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刊理由:沿綠汁江河岸公路行駛,綠汁江江水或洶涌湍急,似天河奔泄;或凝滯成潭,澄碧如玉,來到海拔600米亞熱帶、熱帶氣候的綠汁江畔,以往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的現象得到遏制,舊貌早已換成新顏,放眼望去,滿山皆綠,生態環境脆弱的狀況明顯改善,通過對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以節約能源資源、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提高的生態循環農業。
位于楚雄州雙柏縣南部,綠汁江北岸的大麥地鎮,是于2009年完成鎮政府駐地整體搬遷的民族鄉鎮。全鎮國土面積522.8平方公里,轄9個村委會126個村民小組,115個自然村,共有3001戶,總人口9681人,少數民族人口9483人,占總人口的94%,非農業人口1125人,占總人口的11.7%。
這里氣候資源獨特,海拔高差突出,立體氣候明顯,屬典型的亞熱帶、熱帶河谷氣候,日照充足,光熱資源極為豐富,沿江年平均氣溫22℃左右,全年無霜,適宜種植農作物。這里土地資源豐富,全鎮現有耕地面積2.4萬畝,人均耕地2.5畝。這里水能資源充沛,綠汁江在大麥地境內流程約50公里,已投入使用的河口河小(一)型水庫,總庫容量為718萬立方,可輻射灌溉面積2萬多畝。
就在這個集山區、農業、貧困、民族為一體的少數民族聚居鄉鎮,憑借自身特有的氣候、土地以及水能等資源優勢,近年來,全鎮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基本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過去的大麥地鎮土地貧瘠,水土流失現象嚴重。而今,舊貌早已換成新顏,放眼望去,滿山皆綠,水土流失現象得到遏制,生態環境脆弱的狀況明顯改善。
發展綠色GDP已成共識。面對極其脆弱的生態環境,大麥地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把經濟建設立足于生態建設之上,著力打造健康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環境,在強化生態保護的同時,搶抓發展機遇。
為加快推進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轉型升級,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增收,大麥地鎮以糧煙產業為基礎、熱作產業為先導、林業和畜牧業為支撐,第三產業逐步興起的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在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方面,以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通過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環境,推行集約節約使用投入品和清潔化生產,促進廢棄物綜合利用,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提高的生態循環農業。
生態環境的改善為當地農業發展創造了條件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通過農業結構調整與生態循環農業相結合,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使高效農業和高科技農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減少對耕地、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建立嚴格的耕地和水資源保護制度,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和可再生能源,實現生態保護與資源利用之間的和諧發展。
通過種植業與養殖業的相互結合,種植業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廢棄枝葉可作為牲畜養殖的飼料,促進了畜牧業集約、生態發展。與此同時,牲畜產生的糞便可作為種植的有機肥料,改良土壤結構,又可發展沼氣,減少農業資源的浪費,降低空氣污染指數,推進生態農業的建設。
截至目前,全鎮葡萄、蔬菜、小棗等熱作產業的種植面積分別達10000畝、16000畝、1500畝。已建標準化養殖下去18個,備案規模養殖場75個,發展養殖重點戶343戶,千只肉羊養殖場1個、百頭肉牛養殖場1個,積極有效推動了山地牧業的發展進程。2014年,全鎮計劃完成優質煙種植2500畝。核桃種植面積達到49314畝,青花椒種植面積達3167畝,膏桐種植面積達148637畝。
責任編輯:李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