬查閱了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以題名為檢索點,以“機構知識庫”作為檢索詞,獲得相關文獻180篇,通過剔除重復、一稿多投及無相關性的論文,共獲得有效論文179篇。從統計數據來看,國內機構知識庫的研究文獻最早出現于2005年,在2005—2007年之間,每年只有少數論文發表,發展緩慢,是該領域研究的起步階段。之后國內對該問題逐漸重視,對該領域的研究不斷深入,研究進入穩步發展時期,尤其在2008—2012年,這五年從研究勢頭呈現出強勁上揚態勢,2009年達到頂峰,總計發表250篇論文,占歷年總數的90.3%。
(二)機構知識庫研究論文的發表期刊分布
本文從不同刊物(刊物特指CNKI中來源類別為“核心期刊”的刊物)發表數量的角度,分析了機構知識庫研究論文在不同刊物的發表情況,從中分析出,核心期刊刊物發表的論文共計168篇,為總數的60.6%,這表明機構知識庫研究論文的分布完全符合布拉德福提出的文獻離散定律,即大量論文集中在為數不多的期刊上。在26種核心期刊中有21種圖情類期刊,共計發表機構知識庫的研究論文162篇,可見機構知識庫的研究倍受圖書情報領域重視。
二、國內機構知識庫研究的主要內容
根據筆者的總結、研究,中國國內機構知識庫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機構知識庫綜合性的研究
機構知識庫的綜合性研究包括對國內外機構知識庫的一般性介紹和概述,對機構知識庫的概念、特點、產生、內容、作用等方面的綜合性論述。如常唯的《機構知識庫:數字科研時代一種新的學術交流與知識共享方式》是中國較早系統介紹機構知識庫的論文,該文介紹了機構知識庫的概念、內容、服務,并重點分析了數字科研環境下機構知識庫對學術交流和知識共享的作用,探討了數字科研環境下機構知識庫的構建并介紹了Dspace、Eprint等典型的構建工具。此外,曾英姿的《機構知識庫屬性與功能之理論探討》、蔡迎春的《機構知識庫:基于開放存取的學術交流機制》和柯平、王穎潔的《機構知識庫的發展研究》等論文都對機構知識庫進行了綜合性研究,其主要觀點如下:
關于機構知識庫的概念,Clifford Lynch最早對大學的機構知識庫下了定義:一個大學的機構知識庫是學校為師生員工提供的一套服務系統,用于管理和發布由其所產生的數字化資料。國內還沒有對機構知識庫的確切定義。趙繼海認為,IR是一個大學或研究機構通過網絡來收集、保存、管理、檢索和利用其學術資源的數據庫。常唯認為,機構知識庫是一個機構建立的,以網絡為依托,以收集、整理、保存、檢索、提供利用為目的,以本機構成員在工作過程中所創建的各種數字化產品為內容的知識庫。
盡管不同學者對機構知識庫含義的認識與表述還不盡相同,但仔細分析可以發現機構知識庫具有如下特點:構建的主體和收藏的地域界限是機構;構建和實現的基礎平臺是網絡;操作和運行是開放性的。
機構知識庫的產生和發展歸功于:(1)學術信息資源的急劇增長;(2)傳統的印刷型書刊的大幅度漲價。大學和研究機構是學術信息的產生源,大學和研究機構便可以將這些分散存儲的學術信息集中起來,構成所謂的機構知識庫(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簡稱lR),再通過校園網甚至通過校際之間的協議,開放利用(OpenAccess,簡稱OA)這些學術信息資源。
機構知識庫的內容歸納起來可以總括為資源和知識兩類。資源是指機構成員在工作中生成的各種原生資源,包括學術和學位論文;工作報告;實驗數據及實驗結果;軟件產品及相關資料;各種觀點、看法、思想、經驗、訣竅的總結;科研活動中創造的其他智力產品和數字化對象。
機構知識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促進數字科研環境中的學術交流與知識共享;促進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和共享;與學科知識庫、專題知識庫共同推進科學研究與知識創造;有助于機構樹立品牌形象,提高機構的聲譽。
(二)機構知識庫相關技術的研究
機構知識庫相關技術就是指建設機構知識庫采用的軟件包。因為各軟件系統設計的原則和出發點以及目標有所差別,各機構庫單位或聯盟會因自身收錄資料內容的范圍和管理方面的特點而選取較為適合的軟件系統。如楊武健、王學勤的《Dspace機構知識庫系統的分析與研究》、鄧君,畢強,韓毅的《機構知識庫(IR)系統Archimède與eDoc比較研究》以及劉泉鳳的《ePrints@IISc發展探析——兼談發展中國的機構知識庫》等論文對相關技術進行了研究。目前,國外比較成熟技術包括Fedora(由Univ.of Virginia and Cornell開發)、Eprints(由英國南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開發)、Dspace(由MIT和HP聯合開發)、GreenStone(由Univ.of Waikato,WittenBainbridge開發)等機構知識庫應用系統。
(三)國內機構知識庫具體建設項目的研究
中國國內的IR建設遠遠落后于國外,建立的IR機構也屈指可數。中國家圖書館于2005年8月9日開通的“中國圖書館情報學開放文庫”是中國較早的知識庫。目前中國已有廈門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等10余所機構建立了IR。基于國內現狀,一開始大范圍的機構庫聯盟建設是比較困難的,可以從區域性聯盟如高校聯合體做起。如渠芳的《高校教學聯合體機構知識庫聯盟建設研究——以徐州高校教學聯合體為例》一文就以徐州高校教學聯合體為例對高校教學聯合體機構知識庫聯盟建設進行探討;王穎潔等的《外語院校機構知識庫聯盟構建研究》對外語院校機構知識庫聯盟建設中參與對象的選擇與實施進度規劃,組織協調與溝通,宣傳推廣與支持認同等一些難點問題進行重點分析與對策研究;周美華,魏文杰的《建設和高校圖書館機構知識庫的研究——以揚州大學為例》構想描述了圖書館機構知識庫的主體狀況,并從建立機構知識庫的可行性角度,分析經費支持、資料征集、法律、軟件以及長期保存、可持續發展和評價等問題及其相關對策。
(四)機構知識庫建設相關政策研究
機構知識庫建設的相關政策,是指機構對其成員研究成果進行收集、保存、維護和提供使用所制定的工作方向和原則,包括:合作團隊的組成與分工;資料收集范圍與提交政策;數字化政策;長期保存政策;法律政策等等。如王學勤的《機構知識庫建設相關政策研究》一文中就具體分析了機構知識庫建設相關政策的內容,并提出要做好機構知識庫建設的政策工作,要從建庫之初就著手,要學習國外大學的經驗,要與學術評價相結合,納入評價體系之中,以推動機構庫建設。
三、關于對中國機構知識庫研究發展的幾點思考
(一)在深入理論研究的同時,深化應用性或實證研究
中國機構知識庫的理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大多停留在一般介紹和概述上,研究主體范圍不夠廣泛且滯后于建設實踐研究。在機構知識庫的概念、產生、發展、類型、特點、意義等方面已基本形成共識,對其管理、績效評價、服務等方面有待加強。同時針對機構知識庫的具體建設、技術運用和評價工作的應用性或實證性研究還有欠缺,這一塊研究應引起重視。
(二)機構知識庫建設中遇到的問題與挑戰
機構知識庫在建設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包括:版權許可及其他法律問題;同行評議和質量控制問題;長期保存問題;標準化問題;內容收集問題;資金和持續性問題;職員工作量的潛在增加問題等等。這些問題與挑戰,普遍存在與中國機構知識庫的建設過程中,而且有可能會以更嚴重的程度表現出來,因此在制定IR系統建設規劃時須作周密考慮。
參考文獻:
[1] 常唯.機構知識庫:數字科研時代一種新的學術交流與知識共享方式[J].圖書館雜志,2005,(3):16-19.
[2] 趙繼海.機構知識庫:數字圖書館發展的新領域[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2):33-36.
[3] 楊武健,王學勤.DSpace 機構知識庫系統的分析與研究[J].圖書館論壇,2008,(6):45-50.
[4] 姜瑞其.國外機構庫發展概況[J].圖書情報工作,2005,(11):142-146.
[5] 柯平,王穎潔.機構知識庫的發展研究[J].圖書館論壇,2006,(12):243-248.
[6] 渠芳.高校教學聯合體機構知識庫聯盟建設研究——以徐州高校教學聯合體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11):83-85.
[7] 傅曄.中國機構知識庫建設的理性思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10):53-55.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