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荊晶
雙下肢懸吊皮牽引是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的患兒和嬰幼4兒下肢骨折的常用治療方法,其中有效的牽引對患兒的恢復和預后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對于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的患兒來言,正規的牽引能解決髖關節周圍軟組織攣縮,使股骨頭下降,有利于術中復位,減少股骨頭機械壓力,降低股骨頭壞死率[2]。對于下肢骨折的嬰幼兒,懸吊皮牽引是首選的保守治療方式,有效的牽引能減少成角畸形的發生率[3]。而要保證有效牽引,維持固定的牽引體位是非常重要的[4]。而行懸吊皮牽引的患兒多為1歲~2歲的幼兒,好奇好動,喜側翻、爬行,牽引的體位不能保證[5]。據臨床觀察,不進行任何干預的懸吊皮牽引治療,其有效的牽引體位難以保持5min以上。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不但增加了家長看護負擔和護士巡視的次數,還常常使皮牽引過程成為一種形式[6]。使用約束帶約束患兒上肢,患兒的好動天性受到抑制,會哭鬧不止;而使用4頭胸腹帶[7]的固定效果也不理想,因患兒常自行拉脫粘扣,固定過緊又影響患兒呼吸,且給更換床單造成困難。而體位固定板(見圖1)利用杠桿原理研制,用兩條有可調搭扣的棉布帶將患兒肩部固定于一塊套著柔軟棉墊套的硬板上,硬板的長度稍長于肩寬,寬度與腰齊,患兒翻身時其自身重力成為阻力,使其無法自行翻身移動,以保持有效體位,也可避免無人照看時墜床的可能。患兒雙手可自行玩耍,胸腹部不受約束,方便皮膚護理和更換床單,外層棉墊可拆洗,入睡時可取下固定板。
在小兒骨科護理中,保持牽引的有效體位一直以來是護理的一大難題。使用此體位固定板,針對幼兒的生理特點,采用力學原理進行制動,有效、舒適,不會給家長帶來心理刺激。體位固定板造價低廉,使用舒適,且便于清洗消毒。

圖1 體位固定板示意圖
該設計用于6月齡以下的普通兒童,可防止其自行翻身導致的墜床,在臨床上使用效果良好。也可適用于其他病種的患兒平臥位體位約束,或者在無人看護時使用以防止墜床。
[1] 潘少川.實用小兒骨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77-78.
[2] 肖毅,王和鳴.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的治療進展[J].中醫正骨,2004,16(9):59-60.
[3] 宋濤,郝寶龍,王彬.皮牽引治療幼兒股骨干骨折的遠期效果[J].前衛醫藥雜志,1998,15(6):362-363.
[4] 陳紅磊,白菊平,董麗娟.幼兒股骨干骨折雙下肢懸吊皮牽引的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29):4645-4646.
[5] 余希臨,桂彤,沈先濤.發育性髖關節脫位復位前后關節腔動態測壓的臨床意義[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05,26(3):138-140.
[6] 林淑鵑,鄭碧蓮.小兒發育性髖脫位圍手術期護理[J].福建中醫藥,2005,36(2):47-48.
[7] 梁兆翠,劉敏.四頭胸腹帶的研制與臨床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05,11(5):389-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