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梅,謝紅芬,胡啟梅,羅 娟
精神科護士日常工作中經常面對各種暴力危險,工作難度大、應激強度高,易出現心理問題[1]。加之精神科護士常自覺社會地位低下、自身價值難以體現,易導致高度緊張、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嚴重影響其心理健康。護士的心理狀態是否健康直接影響護理質量,而且對家庭、社會都存在潛在的危險[2]。因此,精神科護士的心理健康問題應受到高度關注[3]。本研究對精神科護士心理健康狀況與相關因素進行調查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鎮江市精神衛生中心封閉式管理病區147名臨床護士。納入標準:①從事臨床護理工作1年以上的注冊護士;②被調查時正在從事護理工作;③愿意參與本項調查活動。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 采用橫斷面調查法,調查人員運用統一指導語說明調查目的和意義,取得調查對象合作后當場發放問卷,以無記名方式如實填寫,當天收回,發放問卷149份,收回有效問卷147份,有效回收率99%。
1.2.2 調 查 工 具 ① 工 作 內 容 問 卷 (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JCQ)[4,5],共22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 分。② 付 出-回 報 失衡問卷 (effort-reward imbalance,ERI)[6]共23個條目,條目1~6為付出(effort),其得分=每個條目得分相加之總和,得分越高付出越多。條目7~1 7為回報(reward),其得分=每個條目得分相加之總和,得分越高回報越多。付出/回報比(effort/reward ratio)=付出得分/(回報得分×0.545 4),結果大于1表示付出多于回報;等于1表示付出等于回報;小于1表示付出少于回報。條目18~23為內在投入(over commitment),得分=每個條目得分相加之總和,得分越高,內在投入越多。③由Zung編制的焦慮和抑郁自評量表(SAS、SDS)。④工作倦怠量表(MBI)[7],該量表由 Maslach 等 于1986年編制,采用李克特7級評分,0代表“從不”,6代表“非常頻繁”。整個量表包括3個維度:情緒衰竭、去人性化和工作成就感。情緒衰竭分量表包括9道題,得分范圍0分~54分;去人性化包括5道題,得分范圍0分~30分;工作成就感包括8道題,得分范圍0分~48分。整個問卷共22道題。在情緒衰竭和非人性化方面,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強;得分越低,倦怠程度越弱。在工作成就感方面得分越高,工作成就感就越弱。中文版具有較好的信度與效度。
1.2.3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運用t檢驗和Pearson雙變量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調查對象一般情況 147名臨床護士參與了調查,平均年齡31歲;其中女132人,男15人;在編63人,合同制84人;副主任護師9人,主管護師37人,護師21人,護士80人;本科46人,專科67人,中專34人。
2.2 精神科護士SAS、SDS評分與全國常模[8]比較(見表1)
表1 精神科護士SAS、SDS測量值與全國常模比較(±s) 分

表1 精神科護士SAS、SDS測量值與全國常模比較(±s) 分
組別 人數 SAS SDS精神科護士 147 41.42±9.33 45.17±10.98國內常模 1 340 37.23±12.59 41.88±10.57 t值 4.40 2.93 P <0.05 <0.05
2.3 工作壓力問卷各因子和SAS、SDS的相關分析(見表2)

表2 工作壓力問卷中各因子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性(r值)
2.4 工作倦怠各維度與SAS、SDS的相關分析(見表3)

表3 工作倦怠各維度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性(r值)
2.5 付出-回報失衡問卷中各因子與SAS、SDS的相關分析(見表4)

表4 付出-回報失衡問卷各因子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性(r值)
3.1 精神科護士的心理狀況 表1表明,精神科護士的焦慮、抑郁自評分值高于全國常模,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精神科護士存在明顯的焦慮、抑郁問題??赡茉颍弘S著日益尖銳的醫患關系及社會各界對醫療服務需求的增強,各類醫患矛盾逐漸突出;精神科護士工作在特殊的環境下,需要與不同的精神、心理障礙病人打交道,警覺性高、心理負擔重;護理工作不規律、工作量大、工作中擔心差錯事故發生、知識理念的更新和學習考核、進修晉升難等,均影響護士的心理健康。王雅琴等[3]報道,精神科護士謹慎敏感,易產生焦慮、抑郁。因此,在社會對精神疾病高度關注、病人維權意識不斷增強的形勢下,醫院管理者對護士的心理健康問題應高度重視,有必要對精神科護士開展心理干預。
3.2 工作壓力對精神衛生中心護士心理健康的影響表2表明,護士的工作壓力決策維度、工作需求和社會支持各分值對心理健康狀況均無影響。說明,工作壓力對精神衛生中心護士未發生影響。需強調的是精神科護士不是沒有壓力源,而是其經過??菩睦碜o理知識的培訓,在幫助病人解決問題的同時,能充分利用有效資源,一旦自己出現問題,能及時發現、及時解決,
從而維護自身心理健康,并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保持情緒穩定。孫麗娟等[9]報道,精神科護士應對方式較好,解決問題能力較強。由此可見,面對壓力時,精神科護士不斷地學會自我調節、自我減壓,利用專業優勢提高對壓力的承受能力。
3.3 工作倦怠對精神衛生中心護士心理健康的影響表3表明,工作倦怠的3個維度情緒衰竭、去人性化、工作成就感與護士的SAS、SDS評分呈正相關,說明工作倦怠越明顯,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越嚴重。國外研究報道,護士的職業倦怠整體水平高,其焦慮、抑郁情緒發生率也高[10]。本研究發現,精神科護士的職業倦怠是影響其心理衛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護理人員相對較少,工作負荷大;面對精神疾病病人,工作壓力大,風險多。精神疾病是一類慢性遷延性疾病,病程長,易復發,護士對自身工作無成就感;社會價值和外界評價低;晉升機會少。此外,情緒不穩定、反映強烈的護士更易發生倦怠[11]。職業倦怠首先影響的是護士的情緒狀態[12],而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反映工作倦怠的程度。因此,醫院領導應建立健全相應的制度,合理安排,降低工作負荷;提高護士的福利待遇,調動工作積極性;營造和諧、寬松的工作環境和氛圍;幫助護士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良好的狀態投入到護理工作中。
3.4 付出-回報對精神衛生中心護士心理健康的影響表4顯示,付出-回報失衡問卷中付出、付出/回報比及內在投入分值與SAS、SDS評分呈正相關(P<0.01),回報與SAS、SDS則呈負相關(P<0.01)。說明精神科護士的心理衛生受到高付出、低回報的影響。國內外研究均顯示,付出-回報失衡與護士的精神健康水平有關[13,14]。本研究中精神科護士在承擔著高風險和高壓力的同時,在福利待遇、職業發展等方面獲得的回報與付出是不成比例的:高付出主要表現在精神疾病病人隨時會發生沖動傷人毀物、外跑走失以及自殺自傷等意外情況,導致護士工作量大、繁重、承擔風險多、責任重;加之護理人力資源缺乏導致夜班次數頻繁,護患關系緊張。低回報主要表現在付出高的情況下經濟收入與之不匹配,相對較低;在對工作付諸努力后,卻受到不公平對待、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晉升、外出學習深造機會少。長期處于付出-回報失衡中,就會導致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態越來越差。所以,醫院領導應從護士的人員結構、工作狀況、學習途徑等綜合考慮,保證付出多、臨床一線的護士在收入、工作前景等得到應有的回報,更好地維護護士的身心健康。
綜上所述,精神科護士存在嚴重焦慮、抑郁情緒為主的心理衛生問題,與工作倦怠和付出-回報失衡密切相關,醫院管理者應積極重視,采取措施來提高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從而優化護理服務質量。
[1] 逢冰潔.護理工作應激與護士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1998,33(8):437.
[2] 徐枝樓,黃桂香,徐廣艷.精神科護士心理健康狀況及個性特征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08,8(3):4-6.
[3] 王雅琴,覃梅,李紅政.積極心理學在精神科護士心理健康促進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4,21(2):68-69.
[4] 楊文杰,李健.工作場所中社會心理因素的測量——兩種職業緊張檢測模式的應用[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04,22(6):422-426.
[5] Li J,Yang W,Liu P,etal.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hinese(mainland)version of 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A study in university hospitals[J].Ind Health,2004,42(2):260-267.
[6] Li J,Yang W,Cheng Y,etal.Effort-reward imbalance at work and job dissatisfaction in Chinese healthcare workers:A validation study[J].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2005,78(3):198-204.
[7] Beckstead JW.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among floride nurses[J].Int J Nurs Stud,2002,39:785-792.
[8] 張明園.精神解評量表手冊[M].第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5-42.
[9] 孫麗娟,徐娟.精神科與綜合科護士工作倦怠及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09,9(1):10-14.
[10] Schulz M,DaInkroger A,Volnller E,etal.Work-related behaviour and experience partem in nurses:Impact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J].Psychiatr Ment Health Nurs,2011,18(5):411-417.
[11] 席明霞,黃冬梅,李丹,等.護士職業倦怠與人格特征的相關性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5):26-27.
[12] 胡桂芳.金華市護士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因素[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1B):108-109.
[13] 陳傳萍,鐘寶亮.武漢市三甲醫院護士焦慮癥狀檢出率及其與職業緊張關系調查[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0):56-58.
[14] Kikuchi Y,Nakaya M,Ikeda M,etal.Effort-reward unbalance and depressive state in nurses[J].Occup Med(Lond),2010,60(3):2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