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俊士 ■安徽省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局,安徽 蚌埠 233400
荊山湖進洪閘位于淮河干流淮南田家庵以下,蚌埠市懷遠縣常墳鎮境內(荊山湖行洪區上口門),始建于2004年2月,2007年4月完工并正式投入運行。本閘屬于大(2)型水閘,設計流量為3500 m3/s,其主要建筑物為2級,堤防級別為3級。荊山湖進洪閘共31孔,單孔凈寬為10 m,總凈寬310 m,閘門高8.0 m,水閘底檻高程為17.5 m,防洪校核水位為24.75 m,防洪設計水位24.25 m。當湖內水位達24.0 m時,相應的庫容4.6 m3億。
依據荊山湖進洪閘行蓄洪期運行操作規程規定,過閘流量不應超過設計流量,引起下游沖刷;泄流水躍必須保證在任何情況下均發生在消力池內,確保建筑物安全。因此,只有及時分析、判斷閘孔出流流態,準確測算分洪流量,才能確保荊山湖進洪閘行洪安全。
荊山湖進洪閘為開敞式平底設計,閘孔出流可分為孔流及堰流。影響閘孔出流的主要水力要素:閘門開啟高度e;上游水頭h上;下游水頭h下;上下游水位差 z等。當閘孔出流時,流態可按以下程序分析判別。見進洪閘閘孔出流流態判別流程圖。

當進洪閘閘孔出流為孔流時,流態判別見式(1)。

式中:e—— 單孔閘門開啟高度,m;
h上——進洪閘上游水頭,m;h上=上游水位H上-閘底高程17.50 m;
反之,為堰流。
依據水力學理論,當下游收縮斷面水頭與上游水頭之比小于或等于0.80時,閘孔出流均為自由式;反之,閘孔出流均為淹沒式。由于下游收縮斷面水位不易觀測,通常在實際生產中,以下游水位H下代替。自由式流態判別見式(2)。

式中:H下——湖內消力池水位,m;h下=H下-17.50;
反之,為淹沒式流態。
判別出閘孔出流流態類型之后,正確選擇相應堰閘流量公式是推流報汛工作的關鍵。根據荊山湖進洪閘設計、運行操作規程及水工試驗等成果資料分析,本閘分洪期閘孔出流流態以自由式孔流為主,淹沒式孔流為輔。

推流可采用公式(3)。
式(3)中:q自孔—— 單孔閘門分洪流量,m3/s;
b—— 單孔閘門凈寬,m;
e、h上——同式(1)、(2);
μ—— 自由式孔流流量系數;
流量系數μ值確定方法:通過堰閘在不同水力要素條件下進行大量流量測驗并進行堰閘流量系數率定,建立e/h~μ關系線而得。但是,由于本閘無實測流量資料,因此,參考并借用進洪閘水工試驗數據資料是處理現行測洪報汛工作唯一有效途徑。經試驗數據分析,f(μ)函數關系見式(4)。


式(5)中:
q淹孔—— 自由式孔流流量,m3/s;
q自孔—— 淹沒式孔流流量,m3/s;
σ——淹沒孔流系數,通過實測流量率定而得。經驗取值0.92~0.98。
依據上述流態判別方法,正確選用相應流態的流量公式是推流成果合理性的關鍵?,F根據荊山湖進洪閘運行操作規程,驗證在行洪期設計不同水力要素條件下的堰閘推流過程,見表1。
由表1可知:設計不同閘上水位、閘下水位及不同閘門開啟高度情況下,進洪閘推流成果(分洪流量)均控制在同等水力條件下的設計允許最大分洪流量之內,說明該成果具有較強的合理性。在目前沒有實測流量資料的情況下,該成果作為應急報汛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表1 進洪閘在行洪期設計不同水力條件下的堰閘(孔流)推流過程計算表

閘上水位(H上)閘下水位(H下)相應閘門開度(e)設計允許最大分洪流量孔流推流過程孔流判別 自由式孔流 淹沒式孔流 自由孔流經驗系數分洪流量17.5 0.3 700 0.05 0.00 0.59 596 17.5 0.5 1100 0.08 0.00 0.58 983 23.518 1 2100 0.17 0.08 0.57 1913 19 1.3 2500 0.22 0.25 0.56 2447 19.5 1.6 3000 0.27 0.33 0.55 2962 20 1.9 3500 0.32 0.42 0.54 3458 17.5 0.3 700 0.05 0.00 0.59 570 17.5 0.5 1100 0.09 0.00 0.58 939 2318 1 2100 0.18 0.09 0.57 1823 19 1.3 2500 0.24 0.27 0.56 2328 19.5 1.7 3000 0.31 0.36 0.54 2970 20 2.0 3500 0.38 0.45 0.53 3429
(1)建議分洪期加強流量測驗工作,及時進行流量系數率定,驗證并修訂流量系數關系線以滿足防洪報汛精度要求。
(2)進洪閘分洪期應注意觀察上、下游流態有無折沖水流、回流、漩渦等現象;下游河床和岸坡有無沖、淤現象。如有上述不良流態及下游沖、淤現象,應及時調整閘門開度,以改善其流態。
[1]吳中貽主編.水力學及水文測驗.黃河水利出版社.
[2]水文資料整編規范(SL247-2012).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3]荊山湖進洪閘水工模型試驗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