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瑾
(濮陽市圖書館,河南 濮陽 457000)
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是圖書館為彌補館藏資源不足、降低拒借率、提高服務效率和讀者滿意度的一種有效的措施和方法,長期以來被高校圖書館廣泛采用。2013年全國第五次公共圖書館評估時首次將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納入地市級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的范疇,引起各個地市級公共圖書館的重視。以此為契機各館紛紛立足本館實際,借鑒他館做法,努力開展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效果仍然不夠理想。館際互借/文獻傳遞在地市級公共圖書館服務中的境遇如何,地市級公共圖書館應如何更好地開展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是我們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為深入了解地市級公共圖書館館際互借/文獻傳遞開展的實際情況,筆者以河南省18個地市的公共圖書館為對象進行了深入調研,現歸納如下。
以全國第五次公共圖書館評估為契機,2012年前后,全省地市級公共圖書館大都與省館、本地市的大學圖書館、所轄縣(區)圖書館、館外借閱點簽訂了館際互借/文獻傳遞協議,明確了甲乙雙方的權利義務。但協議中并沒有服務費用的收取標準。由于業務量不大,一般為免費服務,被服務方只需交付一定數額的押金即可。用于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的文獻類型為“本館開架閱覽室的中文圖書”。
服務方式一般采用手工與自動相結合,屬于傳統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方式,一般服務流程為:借入圖書館以集體辦證的方式或者以圖書館的名義向借出圖書館提出口頭的或者書面申請——交付借閱押金(大部分情況下押金也不用交付)——借出館根據借入館申請和本館的館藏情況,從書庫中挑選借入館可能需要的圖書,然后從本館書庫中借出圖書,打印借出書單。
在人員配備方面,圖書館沒有配備專職人員從事此項工作,一般都是涉及哪個服務窗口的圖書,則由哪個服務窗口的工作人員進行此項工作。
個體讀者提出申請的很少,絕大多數是地市級公共圖書館面向所轄縣、區圖書館主動開展服務。
在全國第五次公共圖書館評估期間,為了在此項工作中達標,地市級公共圖書館紛紛立足自身客觀實際,面向本轄區的縣(區)圖書館、流通點采取書刊配送的方式開展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效果頗佳。原因在于地市級公共圖書館有開展該項業務之需,所轄縣(區)圖書館、流通點有資源缺乏之現實。然而,地市級公共圖書館在人、財、物三方面的承受力都很有限,造成該項服務隨著第五次全國公共圖書館評估的結束而趨于停滯。目前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量占地市級公共圖書館服務總量的比重不到1%甚至為零。
購書經費與運營經費相對緊張依然是地市級公共圖書館普遍存在的問題。2011年以來,隨著免費開放的實施,地市級公共圖書館也要本著免費的思想開展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而該項服務卻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傳統的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費用包括郵寄費、復印費、傳真費和服務費等。即使是數字化網絡時代,電子數據庫商也會想辦法阻止圖書館從其他圖書館免費享用該項服務。以館際互借一本紙質圖書為例,按照現行物流的收費標準,借入與還回就是20~30元錢,這基本等于一本圖書的價格。由于每一個圖書館都有自己最基礎的館藏[1],因此當遇到讀者有閱讀需求而本館沒有收藏的圖書,圖書館首要的選擇不是提供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而是納入本館“讀者薦購”進行管理,在短時期內重點采購,既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又增加本館館藏。
在大多數大學圖書館的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業務中,借書和復印資料的比例相差很大,通常80%~90%的館際互借是復印材料,復印材料中絕大多數是復印期刊文章[2]。由此可以看出,有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需求的絕大多數是基于學術研究的需要,而以閱讀為目的的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需求所占比例甚少。那么地市級公共圖書館的讀者性質結構如何呢?筆者就此問題對濮陽市圖書館進行了調查。調查采用隨機抽取法,時間為暑假期間,對象為一個月內到館總人數中的1000名讀者,內容為對享用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所持的態度。調查結果見表1。

表1
誠然,隨機抽樣調查難免以偏概全,但也可以從中得出一個共性的結論: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對象大多為學術研究型讀者,而地市級公共圖書館的學術研究型讀者所占比重又低,進而導致其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需求明顯過低。究其原因,館際互借/文獻傳遞開展得好壞與否,誠然受管理體制、思想觀念、技術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但讀者性質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是大學老師與學生,他們的工作與學習任務決定了他們對某一文獻需求的急迫與唯一性。有需求就有市場,一方面高校圖書館館藏相對不足,另一方面高校師生工作學習之必需推動了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在高校圖書館的產生及迅速發展。公共圖書館雖然擔負著科學研究和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雙重任務,但實際工作中,地市級公共圖書館主要服務對象依然是廣大群眾,以滿足大眾閱讀需求為主要任務。讀者走進圖書館的目的主要還是文化娛樂消遣。大眾消遣性的閱讀不同于科學研究,他們閱讀的替代品很多,這本小說本館不收藏,我可以換另一本;沒有我喜歡的圖書,我可以到報刊閱覽部看看;此本小說沒有紙質圖書,我可以看數字版的等等。如果確實有閱讀需求而圖書館沒有收藏的,讀者的第一反應和選擇一般是通過Google、Yahoo、Baidu一類的檢索工具和一些專業來搜尋,或者通過亞馬遜、淘寶、卓越、當當網進行網購。基于以上因素的影響,地市級公共圖書館的讀者很少利用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少數研究型讀者即使有需求,也會由于不了解或者不習慣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遇到拒借的圖書、文獻資料時尋求他法。
對于地市級公共圖書館而言,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應本館持證讀者的要求,向其他圖書館尋求支持;二是響應其他圖書館請求,向對方提供本館的館藏資源。前面就讀者需求不足已經做了詳細的分析,且短時期內,這種需求結構也很難有根本性的改變,因此,地市級公共圖書館只有在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網絡中發揮重要節點的作用,有能力提供有別于其他圖書館的服務才是根本。然而多年來各級圖書館在館藏資源建設方面,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3],且直到現在人們仍然習慣于用館藏量的多少作為評價圖書館等級的標準。這種辦館理念導致了圖書館在文獻資源建設方面的分散作業、重復浪費,館藏沒有特色與差異性,地市級公共圖書館當然也不例外。這種重復建設的直接后果就是低一級或小一點的圖書館館藏文獻被高一級或大一點的圖書館所涵蓋,進而導致包括地市級公共圖書館在內的基層圖書館沒有開展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的優勢。
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圖書館的主觀意愿、讀者的客觀需求和館藏資源三大因素是地市級公共圖書館廣泛開展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的三大短板。
總分館制是由總館、分館、借閱服務點等構成,以“統一撥款、統一采購、統一編目、統一配置、統一服務”實現資源共享和高效管理。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總分館制越來越受到公共圖書館界的關注。對于地市級公共圖書館而言,就是要以市公共圖書館為總館,以區、街道、社區圖書館為分館,通過簽訂協議,實現業務上統一管理,技術上統一標準,經費上集中申請與撥付,文獻資源上統一采購、分編加工與分配。總分館制成功地跳出了公共圖書館多年來形成的多頭建設、獨立運作、分散服務的傳統模式,形成了區域優勢,構建了本區域內比較完整的藏書體系,實現了文獻資源在本區域內的共建共享,為加入更大的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網絡打下堅實的基礎。
讀者需求不足加上館藏資源的相對短缺,促使地市級公共圖書館必須進行特色館藏建設,才能在行業內形成競爭優勢。縱觀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開展良好的圖書館,不是擁有巨量的館藏資源,就是其館藏資源頗具特色。特色圖書館的形成和特色服務的開展都離不開特色館藏,它是圖書館的生命力和核心競爭力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4],是公共圖書館資源互補性的重要因素,是館與館之間開展文獻資源共享的重要對象。地方文獻是公共圖書館最具特色的資源[5]。
由此可見,地市級公共圖書館在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網絡中發揮著重要的節點作用,以地方文獻為基礎進行本館特色館藏資源建設是不二選擇。它對于了解與研究某一地方的歷史沿革和社會發展動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形成其他圖書館難以替代的服務能力。因此,要立足本地區特定的文化歷史特色,搜集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的文獻資料,包括紙質文獻、數字資源等在內的關于當地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化及其他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文獻,形成一定規模、結構比較完整的文獻資源優勢。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圖書館自動化管理與服務得到長足發展,數字化館際互借/文獻傳遞將逐漸替代傳統的服務手段而應用于圖書館服務工作中,而這些工作的開展與普及需要各個圖書館具備同一平臺、統一的技術標準。同時不管是運用傳統手段還是使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都要產生一些費用,即使是網絡時代,圖書館依然享受不到免費的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因為大部分的電子數據庫商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合同中規定不允許對其數據庫的內容進行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6]。在高校,許多大學圖書館對本校教師、博士、研究生都有全額或部分的館際互借/文獻傳遞費用補貼,而作為承擔免費開放服務工作的地市級公共圖書館,也要單列專項資金,負擔部分或者全部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所產生的費用。
地市級公共圖書館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工作開展得不夠理想,除資源不夠豐富、館藏缺乏特色外,還與圖書館宣傳力度不強、讀者對此業務不甚了解有很大關系。圖書館可通過廣播電視臺、報紙、宣傳欄、宣傳頁、圖書館網站等多種渠道宣傳介紹本館的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包括內容、收費標準、互借規程等,讓讀者充分了解并合理使用本服務項目,激發讀者的積極性,以達到圖書館開展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的初衷和目的。
筆者認為,對于地市級公共圖書館而言,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只是彌補館藏不足的方法之一,我們應給予足夠重視,但不宜過分夸大它的作用。日常工作中,應在重視本館基礎館藏建設的同時,加大宣傳力度,爭取專項資金支持,積極進行特色館藏建設,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使自己有能力面向轄區讀者和非轄區讀者提供有別于其他圖書館的服務,這才是地市級公共圖書館的立館之本。
[1]陳力.數字時代的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8(3):54-58.
[2]姜愛蓉.網絡環境下的館際互借服務[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1997(5):3-12.
[3]梁紅.試析我國館際互借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津圖學刊,2004(6):72-75.
[4]張瑾.特色館藏的定位及其評價標準的構建[J].現代情報,2011(1):56-58.
[5]顏務林.地方性是公共圖書館的基本特色[J].圖書情報論壇,2006(4):15-17.
[6]陳傳夫,王靜.館際互借版權問題研究[J].江西圖書館學刊,200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