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凌
(西安交通大學圖書館,陜西 西安 710061)
近年來,隨著各種社交網絡的持續火熱,公眾對其的關注度也在逐步提高,很多行業都開始研究或嘗試與其跨界合作或聯合應用,希望可以借助強大的社交關系網絡使本行業的各種服務有所創新。圖書館是知識性服務的前沿機構,各種新技術的流行、用戶需求或行為的變化都是圖書館創新服務的動力。社交網絡無疑給圖書館帶來了很多新的思路和啟發,而界內對這方面的研究也從一開始的理論探討逐步過渡到嘗試性應用或技術實踐,內容不斷創新,層次不斷深入,逐漸將社交網絡融入到圖書館的各種服務當中。
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進行檢索,為保證查全率采用主題搜索,檢索策略為(“社交網絡”OR“社交網站”OR“SNS”)AND“圖書館”,檢索時間截至2013年12月31日,檢索結果為264條記錄,文獻類型包括期刊論文、會議論文以及學位論文。從檢索結果中可以看出,第一篇相關文獻發表于2007年,之后的4年中,發文數量都保持穩步的上升趨勢,說明社交網絡的不斷發展逐漸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且關注度不斷升高。2011~2012年,發文數量比前幾年有大幅度的上升,說明學術界對社交網絡與圖書館的研究關注度在急速升溫,同年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快速興起,無疑對此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圖1 2007~2013年歷年發表文章數量
從264篇文章所屬學科來看,其中226篇屬于圖書情報學科,65篇屬于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學科,8篇屬于互聯網技術,6篇屬于高等教育學科。說明對于社交網絡與圖書館的研究已從單一的圖書館學學科擴展到了情報、計算機、互聯網絡等學科,其應用范圍也逐步擴大,而技術與實踐研究的加入必然會使該類研究更加切合實際,逐步使理論落地真正服務于用戶。從期刊的等級來看,發表在CSSCI源期刊中的論文有79篇,占總篇數的29.9%,但相比總發文量的逐年上升,發表在CSSCI源期刊文獻的年增長率變化并不規律。特別是在2011年,雖然發文總數保持上升,但CSSCI源期刊文章較前一年卻是負增長。究其原因,當時正是新型的社交網絡及各種社交工具誕生并快速發展的時期,學術界對此的關注度快速升溫,導致大量質量參差不齊的文章都應時應勢發表,以至于當年發文數量增多卻質量降低。但從2011年后,研究趨于平穩,發文質量也在穩步提高,可以看出在初期的研究熱潮過后,該類研究也在逐步深入、穩健發展。

圖2 2007~2013年CSSCI源期刊發文數與所有期刊發文數比較
關于圖書館與社交網絡的研究主要分為理論性研究、應用技術的可行性或實驗性研究及各圖書館關于社交網絡應用的具體實踐研究。
1.3.1 理論研究
在理論研究方面,首先一部分是針對圖書館基于社交網絡的信息服務模式和內容的研究。其中服務內容的變革或創新都是在盡量囊括圖書館基本服務的基礎之上通過SNS平臺加入讀者之間的關聯與互動功能。而其服務模式的變化主要是通過圖書館與SNS網站建立連接或借助SNS平臺建立圖書館的虛擬社區的方式,從而實現信息推送、資源發布、交流平臺等功能[1,2]。其中關于建立的虛擬社區的研究較多,包括虛擬社區的建立模式、實現功能以及比較研究。這其中的虛擬社區也會因具體功能的區別而被分為學習社區[3]或知識社區[4,5]等,但其建立的原理以及模式都大致相同。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內容集中于服務用戶的研究,包括對用戶需求、用戶行為、粘度強化、隱私保護、用戶教育、組織管理、個性化服務等研究。第三部分是關于圖書館融入SNS的自身專項服務研究,包括學科館員、信息咨詢等服務。其主要服務形式是通過以實時通訊的形式實現用戶與館員的實時交流、溝通、問答,用戶也可根據需要建立討論小組實現相互之間的溝通學習,館員還可實時發布館內信息[6]。
1.3.2 技術研究
在技術層面,一是圖書館網站與SNS網站的連接,如使用OAuth服務或不同SNS開放平臺SDK開發包實現圖書館網站與新浪微博以及騰訊等社交網絡的對接[7,8]。二是服務平臺的建立。例如將SNS的特點和優勢融入圖書館信息服務平臺中,通過增加用戶互動,收集多種信息,從而創造新的知識平臺[9]。還有圖書館通過調用SNS OpenAPI將社會網絡服務融入圖書館服務[10],或利用微信、微群、微信公共賬號、微信服務平臺構建新的圖書館服務平臺[11-14]。三是基于SNS架構的圖書館系統研究。例如以SNS作為Web操作系統的在線底層架構,把各項功能進行模塊化封裝并依靠SNS的開放關系鏈,實現數字圖書館用戶交互、數據協同、內容聚合、信息服務等功能的集成[15]。還有些其他的應用,例如個性化信息推送[16,17]、移動教育[18]、在 UCenterHome社交網絡平臺上建立JiTT混合學習模式[19]等。
1.3.3 實踐研究
目前國內已經開展SNS相關服務的圖書館很多,例如上海圖書館、北京市圖書館、廣州圖書館等公共圖書館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等高校圖書館與豆瓣網的“圖書館合作”項目[20]即通過在豆瓣書目信息中加入各合作館的館藏信息,也將豆瓣書評等信息引入各合作館的書目信息中,實現了圖書館與社交網絡的對接,豐富了彼此的書目信息。還有很多大學通過社交網站建立虛擬社區,例如清華大學圖書館書友會,通過在人人網上建立圖書館俱樂部,開發信息推送、圖書搜索、智能聊天機器人等應用功能,開展主動服務模式[21]。上海青浦區圖書館通過建立讀書論壇實現了館藏文獻揭示、好書推薦、參考咨詢、閱讀指導、發布活動信息等功能[22],用戶通過注冊登錄發帖回帖等方式進行與圖書館或用戶之間的互動交流。另外還有很多大學在社交網站例如人人網上建立了公共主頁,實現了宣傳圖書館、推廣圖書館資源、解答讀者提問、學生分區討論等功能[23]。
在信息咨詢與個性化服務方面,北京師范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都通過開通信息咨詢個人工作微博或者圖書館公共微博的方式,改變了圖書館傳統的郵件和表單咨詢的方式,融入了社交網絡的模式[24,25]。在個性化服務方面,山東職業商務學院圖書館設計了通過分析讀者圈子的共同興趣關注點來推薦圖書的個性化推薦系統[26]。
圖書館與社交網絡結合,其所利用的核心元素就是用戶之間的關系網絡,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用戶之間的關系從一開始在公共主頁或虛擬社區中的虛擬身份逐步過渡到微博、空間等關注“明星用戶”的階段。現在隨著微信、朋友圈的普及,其發展的大方向又轉向了熟人網絡。熟人大都來自于用戶實際生活中的社交圈子,相比之前與陌生人之間的溝通,熟人之間傳播的信息可信度自然高出很多,而基于熟人網絡的各種服務便應運而生,圖書館便可利用這樣的平臺創新各種服務,例如用戶對自己所看圖書的推薦,或者對圖書館服務的推廣,甚至利用其進行數據的收集等,因為熟人網絡中人群聚集的特殊性,這些看似平常的服務也會取得更好的服務效果。而隨著社交網絡的進一步成熟和發展,圖書館當然也需要抓住機會,思考如何在現有基礎上繼續開發基于熟人網絡的應用服務,帶給用戶新的服務體驗的同時,也為圖書館服務帶來新的生機。
在圖書館與社交網絡相結合而建立的一些論壇、空間中,隨著參與人數的增多,各種信息也在海量式地增加,而即便是用戶做了初步的一些學科或參與人群的限制,還是避免不了各種冗余信息侵擾,有的來自訂閱,還有的來自于自己的熟人好友。因為訂閱推薦亦或是好友所發出的信息內容是自己無法控制的,而其中不乏各種自己不需要或不想看的冗余信息。如何在這樣的信息中挑選出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信息,屏蔽掉自己反感的信息,或是圖書館如何為用戶提供更加精準的定制信息或服務也應該作為日后研究的重點之一。
信息社會中,最大的財富便是各種各樣的信息。其實很多信息大家都可以看到甚至得到,就像是社交網絡中的熟人關系信息,圖書館中的用戶信息、圖書信息、借閱信息甚至是讀者在圖書館的很多行為信息等,這些信息看似平凡無奇,其中卻也蘊藏著大量的潛在信息。例如根據用戶的借閱行為分析其喜好進而推進個性化服務,并利用該用戶熟人網絡擴大該服務的影響范圍,根據讀者在館內的行為分析圖書館館舍布局是否合理,各種資源的利用率高低等,這些深層次的信息都有待挖掘。就好像面對同樣的食材,既可以僅僅簡單地蒸煮,也可以深層次地加工成為各種精細的菜肴。而面對圖書館與社交網絡各自蘊含的大量可利用信息,如何選擇,如何結合,如何深入挖掘與分析從而創造出更大的價值,這必定是今后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將來隨著圖書館不斷開展基于社交網絡的各種服務,也會不斷獲取并積累各種用戶的身份信息、行為信息、關系網絡信息等。這些信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積累便會形成大數據,而從中可挖掘出的深層次數據信息是多種多樣的,其利用價值更是無法估量。但所掌握的信息量越大,其負有的責任也越重,這些信息都涉及用戶的個人安全與隱私,既要充分利用這些信息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同時更要保證用戶的權益不受侵犯,其中哪些信息可以利用,哪些需要得到用戶授權才能利用,哪些不能利用,利用權限如何控制,信息的安全又如何保證都是今后要研究的重要內容。
“人”是圖書館也是很多其他領域最重要的服務對象,對其關系網絡的研究與利用是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與社交網絡的合作是圖書館信息服務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而隨著更多新型的社交工具的誕生或變化、發展,圖書館會不斷發現新機遇,思考并尋找新興技術與圖書館服務的契合點,順應不斷變化的用戶需求,提供應時應需的創新服務,研究重點也會更加偏向技術與實踐應用,努力讓用戶真實地感受到各種新服務帶來的便利。相信日后無論是圖書館界亦或其他領域對這一課題的關注度還會不斷提高,在今后的發展與合作中定會取得更大的突破。
[1]寇小文,吳劍霞.基于SNS的大學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研究[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0(3):60-62.
[2]孟樹奎.基于校園SNS的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0(9):62-63.
[3]蘇建華,蘇貴民.高校圖書館虛擬學習社區構建初探[J].圖書館學研究,2010(13):31-33.
[4]郭海霞.基于SNS信息傳播分析的圖書館知識社區建設[J].現代情報,2012(4):80-83.
[5]袁輝,楊新涯,周紅.圖書館虛擬知識社區建設的實踐與探討[J].圖書情報工作,2012(3):80-83.
[6]吳穹,鄭建明.基于自建SNS的高校圖書館信息咨詢服務研究[J].圖書館雜志,2013(10):59-64.
[7]肖錚.使用OAuth服務實現圖書館網站與社交網站對接[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2(2):87-91.
[8]李文江,陳詩琴.圖書館網站與騰訊社交網絡對接設計[J].圖書館論壇,2014(1):74-79.
[9]王鵬程,胡媛.基于SNS的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平臺模型構建[J].情報科學,2013(4):16-19.
[10]林澤斐.基于OpenAPI的圖書館社會網絡服務整合平臺構建[J].圖書情報工作,2012(9):105-109.
[11]劉曉東,杜文龍.微群在圖書館應用的現狀調研及發展對策[J].圖書館學研究,2012(12):31-34.
[12]孔云,等.基于微信公眾賬號的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研究[J].情報雜志,2013(9):167-170.
[13]孔云,等.圖書館微信服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圖書館論壇,2014(2):90-95.
[14]張蓓,等.開發模式下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服務的設計與實現[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4(1):87-91.
[15]陳穎儀.基于SNS的數字圖書館系統架構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1(23):24-27.
[16]王鵬,陳超,徐為愷.基于SNS的圖書推薦系統研究與實踐[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12(12):21-23.
[17]余天豪.基于社會網絡的主動信息推送算法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2:1-5.
[18]徐坤,李云凡.移動教育在高校中的應用探討[J].科技信息,2011(14):79.
[19]陳麗.SNS環境下的JiTT教學模式應用設計[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1:20-23.
[20]顏運梅.圖書館與社交網絡合作模式的探索——以豆瓣網“圖書館合作”項目為例[J].圖書館研究,2013(2):19-22.
[21]姚飛,等.圖書館服務與社交網絡整合研究——清華大學圖書館書友會實踐案例[J].圖書館雜志,2011(6):24-28.
[22]劉建.公共圖書館構建社交網絡營銷平臺的實踐探析——以上海青浦區圖書館“清閱樸讀”讀書論壇為例[J].新世紀圖書館,2013(7):66-69.
[23]謝麗玉.基于人人網的大學圖書館信息服務研究[J].圖書館研究,2013(1):92-94.
[24]劉蘭,李曉娟.嵌入用戶網絡社區的高校圖書館營銷與參考咨詢服務探索——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新浪微博服務實踐[J].圖書館雜志,2012(7):56-59.
[25]郭勁赤,高紅.社交網絡推進圖書館信息服務——以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雜志,2013(11):69-73.
[26]王海濤.山東職業商務學院圖書館個性化圖書推薦系統設計與實現[D].濟南:山東大學,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