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蓮蓮,張 華
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腫瘤,1/3以上的病人需做永久性結腸造口,隨著我國直腸癌病人不斷增加,結腸造口病人相繼增多[1]。雖然永久性結腸造口達到了治療目的,但是造口破壞了病人的自我形態,改變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嚴重影響了病人的生活質量。結腸造口病人的自我護理能力對其生活質量起決定性的因素,而目前我國結腸造口病人自我護理能力普遍低下[2,3]。品管圈活動(QCC)就是同一工作場所的人們自動自發組成小組,然后全體人員合作、集思廣益,按照一定的活動程序,運用品管圈方法,來解決工作現場、管理、文化等方面所發生的問題及課題[4]。我科針對結腸造口病人自護能力較低的現狀,采用品管圈方法對其實施質量改進,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9月—2013年9月某三級甲等醫院開展品管圈前后結腸造口病人180例,年齡45歲~68歲。活動前:男48例,女42例。活動后:男52例,女38例。
1.2 方法
1.2.1 組圈 2012年6月,胃腸外科10名護士自發組圈,成立品管圈小組,其中1名副主任護師,2名主管護師,4名護師,3名護士;本科9名,專科1名;平均年齡30.1歲。護士長擔任輔導員,1名護師擔任圈長。選定“玫瑰圈”為圈名,其寓意為結腸造口就像一朵唯美的玫瑰花,希望通過醫護人員的精心呵護,給造口病人一個華美芬芳的玫瑰人生。
1.2.2 主題選定 圈員們就結腸造口病人急待解決的問題,通過頭腦風暴法列舉出4個主題,10名圈員按照重要性、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等進行評估,每項按5分、3分、1分進行評分[5]。最終確定主題為“提高結腸造口病人自我護理能力”。見表1。

表1 品管圈活動主題選定表
1.2.3 現狀把握 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未實施任何措施的90例結腸造口病人進行調查,問卷參考Yomashita等[5,6]自我護理能力量表綜合制訂而成。包括45個條目,分為3個維度,即自護技能、自護責任感和自護知識。每個維度按4級評分,總分140分,得分越高,自我護理能力越高。其中得分>總分66%為高水平,33%~66%為中等水平,<33%為低水平[7]。在正式調查之前,測得該問卷在本研究人群中的內容效度系數為0.95,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Cronbach’sα)為0.88。調查結果顯示,11%病人總體自我護理能力處于低等水平,67%處于中等水平,22%處于高等水平。詳見表2。

表2 活動前永久性結腸造口病人自我護理能力得分及級別(n=90)
1.2.4 目標設定 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現況值×圈能力×改善重點)。本研究目標是使自護能力處于高水平的人數增加,根據80/20原則[8],從表1可以看出自我護理技能是本次需要改善的重點,占27%。依據圈員的工作年資和學歷改善力,通過計算,得到圈能力為80分。本活動的目標值=現況值+(現況值×圈能力×改善重點)=22%+22%×80%×27%=26.8%,擬定我科結腸造口病人自護能力處于高水平的人數提升4.7%,既處于高水平的人數為26.8%。
1.2.5 對策
1.2.5.1 培養造口治療師 覃惠英等[9]研究表明,由造口治療師進行護理干預的腸造口病人生活質量明顯提高。我科培養3名造口治療師,開展了造口門診,術后指導病人觀察造口、護理造口、處理造口并發癥、選擇恰當的造口護理用品以及訓練規律排便,以提高病人健康知識水平和自我護理技能,減少并發癥,提高病人生活質量。同時,我科造口治療師定期對本科醫護人員開展造口專業知識學習,以提高醫護人員對造口護理的整體水平,從而更好地指導病人。
1.2.5.2 加強心理護理 由于腸造口病人術前常會有抵觸、恐懼、絕望、疑慮、緊張或抑郁等心理,術后身體的外觀有較大改變,對其本人精神打擊很大[10]。因此,護理人員應運用有效的溝通技巧,多與病人交流,增強病人對自己的信任感和自我護理責任感,積極面對疾病。同時,鼓勵其家屬和朋友多支持,尤其要做好配偶的配合工作,以促進病人對造口護理的信息[11]。
1.2.5.3 加強社會支持系統 鼓勵家屬參與到病人造口護理中,讓家屬對造口沒有負面心理,并正確掌握造口護理,讓家屬的積極心態影響病人。同時指導家屬培養病人的自我護理能力,鼓勵病人做力所能及的事,避免病人對家屬及醫護人員產生依賴。同時,完善社區護理服務平臺,做好造口相關知識宣教,讓更多的人接受和關注造口病人,讓造口病人遇到問題能及時解決。
1.2.5.4 開展造口聯誼會 胡妍妍[12]研究顯示,開展造口聯誼會能提高病人自我護理能力,從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本次活動邀請了90例造口病人前后參加了造口聯誼會,會議由專業的造口護理師和2名資深醫生負責,主要包括4方面內容,造口病人相互交流、造口相關知識培訓、造口護理操作示范、疑難問題解答。通過造口聯誼會,病人之間相互鼓勵,增強了造口病人的自信心和自護責任感,同時,造口知識的講解和操作示范提升了病人的自護技能和自護知識。
1.2.5.5 建立信息化平臺 我科建立了造口QQ“陽光之家”群和電話隨訪,每天有專業的造口護理師對已出院的造口病人進行電話隨訪,每晚有固定時間參與QQ討論和解疑,及時有效的幫助病人解決問題,指導病人對造口正確護理。
2.1 有形成果 品管圈活動前后結腸造口病人自我護理能力處于高水平的人數對比見表3。提升率=(改善后-改善前)/改善后×100%=53.2%。

表3 活動前后結腸造口病人自我護理能力處于高水平情況 例(%)
2.2 無形成果 通過本次活動,護理人員合作能力、組織能力、寫作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科研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3.1 開展品管圈活動提高了結腸造口病人自我護理能力 我科經過12個月的品管圈活動及按PDCA循環持續改進,該活動已形成流程及標準化。圈員們通過評價法選定主題,畫柏拉圖把握現狀,用魚骨圖解析問題,采取培養專業的造口護理師,加強心理護理及社會支持系統,開展造口聯誼會等對策,用畫雷達圖對無形成果進行評價等一系列品管圈手法。本研究結果顯示,活動后提高了結腸造口病人的自我護理能力,使處于高水平的病人從改善前的22%提升至47%,效果顯著。病人自我護理能力提高促進了生活質量的提升,解決了造口給病人帶來的身心和社會功能的問題。
3.2 開展品管圈活動提升了圈員的整體能力 品管圈活動作為實施護理質量改進的一種方法應用于護理質量管理中,不僅加強了質量改進,同時也提升了護士的整體能力[13]。品管圈活動調動了護士的積極性,給她們提供一個愉悅的工作環境,使她們的自身價值得到最好的發揮。增強了護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護士主動參與管理的意識[14]。同時,品管圈活動的開展有利于護士為病人提供全面、全程、連續、專業的優質護理服務。
[1] 朱珍玲.永久性結腸造口病人自我護理能力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學報,2011,4(18):17.
[2] Spilke B.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s on clinical trials[M].New York:USA Raven Press Ltd,1990:297.
[3] 李長艷.直腸癌結腸造口病人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8,23(2):79.
[4] 周東梅.品質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50-151.
[5] Yomashita M.Th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J].West J Nurs Res,1998,20(3):370-381.
[6] 高啟雯,顧乃平.結腸造口病人之生活品質[J].臺灣醫學,2007,5(16):164-171.
[7] Wang HH.A comparison of two models of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in rural elderly taiwanese women[J].Public Health Nurs,2007,18(3):204-211.
[8] 張幸國.醫院品管圈活動實踐與技巧[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23-55.
[9] 覃惠英,尤黎明,鄭美春,等.家庭護理干預對提高腸造口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8,40(6):418-421.
[10] 文芳.心理干預對腸造口病人心理狀況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0(8):142-143.
[11] 陳修娜.提高結腸造口病人自我護理能力的護理干預現狀[J].當代護士,2013(7):10-11.
[12] 胡妍妍.護理干預對提高腸造口病人康復期生活質量的研究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22):120-122.
[13] 黃璐,熊永芳,朱立珍,等.開展品管圈活動提高NICU護理卡書寫質量[J].護理學雜志,2011,26(7):55-56.
[14] 吳曉霞,董敏,吳玲燕.品管圈活動在降低老年鼻飼病人非計劃拔管中的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8):1650-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