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人稱閑暇生活叫“嘆”。你有你的“嘆”法,我有我的“嘆”法。只要身心愉快、舒服妥帖就好。
有發燒旅游的。經濟條件好的,走遍名山大川、國內國外。國外去不了走國內,國內走不了走省內,省內走不了,還可以市里走,天天背個小書包,上完白云山上越秀山,周末一家大小到郊區吃燒烤吃農家菜。
對旅游沒興趣的,打打麻將玩玩牌,唱歌跳舞踢毽子,一班老同學老朋友嘮嘮嗑,同樣快活。
有些人讀書看報、寫字畫畫、吹拉彈唱。一幅王羲之的《蘭亭序》,臨摹它幾百上千次,畫完山水畫梅蘭菊竹、魚蝦蟲蟹,寫著畫著竟也傳神起來。
有人錢賺得多,花不完,喜歡隔三差五請一班舊友到酒樓開餐,一來盡點老友之誼,二來也博得恭維之詞,豈不快哉?
喜歡窩在街口小理發店的窮朋友,輪流抽口水煙筒,天南地北扯個夠,談笑間,頭發煙飛灰滅,小店里不時爆發一陣陣樂呵呵的笑聲。
喜歡做學問、刨古書的,鉆圖書館不分春夏秋冬。夢想發財致富的,空閑時間全給生意經填得滿滿。熱衷健身的,高爾夫、網球、游泳、散步等等不一而足。習慣待在家里的,“煲”電視連續劇、“倒”電影大片孜孜不倦。還有人喜歡玩收藏、玩古董、玩石頭、玩字畫、玩舊貨……
更有人選擇了完全與眾不同的樂于助人的活法。我認識一位近七十的老人,本是民營企業家,腰纏萬貫,卻迷上和一班年輕人去當志愿者。他說扶貧救弱光靠解囊不算最誠心,便天天晚上出門,幫這家孤寡老人修理電器,幫那戶殘疾人打理房舍,總是樂呵呵的,心里充實得很。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云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每個人選擇閑暇方式,自有他的興趣和愛好。有段子說:“想辛苦,去旅游;想舒服,去洗頭。”事物總是公平合理,各有長短。旅游,可以看世界逛山水長見識享樂趣,但又辛苦得要命,翻山越嶺舟車勞頓還得承受高原反應;洗頭,優哉游哉,頭皮松弛,但只能老老實實待在鏡前不能動彈。古時有個笑語:理發洗頭,縱是英雄好漢,也得俯首帖耳。
每個人選擇閑暇方式,也自有其道理和條件。因此,沒必要去羨慕別人。不必眼紅人家腰纏萬貫錦衣玉食。其實享受平淡也是一種感官享受,食得精營養過剩反為不美,清茶淡飯,一杯兩盞,往往其樂無窮。自己喜歡的日子,就是最美的日子;適合自己的活法,就是最好的活法。
同樣,我們應該相互理解和包容,沒必要去詆毀別人的生活方式。學問水平高的無須瞧不起喜歡壘長城、斗地主的,你覺得他們無聊空虛,其實,辛苦謀生熬足一天下來,放開大腦,松松筋骨,又何嘗不是挺好的享受?而平頭百姓也無須不屑于學問高深的人,說他們何必老鉆在故紙堆里牛角尖里,活得那么枯燥無味?其實,做學問不但功德無量,而且是一種剝繭抽絲、探幽索微的功夫,從中亦大有樂趣。又譬如,有些人可能對不求利益的志愿者行為不太理解,甚至會懷疑,會報以訕笑的目光。但不理解也要包容,說不定以后涉世深了,便會理解乃至認同。
生活總是多姿多彩。各有各的“嘆”法,反映了時代生活的多樣性,體現了民間民俗的豐富性,濃縮了不同群體的娛樂性。只要不違背道德底線,不違反法律法規,不妨礙他人公益,萬紫千紅,繁花斗艷,春色盎然,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