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刊理由:時光荏苒,19載光陰彈指一揮間。從1995年到2014年,順達公司在云南“橡膠王國”的天空翱翔著,并以勢如破竹之勢,傲視同儕、鰲頭獨占,引領著云南橡膠行業,堪稱云南民營經濟的領頭羊。
“一粒膠籽,一兩黃金。”是新中國橡膠發展歷史上的一句經典臺詞。
從錢仿周在西雙版納種植橡膠,到南斯摩洛號運載的3745噸橡膠……橡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發展史上有著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橡膠的故事很多、橡膠的故事很長;橡膠的種子與橡膠的種植很神奇!
西雙版納順達進出口貿易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順達公司)董事長王文勇及其領導的順達公司的故事因橡膠而神奇。
王文勇,一個土生土長的西雙版納人,生于“勐巴拉娜西”、長于“勐巴拉娜西”。這個年近半百的哈尼漢子,從1995年下海經商至今,飽經商海沉浮十余載,終以厚積薄發的氣勢領跑云南橡膠業,傲視同儕。
順達公司,一個極具擔當和策略的墾荒者,一個勇于探索的冒險家,一個智勇雙全的領路人。這個扎根于“勐巴拉娜西”的民營企業,不僅在中國境內種植橡膠,還將企業的版圖擴充至境外的緬甸、越南等國。在賺得盆滿缽豐的同時,不忘回饋故園桑梓,也不忘照拂緬甸胞波,建橋、修寺、蓋學校、通自來水等,每到一處,無不贏得當地政府和老百姓的好感。
一路走來,每一片膠林、每一棵膠樹、乃至每一滴膠乳都滿載著順達的未來,凝聚順達的希望。千千萬萬滴汗水換來潔白的膠乳從橡膠樹流出,順達公司在水乳交融中脫穎而出,已成為了西雙版納州民營橡膠企業的最大納稅戶。
開疆拓土創事業
現代人可以說離不開橡膠,從我們腳上的一雙膠鞋,到汽車上的一個輪胎,甚至衛星、戰略裝備等。在人類文明的社會里,無論你處在地球的哪一方,站在世界的哪個角度;無論你是黃種人、白種人還是黑種人,只要你睜開眼睛,都與橡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4月曾登載《橡膠林——綠色沙漠》一文,說:“半個世紀前,在資源緊缺、糧食緊缺的饑饉年代,西雙版納先后建立起若干國營農場,熱區經濟最大限度地為國家作出了貢獻。”“尤其新世紀剛剛開始,國際橡膠價格飚升給這片豐饒的土地帶來了新的夢想和變化,橡膠林如燎原之火遍及每一個村莊、每一片山林、每一個角落……”
和中國大多數的民營企業一樣,順達公司也是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誕生的。
1995年9月,王文勇離開了原來所在的國營企業,在西雙版納州州府景洪城創立了景洪永盛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盛實業)。那個時候公司只有10多名員工,不僅規模小,而且產量低、產品單一,年產煙膠片僅200-300噸,銷售收入也不過100多萬元,生產經營剛剛夠維持當時的永盛實業生存,更不要說拿出多余的資金來支撐公司的發展了。
二十世紀90年代,中國的橡膠加工業迅猛發展,加工廠遍地開花,市場競爭十分激烈。面對殘酷的現實,王文勇深知,企業不發展就沒有出路;產品數量、質量不提高,就會被激烈的市場競爭所淘汰。永盛實業以市場為導向,不斷進行科技創新、研發新產品,擴大產業規模,擴大產品產量,擴大市場經營,在橡膠樹以烈火燎原之勢遍及西雙版納村村寨寨的2000年,永盛實業已發展成為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民營橡膠企業。2004年4月,在整合資源、技術、人力等綜合條件后,王文勇注冊成立了西雙版納順達進出口貿易有限責任公司,主營天然橡膠種植、加工、銷售、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和進出口貿易業務。
風雨十九載,順達公司通過技術革新,更新了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提高了生產科技含量,提升了產品質量,實現了橡膠生產加工向節能、降耗、高質、高效、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方向的轉移。從當年眾多的小企業中脫穎而出,如今順達公司不但發展成為了西雙版納州上規模、具實力,集種植、加工、銷售、研發為一體的民營橡膠企業,更是西雙版納州外貿進出口二十強企業和州級、省級龍頭企業。企業員工從10多人增加到600多人(含境外)。橡膠加工廠從當初年產200-300噸的村辦煙膠片小廠,發展到具有先進工藝、自動化水平較高的3座年產量可達6.5萬噸的天然橡膠加工廠,年銷售收入10多億元。
橡膠產品從單一的煙膠片發展到10多個標準產品,并率先在西雙版納興建了第一條子午線輪胎專用天然橡膠生產線,研發生產出四個品種的輪胎專用天然膠(SWR—TR5、SWR—TR10、SWR—TR20、SWR—TR50),打造了自己的橡膠產品品牌,公司自主的“版納順達”品牌逐步在市場中擴大了影響力,主要的天然橡膠SCRWF標膠、SWR-TR20輪胎專用膠產品在天然橡膠市場中深受客戶歡迎。2011年,順達橡膠銷售量達3.7882萬噸,銷售總額103723萬元;2012年,橡膠銷售量達3.9275萬噸,銷售總額78074萬元;2013年橡膠銷售量達7.2485萬噸,銷售總額111763萬元。
為研發新產品,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順達公司投資在西雙版納州首家創建了自己的檢測化驗室和實驗室,檢測化驗儀器配備齊全、先進,可檢測國家規定的所有橡膠質量標準和未強制規定要求的質量標準。目前,順達公司擁有州級技術中心一個,申請受理發明專利2個,實用型專利2個,并通過了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保證了產品質量的監控和新產品的開發。為此,還榮獲過“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稱號。
對于順達公司取得的成績,社會給予了認可,黨和政府也給予了肯定。2000年以來,順達公司先后獲得過“中國誠信橡膠貿易商”“云南省成長型中小企業”“西雙版納州先進私營企業”“西雙版納州依法納稅大戶”“西雙版納州外貿進出口二十強企業”“景洪市發展非公經濟先進企業”“景洪市非公企業納稅先進單位”“景洪市納稅先進非公企業”“西雙版納州級環境友好企業”稱號。其麾下兩個子公司也相繼被云南省政府、西雙版納州政府有關部門分別認定為省級和州級龍頭企業。
履職盡責敢擔當
1995年以前的王文勇是一名國企領導人,在下海經商后的無數個日出而息、日落而作的日子里,王文勇帶領順達公司披荊斬棘,終于成就了今天無數的榮耀和輝煌。
王文勇有很多的頭銜,企業家、政協委員、協會理事……
當記者問及王文勇怎樣看待這多重身份時,王文勇坦言,“我認為在領導好企業的同時,我還應時刻記住我是一名政協委員,參與政協工作也是我的工作。我的企業在發展,而我從一名政協委員的角度來要求我的企業,管理我的企業,領導我的企業,我的標準和要求更高。比如,2007年,我們分別建立了黨支部和工會組織。我雖然只是一名群眾,但是我十分支持也很注重黨群組織建設工作,基層黨員參加組織生活,誤工補貼按照標準發放,交通費給予報銷;境外黨員嚴格按照要求,定期組織開展學習,努力做到不讓任何一名黨員脫離黨組織。”王文勇還介紹說,目前順達公司黨支部黨員已由5人發展為20人,分布在勐臘、嘎灑、曼邁、緬甸勐拉第四特區種植場等公司機構的高中層管理部門、技術崗位上,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緊緊圍繞企業生產經營開展工作,有力地推動了企業的建設發展,并發揮著骨干作用;而順達公司黨支部開展的工作和活動也非常出色,自成立以來每年均獲得“景洪市先進黨支部”的稱號。成立工會已有七年,“公司有五、六百號人,如果沒有健全的組織,必然會影響企業的發展,企業的發展和員工的穩定是密切相關的,所以我們要通過工會來協調企業和員工,進一步完善公司組織建設,使公司生產、經營、管理更加完善規范。工會每年開展活動兩、三次,經費是從企業效益中專門安排的”。
近幾年來,順達公司在全力以赴抓好黨建工作和生產經營工作的同時,也不忘回報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投入100多萬元分別開展了捐資助學、支持教育事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等社會公益活動。
在新形勢下,順達公司提出了“環保求生存、質量求效益、誠信求明天、創新求發展”的二十字發展方針,先后投資1000多萬元資金治理污染,保護環境,實現了達標生產,受到環保部門的認可、好評。王文勇在接受采訪時自豪地說,“我是橡膠加工行業,我的環保是過關的。”同時順達公司還制定了新的發展目標:省外公司強強聯合,打造一個集團化的上市公司,讓西雙版納民營橡膠產業走向世界。
“我在任職期間會認真履職,也將認真組織員工團結協作,帶領企業再上臺階。”王文勇的一席話坦露出了他對于當選省政協委員的自豪和責任。“成為一名政協委員以后,我學習進步的機會更多了。2013年,省政協組織基層政協委員到省委黨校學習,雖然只有短短3天,但是我感觸很深,既提高了我作為政協委員的履職能力,又提高了我作為一名企業高管對企業管理的認識和自身的素質。像是橋頭堡建設、對南亞開放等政策,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受益匪淺。”王文勇滿懷信心地介紹,近年來順達公司對企業的未來也有一些設想,他說,“很多政策對我的企業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像國企參股就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制定了未來3年(2014年-2016年)的中長期計劃,我們是農業資源型企業,未來的成長我們要規范和完善,對此我很有信心。2013年,我們引進了廣西法人參股,能從沿海發達地區引進先進的管理模式,我們在當地算是第一家,過去我們是家族式企業,引進廣西戰略合作伙伴以后,對于助推我們企業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當說到當下民營企業發展困境的時候,王文勇聯系自己創業的實際,深感歷經坎坷的企業能走到今天,要感謝時代、感謝很多人,對于民營經濟發展的明天,他深信不疑。但同時也感慨當下企業發展的困境,他十分期望國家給予民營企業在金融、信貸、土地等方面更有利的政策支持,也期望社會給予民營企業家更加正確的看待,尊重、理解、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
同時,對于公司總部所在地西雙版納州的發展,王文勇也有自己獨到的看法,“西雙版納產業結構過于單一,過去的傳統產業就是糧、茶、糖、膠,改革開放以后,旅游也成為重要的新興產業,近幾年鐵皮石斛和沉香的種植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的發展和老百姓的發家致富,但是一個地區的發展要有更多的新興產業。”
放眼未來闖國門
中國熱區土地資源有限,早在2008年前就有人預言,“未來的10至20年,中國云南擬在老撾、緬甸開發4000萬至5000萬畝橡膠,僅干膠一項價值就將達1000億至1500億元人民幣,帶來1500億至2000億元經濟拉動。迄今云南還沒有一項產業能達到這種水平。”
王文勇介紹說,近幾年來,順達公司采取了“走出去”的戰略,不斷拓展企業發展規模。在云南省政府的支持下,順達公司自1996年開始實施走出去戰略,在緬甸撣邦第二特區和撣邦地區開展境外罌粟替代種植橡膠和加工為一體的經濟技術合作項目開辟天然橡膠資源。2004年,順達公司在緬甸注冊成立了“緬甸勐拉永勝橡膠制品廠”“緬甸勐拉維盛橡膠種植有限公司”,總投資800萬元人民幣,在緬甸撣邦東部第四特區勐拉建設了一個年產6000噸干膠的橡膠工廠,并于2005年9月建成,10月即投產;計劃投資7672萬元建設一座6萬畝規模的橡膠種植場,至2013年已投入資金4600多萬元,已種植橡膠4.3萬畝,2014年起將逐年開割。此外,還與撣邦東部第四特區村民共同開發3萬畝橡膠基地,總投資2700萬元人民幣。
王文勇表示,走出去開展境外罌粟替代種植有利于開發周邊國家資源,拓展國內企業生產發展空間,緩解國內天然膠資源不足的壓力,有利于幫助境外當地政府找到適合本地經濟發展的途徑,既有助于促進邊境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又能幫助種植橡膠的煙農長期發展生產和經濟,提高了境外人民的生活質量,是邊境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還能鞏固國防;拉近了與東南亞各國的距離,促進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和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了與周邊國家邊境區域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擴大了市場空間,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周邊環境。
“我們公司在緬甸有一所小學,因為在境外‘金三角’地區我們有罌粟替代種植的援外項目,幫助罌粟禁種區的農民解決未來的生存。我們承擔了緬甸撣邦第四特區散島地區一個鄉鎮大約十二、三個村寨的幫扶工作,過去這里一直以罌粟種植為主,罌粟禁種以后,這些農民就失去了經濟來源。”王文勇坦言,“2003年我們進去以后,幫助當地人民解決溫飽,養豬養雞等,是我們的第一步戰略,首先做的是修橋修路,以便種出來的糧食,養的雞鴨等可以拿出去賣,獲取現金”;“第二步是發展經濟作物,組織他們移民到適宜種植經濟作物的地方,種植橡膠。橡膠是長期作物。我們提倡他們每戶都種植橡膠,并提出每戶不少于20畝橡膠園的目標;富裕的勞動力我們聘請到我們自己的產業園工作,并給予相應的報酬,這就形成兩條腿走路——自己發展、到我這里來工作。”說到這里,王文勇感慨萬千,“到目前為止,整個第四特區罌粟已經全部被禁種了,并且沒有出現罌粟復種現象,這也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特別是緬甸第四特區政府的認可,特區政府認為我們在當地的橡膠種植推動力度很大。第四特區舉辦活動,都會邀請我去參加,我覺得這是我的榮幸。我們自己的企業發展起來了,以我們的加工廠推動地方老百姓種植,同時也創造稅收,為地方財政創收。”
接下來王文勇介紹道,“我們罌粟替代種植項目所在地區辦學能力有限,周邊的失學兒童很多,我們就把這個缺口彌補上。”此時的王文勇的臉上,自豪的表情溢于言表,“更重要的一點,我把我們中國文化傳播到了國外。”“我們還開辦了醫療診所,當然大的手術還不能做,但是以前無法就醫的普通醫療等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以前緬甸是瘧疾重災區,我們在緬甸第四特區開展境外替代橡膠種植以后,投放了大量醫療器材設備,控制了當地瘧疾疫情,提高了當地的健康水平。以前他們的生育成活率很低,現在也得到了提高。”說到這里,王文勇停頓了一下,“這些對我們來講是不產生任何經濟效益的,但如果沒有這些舉措,我們的企業將無法融入當地社會、無法長期在當地發展,我們就是需要這些社會效益來讓他們感覺到我們進去是實實在在給他們帶來了幫助,帶來了實惠。包括現在修寺廟,自來水,修路,進入緬甸十幾年我們一直在做這些事。當然,也要感謝政府對我們援外支持給予的補貼。”
橡膠樹被譽為“會哭的樹”,每一棵橡膠樹都是流著淚為人類文明翻開新篇章的。順達公司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在橡膠樹的“淚水”和廣大職工的汗水中,跨過崎嶇坎坷,沖破艱難險阻,克服重重困難,一步一個腳印,一年又一年走向輝煌。
結束采訪時,記者思緒萬千,如果西雙版納橡膠種植沒有成功,如果廣袤的熱帶雨林沒有千千萬萬像王文勇這樣肯為橡膠事業終生付出的“膠人”,無法想象,中國將面臨怎樣的困境。橡膠是一個國家實力較量的重要籌碼,想當年,只因黨和國家高瞻遠矚的英明決策,幾代“膠人”的浴血奮戰,才流出了傲然世界的膠乳。不要忘記這些平凡的橡膠滴出的不平凡的歷史,也不要忘記這些渺小的“膠人”奮斗出的偉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