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華
護理學科的發展使得護士職業越來越為人們所尊重。但社會上仍存在著輕視護理的現象,在護士隊伍中也存在著不穩定的職業心態。作為護理事業的接班人,尤其處于臨床實習階段、即將獨立工作的護士,其職業心態積極與否直接關系到實習效果、未來職業的發展,也將影響未來護理隊伍的穩定[1-3]。為此,本研究于2013年對在我院實習的372名實習護士的科研素質狀況進行調查分析,以期探討培養實習護士積極的科研意識的正確方法。
1.1 對象 選擇2013年在我院實習護士372人,均為女生,年齡17歲~26歲,平均21.1歲;專科305人,中專67人。均已完成基礎醫學及專業課程學習,進入臨床實習期。其中實習4周以下124人,5周~8周25人,8周以上223人。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專科護士科研素質狀況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科研興趣、科研行為、科研能力3類13個項目。將問卷發放給本院專科護士進行調查,由被調查者自行填寫,當場收回。共發放調查表380份,回收有效問卷372份,有效回收率為98%。
1.2.2 統計學方法 將所有問卷資料輸入Excel,對數據進行統計描述。

表1 專科實習護士的科研興趣分析(n=372) %

表2 專科實習護士發生科研行為分析(n=372) %

表3 專科實習護士具備的科研能力分析(n=372) %
本調查結果顯示,專科實習護士對科研活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其中90.0%以上的護士對科研有興趣并愿意投入到科研相關學習中,并希望自己能獲得更高的教育水平。但對于是否參與科研活動,只有32.8%的護士有計劃在近期開展論文寫作。在我國的護理教育中普遍注重對護士專業知識的灌輸和對專業技能的訓練,實習護士在實習期間即有一種將理論付諸實踐,并將實踐結果總結成理論經驗的強烈愿望,他們期望在實踐中得到病人和帶教護士的肯定[4,5]。但目前衛校的護士學生基本素質參差不齊,很大一部分是經歷了中高考的失敗,他們對于理論學習和知識掌握并不深入。因此,對于實踐中的科研活動大部分是出于好奇和旁觀的心理,他們了解科研活動的重要性,清楚從事科研活動者需具備較高的學術水平和理論功底,但也清楚自己目前知識儲備少、實踐能力不足,所以真正愿意開展科研活動的學生寥寥無幾。
在科研行為調查統計中發現,實習護士發生的科研行為主要還是集中在理論學習上,但也僅有50%左右護士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而在論文發表和參與課題兩項科研行為上來說參與學生少之又少。在護士具備的科研能力調查中發現,實習護士具備基本的電腦操作、閱讀英文文獻能力,但對論文撰寫過程中必要的幾種能力,如文獻查閱、統計方法運用等方面,實習護士還是知之甚少。在問及他們對自己目前的科研素質是否滿意的調查中,13.2%的護士表示滿意。從以上的調查中可以發現,專科護士科研素質狀況呈現興趣濃厚、能力欠缺、實踐緩慢的特點。
隨著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全民健康意識的普遍增強,社會對從醫人員的專業素質特別是護理行業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但從我國的護理專業人員教育的情況看來,教育與社會需求存在著脫節。目前,護理專業畢業生學習主要還是集中在專科院校,他們在學習和實習期間參與科研活動的比例遠遠小于其他專業的醫學生[6,7]。而導致此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不單單是在學校的方面,實習機構方面、學生方面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原因。首先在學校方面,學校對培養學生科研意識的重視程度存在明顯不足,一些院校認為對護理專業學生的培養僅僅集中在實際操作能力方面的培養,特別是專科護理教育更是集中在以書本教育傳遞實踐操作知識,缺乏真正的社會實踐和學科鉆研機會。而且學校對學生參與科研工作并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評價和鼓勵機制,并沒有將學生參與科研活動與學分制聯系起來。有些學校盲目擴大生源,師資力量薄弱,沒有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缺乏給學生提供科研活動的條件和機會,很少能組織面向學生的學術活動,因而導致學生科研意識模糊,科研能力低下。另一方面,從護理專業學生角度看來,學生缺乏科研意識,認為本專業的學生在未來就業后的工作與科研活動并沒有太大聯系,所以導致參與科研的學生人數不僅少而且參與科研活動的范圍也非常有限。護理學生在幾年的學習中缺乏系統的專業基礎理論,特別是在數學統計、實驗設計方面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很難參與到較大的科研項目活動。除了完成基本的學科知識考核外,臨畢業的學生又要完成臨床實習任務和就業任務,所以學生很難能把精力專心投入到科研工作。而參與到科研活動的學生有些因合作意識淡漠,欠缺團隊精神,對影科研工作產生消極影響,而這些影響反過來又增強了他們對科研工作的消極評價。
4.1 興趣為先導,重在培養科研意識 在調查中發現,實習護士對科研僅僅是處于好奇階段,而缺乏真正的科研意識,對于什么是科研活動、科研活動如何進行知之甚少。因此,幫助他們接觸科研活動、了解科研活動、參與科研活動,應從興趣入手,有計劃的培養實習護士科研意識。學校是培養學生科研意識的主要場所,也是教育活動中一項非常緊迫任務。護理學校可以借鑒趙思遠博士提出的“課堂教學、學術活動、社會實踐”三元結構模式培養學生科研意識和能力。即從“課堂教學”入手,在其中滲透濃厚的思維品質、學術品質、科研意識,達到理論升華,然后,再將這種學術性的理論性的結晶,外化到學生的社會實踐之中。目前學校的課程體系過于死板,往往重視傳授專業基本知識而忽略了學術研究。所以有目的有計劃地調整課程體系、開設學術講座有利于創建新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將科研意識帶進課堂,把研究線索和研究思路提供給學生,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和科研能力。可以專題的形式開設學術講座,將學科前沿知識、學術界爭論的焦點、難點問題介紹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參與性、積極性,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對護理專業來說,應針對課程內容加強專業的實踐性,可讓學生在每個學期進入臨床,通過不斷地觀察、學習、操作,在實踐中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有利于科學思維方法的形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能在未來工作中盡快上手。真正把教學與科研融為一體,做到“教育”“學習”“研究”三者統一。為營造出濃厚的學術氣氛,學校應定期邀請有關專家作學術報告,開展學術研討或學術講座。有條件的學校可在科研項目上設置學生獎學金,增加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發展科研能力。從制度層面逐漸強化專科教學的科研意識和學術水平。
4.2 提升教師科研意識和能力,讓學生有機會接觸科研活動科學研究活動是一項探索未知世界的創造性勞動,是高層次高水平的實踐活動,應由具有科研實力的專業人員承擔完成。培養護理科研人才是關鍵,而護理科研在我國起步比較晚,護理隊伍中專科學歷比例大,因此加快培育優秀的護理科研骨干,提高其科研技能,發揮科研帶頭和指導作用,已成為目前解決護理科研人員能力薄弱現象,加快護理科研步伐重要任務。實習護士是未來從事護理行業的主要力量,在學習期內教師是教學工作實施者、科研活動的帶動者、學生素質影響者,教師的科研素質和科研能力與學生的科研素質和能力息息相關。所以,打造一支具有優秀創新意識、科研素質的教師隊伍,對合格的護理專業學生的培養至關重要。通過各種機會提高指導教師技能水平,如通過繼續教育培訓、開題報告會等途徑提高指導教師水平。建立學生科研機構和組織,鼓勵有科研經驗的教師領導科研小組,吸收有興趣、有潛力的學生提前進入科研活動,并指導學生申報各種科研項目。指導教師對護理科研的態度對學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指導教師一定要具有刻苦鉆研、鍥而不舍的品質。當學生在科研活動中遇到困難,教師應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并分析其狀況,鼓勵學生持之以恒直到成功,并且善于運用教育心理學方法輔導學生,提高學生自信心。
4.3 學校與實習醫院營造良好的護理科研氛圍 不管是學校還是實習醫院,雙方的領導層應達成一種共識,糾正或防止重醫療科研、輕護理科研的觀念出現。學校應教育學生克服自卑心理,更新觀念,排除不敢想不敢做的保守思想,使護理專業學生徹底打破護士只是醫生的助手,護理工作是從屬的、被動的落后觀念,堅定地樹立起醫生、護士是在以各自專業、以各自的優勢、以不同的方式共同為廣大病人服務的觀念,充分認識自己有義務、有責任利用自己的知識、技能進行快節奏的臨床科研護理實踐,從而轉變做科研太神秘、太高深的思想。另外,實習醫院應加強護理科研管理,提供必要的護理科研環境。學校和醫院圖書館應增設護理書籍,學生和其他醫護人員可運用文獻檢索從中獲取信息。醫院支持鼓勵護理人員學習外語,以吸收國外護理信息,通過參觀學習、學術交流等途徑提高護理人員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從而逐漸增強護士的創新意識與科研能力。
[1] 趙琴.護士臨床實習質量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護理學雜志,2003,18(11):854-855.
[2] 劉曉虹.117例本科畢業護士職業心態的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1994,9(4):186-188.
[3] 嚴玉卿,白建萍.關于中專護理實習生對臨床帶教老師的需求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03,17(7):861-862.
[4] 王秀萍,穆燕紅.培養護理人員科研能力的實踐與思考[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2,18(9):567-568.
[5] 解穎,李建華.影響護理隊伍創新思維與科研能力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03,16(3):174.
[6] 田迎春,安力彬,趙鳳君.護理科研教育改革的實踐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06,6(12):36-37.
[7] 阮滿真,王桂蘭.本科護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策略[J].護理研究,2005,19(10B):2053-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