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刊理由:一個成功的商人,最重要的就是兩個方面:一是看準商機的眼光,一是果斷的執行力。丁嘉龍兩者兼備,同時在創業的過程中,他有創新的思維、有勇敢的決策、更有預防和控制風險的能力。在2014年云南省“兩會”之際,記者對作為云南省政協第十一屆委員、云南保龍實業集團董事長丁嘉龍進行了專訪。
“當選政協委員,我感到非常榮幸,同時也感到肩負了重大的社會責任。”丁嘉龍委員在被記者問到作為一名省政協委員,會怎樣處理政協委員與企業領導雙重責任之間的關系時表示。
丁嘉龍給人的感覺很平和,溫文儒雅,眉宇間透露出一種堅毅和百折不撓的氣質,然而他陽光般燦爛的笑臉上卻多了幾分成熟與憂郁的氣質,這是記者對丁嘉龍委員的第一印象。
“作為一名省政協委員,首先是密切關注群眾,關心民生問題,自覺參加政協會議和各項活動,主動參與調研和視察,認真收集民意和撰寫政協提案。”丁嘉龍委員說,“而作為一名企業領導就是要帶領自己的團隊,迎難而上,把企業做大做強,熱心參與公益事業,讓‘保龍’品牌深入人心,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為云南經濟跨越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作為企業家的政協委員將會給自己掌舵的企業帶來先進的思想和發展理念,并將積極推動自身企業的發展。”
奮力拼搏 打出一片天
“人,不怕沒做過,最怕沒信心、恒心和膽量。”從化工到食品,再到橡膠,一路摸著石頭過河,由陌生到熟悉并成為行家里手,丁嘉龍說,他天不怕地不怕,歸根結底,靠的還是拼,“拼對了,就會贏。”
早年,丁嘉龍在福建晉江陳埭做化工生意,有些不溫不火。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朋友說,“云南那兒機會多”。1989年,晉江人血液中愛拼敢贏的個性,讓他果斷結束了在晉江的化工生意,只身闖蕩云南。
在云南考察了一圈后,丁嘉龍發現,云南市面上有很多周邊國家的東西,像一些泰國、越南的食品、水果、飲料等,深受云南乃至全國食品市場的歡迎,因此,他做出一個決定,在云南從事邊貿食品生意。人說“隔行如隔山”,從化工行業轉為食品、畜牧行業,這其中的差別顯而易見,辛苦可想而知。
2003年,他以2600萬元的注冊資本正式在云南保山市注冊成立了云南保龍食品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牛羊養殖、研發、加工、銷售,是云南省惟一擁有牛羊肉出口資格的企業。通過了HACCP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QS認證、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A級”綠色食品認證、云南省伊斯蘭協會的清真食品認證等。現已形成冷凍牛羊肉、冰鮮牛羊肉、休閑牛羊肉及禽肉加工生產線,產品主要有“保隆”牌干巴牛肉、休閑羊肉串、冰鮮牛羊肉等,備受我國港澳地區以及中東伊斯蘭國家消費者的高度認可和內地消費者的青睞,成為享有很高認知度和美譽度的企業。
2006年5月,又成立了云南保龍實業集團,原云南保龍食品有限公司作為云南保龍實業集團的母公司,下設三個子公司:云南保龍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云南保龍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和西雙版納對外經濟貿易有限公司。
從福建轉戰云南,一番耕耘,一番辛苦之后,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敢闖、敢拼、敢干為丁嘉龍換來了一片天。可是,對于丁嘉龍來說,他并不滿足于此,就在“保龍實業”順風順水之時,丁嘉龍又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走出國門,到老撾投資橡膠產業。
披星戴月 再創新輝煌
正是憑借“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信念,2002年,丁嘉龍開始嘗試投資橡膠行業,陸陸續續到老撾買地、租地種植橡膠樹。到了2004年,更是積極響應國家“境外罌粟替代種植”戰略發展號召,赴老撾大量種植橡膠樹。
“這個決定,當時所有人都不支持,可我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丁嘉龍說,當時食品公司只要掙一點錢,他就拿到老撾買地,租地種橡膠樹。可橡膠并不是立竿見影的投資,這一投資幾乎被所有人認為是個“無底洞”。
可是丁嘉龍有他自己的想法。“我當時認為,橡膠一直以來都是世界戰略物資,是長遠的投資。”丁嘉龍感慨道,觸動他投資橡膠林的主要原因是不斷提升的橡膠價格。他告訴記者,2002年,云南省內一噸橡膠的價格在6000元左右,現在一噸的價格在20000多元。且有國家“境外替代種植”的號召,“這可以說是一個既無風險又穩當的投資,同時也盡了企業家應有的社會責任。”
如今,保龍實業集團實施的橡膠種植加工項目,總種植面積10萬畝,總投資約2億元人民幣,目前已有3萬多畝投產,年生產量6000噸。
保龍集團堅持以產業多元化、市場多元化、效益多元化為理念,以“團結友愛、相互尊重、相互愛護、相互理解、攜手共贏”為保龍文化。經過近20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資源優勢,不但建立了良性健康的業務模式,而且形成了強勁的綜合實力。同時,保龍集團始終以提供一流的產品與服務為己任,沉穩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準確把握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并始終保持旺盛的發展活力。集團在昆明、保山、景洪、勐臘共有6家公司,在老撾設立了4家獨資公司。橡膠產業已在中國、中國香港、老撾注冊了“保龍橡膠”品牌,產品深受廣大客戶的青睞。
回贈社會 飲水當思源
多年來,保龍集團和丁嘉龍千方百計為社會分憂解難,真情實意為當地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保龍集團追求公益事業的道路是沒有止境的。
1999年在西雙版納,丁嘉龍看到那里還有很多孩子因為生活貧困以及環境惡劣而無法上學,他二話不說,出資10萬元為山區的孩子興建了一所希望小學,將知識的希望帶到那些偏僻的山村。在事業主要基地保山,他的慈善事跡同樣有跡可循,多次捐款達10余萬元,為當地農民和老人送去點滴愛心和絲絲溫暖。而汶川地震爆發,災情泛濫之時,他更是表現出了企業家應有的責任心,以最快的速度為災區人民送去30萬元,盡己綿薄之力。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丁嘉龍還大手筆出資1000多萬元在保山建造了一座保山龍山寺。對此,丁嘉龍可謂殫精竭慮,躬親力行。他不遠千里,不辭辛勞地從家鄉運送建材,在建設過程中,為了確保工程的進度和質量,甚至親自出入工地指揮,歷經風吹日曬。建成后的保山龍山寺堪稱云南一絕,建筑規模宏大、獨具風光。通過這一壯舉,丁嘉龍不僅將閩南地區獨特的佛教文化傳播至祖國的西南方,和當地的文化融為一體,成為人們信仰的支柱,更通過這一平臺把自身的慈善修為輻射到更為廣闊的區域,使眾多民眾受惠。對此,大家無不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贊。
而對于故土晉江陳埭江頭村,丁嘉龍更是展露出了義無反顧的慈善情懷。如果說多年前他遠離家鄉只身闖蕩異地,是為了理想的實現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那么,多年后他一次次慷慨解囊,力助家鄉的經濟發展,則是心中那日漸濃厚的鄉情使然。因此,在事業有成之時,他毅然在家鄉投入眾多精力,不管是鋪砌公路、搭設橋梁、宗廟修葺,還是村委會、學校、敬老院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他都踴躍參與,同時還建立以雙親名字命名的“丁金鏈先生、張惠芬女士慈善基金”,希冀為鄉民做更多實事。而丁嘉龍對教育事業的關注和支持,同樣是有口皆碑的。曾經,在要為父親過生日前夕,他聽聞村里教育資金短缺,教學質量難以提高時,在父親的支持下,將預備宴席之用的10萬元捐出,更在回云南后,后續撥款30萬元,修建江頭小學,真正做好教育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作,不斷倍受好評。
據不完全統計,丁嘉龍對江頭村的捐款已超過百萬元,而在2007年晉江撤縣設市15周年慶典活動上,他更是大手筆捐出500萬元,設立慈善基金會,由此獲得政府授予的“慈善家”殊榮,并眾望所歸地被推舉為“晉江市慈善總會永遠的榮譽會長”。面對榮譽和眾人的厚望,丁嘉龍深感責任重大,由此更加堅定了他投身慈善事業的決心和步伐。
參政議政 吐肺腑之言
作為一名成功的商人,在發展自身企業的同時,他也解決了社會就業等諸多問題,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最終,丁嘉龍被推薦選舉為云南省政協委員。
丁嘉龍委員對云南民營經濟發展的趨勢進行預測時表示:云南省委、省政府一直對非公經濟大力支持與扶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對非公經濟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非公經濟發展描繪了廣闊的前景,一系列利好民營經濟的政策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著前所未有的難得機遇。
2013年無疑是中小企業舉步維艱的一年,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當下,丁嘉龍說,“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由于受資金的限制、科技成份和技術含量不高、市場競爭優勢不明顯等因素的影響,在經營和發展的過程中深感困難重重。”他建議:一是企業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制定出合理的戰略定位和具有可行性的發展目標;二是企業要加強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的整合,準確判斷和選擇產業和產業轉型;三是利用豐富的資源打造優勢產業;四是用好用活政策,通過股權融資等方法,提高融資額度;五是加大科技和技術研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通過開發新產品,提升產品性能、功能和質量,提升市場競爭能力和鞏固、穩定自身市場;六是提高服務意識和質量,誠實守信,不斷提高企業和產品的知名度。”
丁嘉龍認為,作為一名省政協委員,應該緊緊圍繞省政協的工作大局,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和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認真參加政協會議和各項活動,切實履行好職責,積極參政議政,深入實際,廣泛調研,關注民生、體察民情,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認真撰寫提案,踴躍建言獻策。
云南保龍集團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丁嘉龍委員所創造的價值有目共睹。在2014年來臨之際,丁嘉龍表示,“2014年,云南保龍實業集團將繼續擴大在老撾烏多姆賽省和周邊省份的橡膠種植、生產、加工和銷售,在原有年產能8000噸SCR10生產線的基礎上,新建一條生產線并完成原有生產線的升級,屆時產能將提升到年產16000噸SCR10和16000噸復合膠。繼續加大進出口貿易額度,提升集團外向型經濟比重。”
沉淀過去,展望未來。
人生路漫漫,丁嘉龍的每一步都走得堅定踏實。沐浴著時代的新風,丁嘉龍這位果敢的企業家,將會帶領著保龍集團走向一個更高的臺階,將保龍集團的精神傳遞給更多的人。向著新的目標大步邁進,下一個輝煌,屬于丁嘉龍,屬于保龍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