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群
我國自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疾病譜不斷發生改變,大量的慢性病及瀕死病人開始出現,我國死亡教育缺失的問題越來越凸顯。在我國的死亡教育問題上,應根據國情循序漸進,首先從醫學院校開始,輻射教育系統,進而使死亡教育進社區、進家庭,從城市走向農村,形成面向全社會的死亡教育模式[1]。本研究旨在通過問卷調查了解醫學院校中護理專業新生和實習生死亡態度及死亡教育認知及需求,探尋一條在醫學院校中開展死亡教育的途徑,為推動死亡教育在全社會的開展打下基礎。
1.1 對象 選擇陜西省某醫學院校護理學專業學生359人。其中新生197人,實習生162人。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①死亡態度描繪量表(修訂版)(DAP-R)[2]:該量表包括5個維度32個條目:死亡恐懼(對死亡感到恐懼、焦慮等)、死亡逃避(對死亡逃避、否認)、中性死亡接受(認為死亡是生命的自然過程,理性接受)、趨近導向的死亡接受(相信人死后有幸福的生命存在)、逃離導向的死亡接受(認為死亡是今生痛苦的結束),采用5級評分,非常不同意1分,有些不同意2分,無所謂3分,有些同意4分,完全同意5分,得分越高表明越同意該觀點。②死亡教育認知及需求量表:為自編問卷,包括是否聽說過死亡教育、是否希望了解更多關于死亡教育的內容、社會上是否有普遍開展死亡教育的必要性、希望通過哪種方式了解死亡教育(多選)4個題目。研究者向被調查者解釋調查的目的和意義,發放調查問卷,采取自愿填寫的方式,發放調查問卷368份,回收有效問卷359份,有效回收率為97.6%。
1.2.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進行數據輸入、整理、統計及分析。采用t檢驗對新生和實習生死亡態度的5個維度進行比較。
2.1 護生DAP-R各維度得分(見表1)
表1 護生DAP-R各維度得分(±s)

表1 護生DAP-R各維度得分(±s)
得分死亡恐懼維度2.72±0.94死亡逃避 3.01±0.95中性死亡接受 4.39±0.58趨近導向的死亡接受 2.42±0.78逃離導向的死亡接受2.22±0.96
2.2 護理專業新生和實習生死亡態度得分比較(見表2)
表2 護理專業新生和實習生死亡態度得分比較(±s) 分

表2 護理專業新生和實習生死亡態度得分比較(±s) 分
組別 人數 死亡恐懼 死亡逃避 中性死亡接受 趨近導向的死亡接受 逃離導向的死亡接受新生 197 2.67±0.94 3.00±0.95 4.37±0.60 2.42±0.762.11±0.92實習生 162 3.01±0.92 3.04±0.93 4.54±0.44 2.43±0.86 2.73±1.01 P<0.05 >0.05 >0.05 >0.05 <0.05
2.3 護理專業新生和實習生死亡教育認知及需求情況(見表3)

表3 護理專業新生和實習生死亡教育認知及需求情況 %
3.1 護生對待死亡的態度是健康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得分最高的為中性死亡接受,說明大部分護生都擁有健康的生死觀念,認為死亡是人生的組成部分,能夠理性、勇敢、坦然地面對死亡,不恐懼,不焦慮。與張東偉等[3,4]研究結果相符。最低分是逃離導向的死亡接受,說明“死亡是一種解脫,是今生痛苦的結束”這種觀點并不被大部分護生所認同。
3.2 醫學專業課程不等于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生命觀,使人們更加珍惜生命,幫助人們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能夠客觀理性地對待和接受死亡[5]。傳統觀念認為,醫學生在課程體系設置中會接觸到諸如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人體科學,在臨床實習過程中還能接觸到重病、瀕死的病人,并學會如何進行尸體處理等,這些內容本身就是最好的死亡教育。本研究結果顯示,實習生在經歷3年的醫學專業課程學習,并完成1年臨床實習之后,表現出更加強烈的死亡恐懼和更明顯的逃離導向死亡接受,而在中性死亡接受、死亡逃避、趨近導向死亡接受方面與新生沒有明顯差異。說明醫學專業課程學習以及臨床實習經歷在死亡教育方面沒有起到作用,甚至會讓學生對疾病、死亡產生更加強烈的恐懼感,因為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他們比常人更多見證死亡過程,親眼目睹更多病人經歷生死的痛苦,死亡體驗非常深刻[6]。因此,醫學專業課程不等于死亡教育。為了醫學生更好地適應醫院工作,更好地承擔起守護生命的職責,更應該加強醫學生的死亡教育工作。
3.3 護理專業新生和實習生對死亡教育認知及需求比較
3.3.1 死亡教育在醫學院校中缺失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新生沒有聽說過死亡教育,更不了解死亡教育的意義,對死亡教育是否需要開展表現得很淡漠;近半數的實習生也沒有聽說過死亡教育,但是由于有過醫學專業課程學習的經歷以及臨床接觸重病、死亡病人的經驗,感受到面對死亡時的恐懼和不知所措,切身體會到死亡教育的缺失,實習生表現出對開展死亡教育更加迫切的需求。醫學院校中應建立完善的死亡教育體系,對醫學生進行系統的死亡教育,讓這些守護生命的人首先了解生命的意義,在面對死亡的時候能擁有健康的死亡觀念,能幫助病人及家屬建立健康的生死觀,理性面對死亡。
3.3.2 探尋在醫學院校中開展死亡教育的有效途徑本研究結果顯示,大眾媒體是所有學生最期望的教育方式,依次為選修課、專家講座、書籍,也有學生提出通過死亡體驗等方式來進行死亡教育。大眾媒體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戶外廣告媒體等。針對大部分高校的實際情況,可以采用在校報上開辟專欄、學校廣播臺定期專題討論、在學校的校園廣告欄中制作宣傳畫報、定期放映死亡教育方面的優秀影視作品等方式進行死亡教育;選修課的開展則首先需要授課老師選擇好適合的教材,搞好課堂設計,以良好的課堂效果吸引更多的不同專業的學生前來聽課;定期進行專家講座,通過專家對死亡的深入分析,激發學生進一步了解死亡教育的熱情;向學生推薦優秀的死亡教育讀物。多種方式同時進行,讓學生從入校就開始接受一系列的死亡教育,樹立健康的生死觀念。
醫護人員擁有健康的生死觀念是保證病人權益也是維護醫護人員自身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醫護人員健康的生死觀來源于在校期間系統的教育和培養,每個醫學教育工作者都應該重視死亡教育的重要性,正確區分死亡教育和醫學專業課程教育,把死亡教育內容貫穿到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去,推動死亡教育系統地開展。
[1] 黃麗群.轉變死亡教育觀念 開展全民死亡教育[J].護理研究,2012,26(10C):2861-2862.
[2] Nemeyer RA.Death anxiety handbook:Research,instru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M].Washington:Taylor & Francis,1994:121-148.
[3] 張東偉.高校大學生死亡態度及其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01,38(4):675-677.
[4] 焦杰.醫學專業與非醫學專業大學生死亡態度的比較[J].護理研究,2012,26(10A):2621-2622.
[5] 李小寒.基礎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40.
[6] 楊晶,張金環,劉玉春.醫護人員對死亡的態度及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1999,14(4):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