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臂彎里挎著一只竹籃,上面用厚厚的白毛巾蓋著,從村中央一步三挪地朝村頭走去。不用問,這是給殘疾老劉送飯去。每天三頓飯,她要步履蹣跚地走三個來回。17年了!每次做好飯,她總是先給老劉盛一大海碗送過去。她一雙腳幾乎把這條村路給磨平了,也把她從三十出頭的少婦磨成個五十多歲的老婆婆了。
村里人對此似乎習以為常,不再說三道四。而當初,她這一路不知要忍受多少白眼和閑言碎語。也難怪,她跟這個殘疾男人不沾親不帶故的,卻一天三頓給他送飯,還經常幫他拆洗被褥、縫補衣衫,圖個啥?人們很快就開始往那方面想了,都懷疑她跟這老劉有一腿,是老情人啥的,要不然她咋會如此惦記他呢?
村里的流言蜚語把丈夫惹火了,他摔盆砸碗地質問她,你為啥對那個瘸子這樣好?是不是有啥短處落在他手里啊?她笑著辯解,我就是覺得他可憐,怎么了?別人都把我往歪處想,就你不應該!我是個啥樣的人,你心里沒數?一番話說得丈夫散了火氣,拿她沒轍,只好隨她去了。繼而兒女們也抱怨,你還讓不讓俺們抬頭做人了?她無奈地嘆口氣,卻依然如故。有一次去送飯時,她發現老劉病了,燒得厲害,急得快要瘋掉,趕緊回去央求兒子把老劉背到診所里。看兒子撅著嘴,一百個不樂意的樣子,她竟朝兒子發了火。
老劉也一直蒙在鼓里。她為啥對我這樣好?可憐我是個無兒無女的殘廢?剛開始他有些受寵若驚,內心很是不安。后來看她沒有絲毫憐憫的意思,反倒一副敬重的神態,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從未體驗過親情滋味的老劉,偷偷掉了好多淚。
終于,一些風言風語刮進了老劉的耳朵里。這天,老劉把她堵在了門外,欲言又止地說,你……以后別來了,我賤命一條沒什么,不能連累了你。她先是一愣,然后滿不在乎地說,管它,嘴在人家身上長著呢。我要來,只要我活著一天,就不能不來!老劉吞吞吐吐地說,你丈夫跟你吵架的事,我聽說了……她牙一咬說,管他,咱又沒做見不得人的事,拍拍胸口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老劉又猶猶豫豫地說,你家孩子為難你的事,我也知道了……她瞪了他一眼說,他們都還年輕,不懂事,你甭往心里去。誰也不能阻止我來照顧你!
其實,連她自己也說不清楚,咋會年復一年堅持照顧這個男人這么久?她從不求別人理解,只求自己心安。她就是覺得這個男人不應該常常吃夾生飯,不應該穿得破破爛爛。因為拖著一條殘腿,一輩子沒討上老婆,就已經夠他受的了,他本不應該受這樣的罪,不應該!
直到有一天,村里來了兩個上面的人,是專門來統計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復員還鄉后生活情況的。他流著眼淚說,要不是有她照顧俺17年,說不定這把老骨頭早喂狗了,她就是俺的救命恩人呀!來人把這個情況反映給該縣民政部門,民政局的同志震驚了,又派人親自調查此事。很快,縣里敲鑼打鼓送來了一塊擁軍光榮匾,并授予她“擁軍模范”的稱號。當記者問她為什么17年如一日照顧一位殘疾軍人時,她平靜地回答,俺打小就愛聽英雄保家衛國的故事,特別崇拜那些不怕犧牲勇敢殺敵的人,覺得他們很了不起。在俺心目中,老劉就是打過仗流過血的英雄。英雄不應該被冷落,英雄不應該受罪,英雄不應該沒有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