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新文 葛 毅 李永慶 羅克強 秦立棟 黃 艷
(陜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陜西 西安 710054)
自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頒布實施以來,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其中有很多內容是涉及建設項目選址的,詳見表1所示。這些涉及建設項目選址的法律法規為建設項目選址全面實現法制化奠定了基礎,對克服環境污染、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合理布局、保持經濟環境協調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技術評估指南》中對各行業(鋼鐵、有色金屬、造紙、發酵、火電、化肥、合成材料、石化煉油、水泥、水利水電、公路、鐵路等)建設項目的選址提出了指導性規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HJ/T 2.1-93)》中3.2節:在進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時,如需進行多個廠址優選,應對各廠址分別進行預測和評價。選址中涉及到氣象與環境因素的國家技術標準、規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16889-1997)中3.2小節:生活垃圾填埋場應設在當地夏季主導風向的下風向,在人畜居棲點500m以外。
(2)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GWKB3-2000)中4節:生活垃圾焚燒廠選址應符合當地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的規定,并符合當地的大氣污染防治、水資源保護、自然保護的要求。
(3)危險廢物焚燒污染控制標準(GWKB2-1999)中4.1.2小節:各類焚燒廠不允許建設在居住區主導風向的上風向。
(4)污水處理廠廠址選擇:在城鎮夏季最小頻率風向的上風側(當地夏季主導風向的下風向可能易于理解但有時會出現上風向風頻也較大的情形)。
(5)化工廠址初步方案:廠址周圍的生活居住區、文教區、水源保護區、名勝古跡游覽區、自然保護區等情況,是否符合環保衛生防護距離要求等等。
(1)地理位置與交通。建設項目位于陜西省榆林市城南7km的上郡南路東側250m處,屬于1994年榆林市總體規劃南郊綜合區的工業區內,但在2001年修編的榆林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則被規劃為市政公用設施用地。項目廠址為租賃榆林氮肥廠預留的建設用地,地理坐標:東經109°46′43.7″,北緯38°14′0.3″。廠區東側為下尤家灣村,西側為交通工程公司家屬院,南、北均為空地。廠區西距上郡南路(原210國道)250m,距榆林火車站約8km,交通便利。
(2)建設內容及總圖布置。建設內容及主要設備:① 熔煉系統。分別由原料(廢鋼鐵)堆場、壓鐵塊車間、熔煉車間、化驗室、輔助材料庫及成品庫組成;②軋鋼系統分別由原料(鋼錠)堆場、軋鋼車間、成品庫和機修車間等組成;③輔助設施。設有變電所、循環水系統及電子秤等;④生活服務系統。設有職工住宅、食堂及浴室等。

表1 項目選址分析表

表2 選址處理方案比選表
總平面布置:建設項目廠區總平面布置呈“L”型,可劃分為東、西兩個部分。西部由北向南依次布置有:職工生活區、熔煉車間、壓鐵塊間和露天廢鋼鐵堆場;該廠大門位于廠區的西南角。東部為軋鋼車間和機修間,其中成品庫位于軋鋼車間的南側。
(1)項目建設場地。建設項目占地24060m2,位于榆林市區南7km上郡南路東側250m處。于2000年11月1日立項選址、建設,2001年9月建成試生產。
(2)選址由來。建設項目的廠址為租用榆林氮肥廠改造工程用地,該處原為榆林交通工程公司用地。1992年12月16日,榆林專員辦公會議決定,榆林市交通工程公司將其所占用的 338.25畝土地和所有辦公、生活區的建筑及附屬設施全部轉讓給氮肥廠改造工程籌建處,由氮肥廠改造工程籌建處補償交通工程公司1300萬元。按照專員辦公會議精神,該籌建處與榆林交通工程公司于1993年6月25日簽訂了協議書,協議書中將交通工程公司家屬院列入計劃搬遷之列。氮肥廠改造工程于1993年開工建設,由于建設資金未能全部落實,致使工程建設一直處于停滯狀態。2001年1月1日籌建處將部分土地租給榆林閩光公司作為軋鋼廠廠址用地,租期10年。
1994年榆林城市總體規劃將該區劃為南郊綜合區化工區,2000年9月總體規劃修編工作正式啟動,在修編中將該區調整為市政公用設施用地,該總體規劃于2001年7月完成,并通過評審;2002年4月上報省政府。
1999年省計委以陜計原材(1999)153號函同意氮肥廠改造工程繼續按照原批準文件精神招商引資,落實建設資金,以期該項目盡早建成投產。榆林地區能源開發公司與中國國企經濟發展投資有限公司于2002年8月在北京簽訂合同;中國國企經濟發展投資有限公司以投資總額12%固定回報率,投資5000萬美元建設榆林氮肥廠改造工程。榆林市計委于2 0 0 2 年9 月1 0 日以榆政計發(2002)388號文報請省計委,申請外匯額度5000萬美元,以便資金早日落實,繼續開工建設。若此報告得到批準,交通工程公司家屬區將有可能進行搬遷。
(3)選址分析。項目選址分析詳見表1。綜合表1選址分析,該項目的選址雖然不占用農田、地質條件好、交通方便,但不在2000年修編的榆林城市規劃的工業區內;廠址距離居住區較近,不符合《以噪聲污染為主的工業企業衛生防護距離標準》中軋鋼廠不小于300m的規定,廢氣、噪聲對周圍環境影響大,經過公眾參與的調查,43%的公眾不支持該項目的生產。由此可見不利因素大于有利因素,項目選址不當。
(4)選址建議。從以上分析,就榆林閩光公司軋鋼廠廠址選擇問題,提出以下三種處理方案,用于比選,詳見表2所示。
從方案比選結果可以看出,方案二和方案三都始終解決不了項目選址與榆林城市總體規劃或(和)軋鋼廠衛生防護距離的規定之間的矛盾。因此,建議采用第一種方案,企業另行選址,搬遷。
以上主要討論了建設項目優化選址的目的和應注重的基本原則,并以榆林閩光金屬制品有限責任公司軋鋼生產線用地選址為實例進行了分析。
然而從目前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的現狀來看,現有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對項目選址的評價作用微乎其微,廠址選擇流于形式,往往是局限在建設單位或決策部門已經圈定的一、二個廠址,這些廠址又多半是從內部成本觀點出發進行選擇,常常忽視環境因素。筆者建議從建設項目優化選址方面完善現有的環境管理措施,在建設項目的設計階段就從各方面開始著手對建設項目選址的可行性進行論證,同時注重建設項目選址與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
[1]蘆虹.建設項目選址合理性分析及其法律依據研究.河北工業科技,2003,20(1):18-21.
[2]王棟成,張愛英,董旭光,王靜.建設項目選址的氣象和環境空氣影響因素研究.
[3]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建設項目環境影響技術評估指南[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4]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環境影響技術導則與標準匯編[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
[5]國家環保局監督管理司編.中國環境影響評價培訓教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