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爸媽打一個電話,就有機會向福利院的老人們捐出一盤水果;只要完成自己設定的伸展運動,貧困山區希望小學的某個孩子就會收到你捐出的一支鉛筆;連續7天進行閱讀,意味著向兒童關懷中心的小朋友捐出一節電池……
既能方便自己,又能輕松幫助別人,公益還能這樣做?是的,2013年的夏天,中山大學的本科畢業生莫子皓和好友王子創辦了“米公益”,顛覆了傳統的公益模式——玩玩手機,積攢虛擬的“大米”,然后兌換成實物送給公益機構,做公益就是這么簡單。
他們自稱“米農”,目標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公益。
這一切緣起于2012年年底,莫子皓和好友王子在中山大學校門外小餐館的一個聚會。當時兩人想著,還有半年畢業,是否還能為青春、為母校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王子談到兩周前去福利院探訪,一位婆婆的話讓他反思,很多公益活動忽視了受助對象真正的需求。莫子皓則認為,如果說公益就是捐錢、支教,對普通大學生而言成本較大。
有沒有一種更便捷有效的公益方式?他們想到了移動互聯網。微博、手機游戲之所以這么火,就是很好地利用了“碎片化時間”。公益同樣可以這么做,讓人們隨時隨地輕松參與。
王子想設計一款手機APP,把人們投身公益的熱情變成一顆顆“虛擬大米”,推出一個連接“米農”、公益組織、捐贈企業三方的平臺,搭建起愛心橋梁。“米農”們通過手機任務,可以鍛煉身體,找回親情,獲得知識,捐贈企業獲得公益宣傳,而公益組織得到了資助,每一方都能獲益。
這個創意讓莫子皓很興奮,他甚至慷慨地拿出10萬元獎學金,成立了“米公益”團隊來開發軟件,以此作為獻給畢業的一個禮物。
將公益與日常生活結合,讓公益從小眾變為大眾,正是米公益團隊的愿景。那么,怎樣才能吸引大眾的參與呢?
莫子皓和王子在同學好友中廣泛調研,答案五花八門。
很多男生反饋說,給媽媽打電話是件很小的事情,但經常忘記。于是,后期開發的模塊里有了“米·媽媽”:定時提醒用戶和親人通話,讓大家放下忙碌的工作,拿起電話,撥出那熟悉而又陌生的號碼。
事實證明,這個模塊非常受歡迎。2013年父親節,米公益團隊聯合廣州越秀區東山福利院推出“父愛手牽手,關懷心連心”的水果捐贈公益項目,用戶只需要從父親節起一周內完成“米·媽媽”應用下“給爸爸打電話”的任務,他們就會向老人家們捐出一盤健康有益的水果,活動全程在網頁呈現。結果,父親節那周,上千人完成了給爸爸打電話的任務。
也有同學希望每天上米公益能學到一點有趣的知識。莫子皓和王子覺得不錯,于是在模塊里加入了“米·知”的任務,每天向用戶推送一條趣味冷知識,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幫助別人。
短短十多天時間,他們就收集到了三十多條公益應用任務。莫子皓和王子通過反復討論篩選,最終形成了“米·知”“米·媽媽”“米·有氧”“米·伸展”“米·扭扭”五個最典型的模塊作為首批上線任務,后面三個都是提醒大家起來做運動的。例如“米·伸展”利用傳感器進行檢測,發現用戶長時間伏案工作,會發出提醒,讓用戶伸展手臂進行肩部放松,而只要做完一套伸展操,就可贏取10粒“大米”。
米公益也會把“每天陪女朋友半個小時”設定為一個任務,到達指定的約會地點后用手機進行虛擬“簽到”,足夠半個小時了,就可以給他“米”了。
莫子皓和王子一邊和開發團隊完善模塊,一邊尋找合適的公益組織和捐贈企業。他們選擇資助的是那些小型的公益組織,因為它們更需要扶持,比如湖南長沙的蝴蝶之家兒童關懷中心,關愛自閉癥兒童的以琳青島自閉癥研究會等。
莫子皓以為尋找捐贈企業會比較困難,沒想到將公益計劃書發給中國電信愛游戲基地、京東商城這些大企業時,他們的負責人都很爽快地簽下了合約。原來,這些大企業每年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但捐贈渠道和營銷渠道單一,營銷效果不盡如人意。有了米公益,他們無疑多了一個公益推廣的渠道。
2013年7月,米公益正式上線,和23個機構與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
本科畢業后的莫子皓和王子分別被保送到北大和清華讀研。有人擔心米公益能否繼續走下去,王子十分樂觀:“我們到了北京后,米公益會做得更好,因為能加入北京的資源。”莫子皓也表示,團隊已經在中山大學形成了人才梯隊,扎根廣州倒不如放眼全國。而他們最希望的是不斷創新,將更多個人的小愛匯聚起來,讓公益成為利己助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