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 有一次,甘地參加170萬人的朝圣,終夜不寐想一個問題:這樣的活動對于靈魂究竟有多大提高?他自己只把這個日子當作紀念日,從未想要以朝圣為信仰之助。一切高僧大德在內心都超越于儀式。信仰是對偉大精神價值的信奉和堅守,如果你心中有它,那就不必遠道去尋找,如果你心中沒有它,那就去哪里都找不到。
@易中天 很多人教育的目標是“望子成龍”,標準是“成王敗寇”,方法是“死記硬背”,手段是“不斷施壓”,還美其名曰“壓力即動力”。至于孩子們是否真實,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樂,沒人去想。最需要以人為本的領域,卻最不拿人當人,這真是一個奇跡。
@假裝在紐約 李娜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冠軍,她告訴我們,市場的力量比壟斷的體制更強大,個體的尊嚴比利益更重要,真實的表達比浮夸的假話更動人,自我的超越比狹隘的勝負更偉大。
@刀哥未開刃 為了吃上放心肉,杭州很多城市居民出錢請農戶幫自己養豬。這真是一種悲催—以前都說吃雞蛋不需要認識下蛋的母雞,可現在我們吃肉買菜卻一定要認識養豬和種菜的人。
@阿滴滴的江 有報告稱中國人均財富為2.2萬美元,家庭財富居世界第三。不想再說平均這事了,還是那句話,姚明和潘長江的平均身高好像也有1.94米呢。
@梁曉聲 現在有“三個中國”。一個是數字中國:高速、高鐵、高樓、GDP、國家實力、外匯儲備、富豪榜;一個是網絡中國,很多人都不快樂,郁悶、憤怒、罵娘,嚷著“撕毀一切”;還有一個是身邊的中國,也就是每個人每天過的日子,相比從前確實是好些了。
@羅衛東 全世界在享受廉價的中國產品的同時,中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除了微薄的加工利潤,環境代價、農民工的情感代價都沒有體現在產品的價格中。
@言詠 許多人做事先看有沒有用。對于公務員來說,閱讀能帶來提拔嗎?不如陪領導;對于企業員工來說,閱讀能帶來業績嗎?不如磕客戶;對于學生來說,閱讀能帶來高分嗎?不如背課本;對于老師來說,閱讀能帶來升學率嗎?不如押考題。社會價值取向的功利化,讓我們遠離書本。
@謝長留 一位美國教授考察中國后感嘆:“很多中國人活得太累,他們的人生只有兩個詞組:成功和拼搏。我很奇怪,他們連快樂都感受不到,卻想追求幸福。”我父輩的人生如此,我的人生亦如此,但愿我孩子的人生不再輪回。
@王小山 二戰的時候,一個釘子戶不搬,導致軍用機場沒法建,受到其他居民和媒體的譴責。丘吉爾說:我們和德國人打仗就是為了保護合法財產不受侵害,如果拆了他的家,那我們為什么要打仗?
@紅旗下的蛋 因為房子,我們害怕失業;因為房子,我們不敢創業;因為房子,我們被迫啃老;因為房子,我們不敢養育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