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中國首位攻取海外MBA的藏族同胞,從插隊牧民到三家上市公司掌門人,將技術、市場與資本完美結合。揚帆國企改革,試水股權激勵,員工持股能否注入企業新活力?第四次工業革命強勢來襲,行業跨界大勢所趨,傳統領域如何轉型發展?稀土資源賤賣,產業戰略重整,定價究竟誰來決定?新浪財經、國資委新聞中心聯合推出《對話新國企》,本刊刊登部分訪談內容,本期是專訪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才讓,詳解從科研大院走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路。
【人物簡介】
才讓,1957年生于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北大學工學學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MBA,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博士,曾為英國劍橋大學訪問教授,是國內第一位獲取海外MBA的藏族同胞,全國政協委員。現任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民營資本無需擔憂話語權
90年代末,全國多家科研院所掀起企業化轉制浪潮。由鋼鐵研究總院牽頭發起成立的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應運而生。2000年,安泰科技上市,成為由中央直屬科研院轉制設立后上市公司的第一家。之后,隨著旗下金自天正、鋼研高納相繼上市,中國鋼研成為坐擁三家上市公司的大型科技型央企,在這場體制性“裂變中”,走出了屬于自己的“股份混合所有制”改革路。
記者:你覺得國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的關鍵的領域有哪些?
才讓: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國資監管和國企改革不僅受到了中央企業的關注,也是社會各界都在關注的。十八大確定的方向:市場化方向、混合所有制這種經濟實現形式是非常正確的,在具體實施的時候可能會有不同的組合。
這些年來如果對國有企業跟蹤觀察過就會發現,中央企業的變化已經很大了,如法人治理結構、干部遴選等方面,而上市公司、股份公司就是混合所有制和現代企業制度的結合。下一步市場化的方向和混合所有制的實現,也不能所有都是一個模式來做的,而是根據行業的特點、項目的需要以及企業的特長重新考慮。
國有企業有它的強項,比如資源的獲取、人力資源的配套,還有一些其他的黨政工團特殊的設計比較完整。但是國有企業長期發展過程中,也有一些遺留的問題:機制不夠靈活,反應速度、決策、程序鏈條比較長,權責不統一……這些恰恰其他的所有制形式的優點有所體現,比如反應速度快、關系相對簡單,市場化程度更高。因此需要把這兩者結合在一起,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才能達到提升中國企業的素質和國際競爭能力的目的。
記者:您提到了國企和民資兩方面的優勢互補,對于中國鋼研來講,是否需要引入民營資本?
才讓:我們已經有三家上市公司了,都是相對控股40%左右,60%左右已經是社會大眾投資者,有個人、機構投資者,也有民營企業的大股東。董事會、股東大會在運營的過程里面,混合所有制新的一些制度,上市公司的機制已經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在這個層面上,已經開始做這個探索。誰對我們企業發展最有利,誰的資本來的快和我們結合以后,企業效益發揮得好,我們就用誰。
記者:未來集團打算是整體上市,還是以安泰科技、金自天正、鋼研高納三家上市公司,為平臺,各自注入資產,或者說進一步孵化更多的上市企業呢?
才讓:按照國資委這些年的要求,規范法人治理結構,提高企業市場化的能力,主張有條件的整體上市,但是有些要根據我們自己的業務的板塊和市場的需要來運作。我們可能采取新的方式,就是板塊清晰、主業突出,界面友好、各自突圍,大致是這么一種方式。安泰科技主要是新材料的研發及產業,市場的形象、地位很好定。鋼研高納主要集中在高端科技制品比較專業。金自天正主要是自動化、儀器儀表。我們采取的方式各自特色明顯,采取不斷的注入良好的資產,讓它自身做好自己的循環,能夠在這個主業,這個領域里面成為有作為的企業。
板塊之間的企業有沒有關系呢,也有關系,比如說技術平臺、測試分析、科學研究有相同之處,但是工藝路線、實現的方式和客戶群體是不一樣的。我們可能要走一條分兵突圍,自我循環,但相互之間又有聯系,界面友好、互通有無的企業群,我們現在還在策劃一到兩家擬上市公司。
記者:現在可能有很多的顧慮,特別是對董事會話語權,包括管理層的監督、甚至退出機制等等方面。能不能談談,作為國企的管理層,您覺得怎么樣才能打消民營資本對這方面的顧慮呢?
才讓:我倒不認為有太大的問題。從我們現在三家上市公司的運作,還有一些合資企業的實踐經驗來講,最大的是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市場化的原則,大家都共同遵守,都按照法律法規和市場管理的原則來做這件事。至于在董事會的話語權,股東大會的話語權要按照股份比例來定,大股東董事席位就多,大股東對董事會的影響和經理層的選擇權就大。我們自己也在研究,有的東西可能是我們控制比較好,我們要51%或者是更多的絕對控股。同時,要吸引其他的戰略投資者,發揮他們的作用。反過來,我們提供了核心技術,如果要把規模做大,而我們不具有這種能力,比如有的投資者市場擴張能力很強,可以作為我們的股東,有的在生產、管理最終的末端上很強,或是互聯網企業,電子商務上很強,我們不如人家,或者大規模的生產組織,我們經驗不足,就由這方面更有實力的新的股東包括民營資本來控股來操作,機制更活、速度更快,能更快實現我們的目標,把蛋糕迅速做大。一案一議,不一定要有非常統一的模式。第一不要有框框,不要排斥;第二按照市場化的原則、法律法規和現代企業制度依法行使、公平處理就比較好了。
記者:您剛才提到都是引入戰略性的投資者,對財務投資者歡迎嗎?
才讓:當然歡迎。比如過去我們沒有投資公司,現在設立了投資公司,它本身就是由很多股東組成的,投資公司的設立和基金、專項的投資,我們非常的歡迎。產業投資,戰略合作,還有參股投資都沒有任何的問題。關于退出機制是這樣的,上市公司更靈活一些,可以拿手、腳投票,但是對于其他的比如說責任公司可能要通過適當的股權轉讓等等方式退出。
試水員工持股 激發企業活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推出“混合所有制”和“三個允許”改革套餐,其中,員工持股成為國資改革的最大亮點。觸覺敏銳的中國鋼研又一次走在了改革的前列,通過探索和實施混合所有制企業經營管理層及員工持股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才讓: 現在我們也在嘗試包括下一步按照三中全會一些改革的想法,管理骨干是不是可以探索持股、短期激勵和長期激勵兩方面的結合,敞開思路,需要什么樣的投資者,不像過去有很多框框,一定要是國有企業,一定要是全民所有制,沒有了。我們三家上市公司原始設計的時候沒有股權激勵,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有一家實施了股權激勵并且有了效果,第三家上市公司也開始實施了股權激勵。從去年到今年實施情況看,對管理者、技術骨干、核心員工激勵效果是很大的。對他們激勵的結果是整個企業效益增加,廣大股東、包括國有股東都是受益者。
我們最近在新建一個環保節能類的工程公司,設計之初沒有員工持股。但是后來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思路,吸納個人、骨干10%的注冊資金。機制變了對管理者激勵、壓力還是完全不一樣的。最近我們發現,這個公司組建速度、市場開拓能力明顯的提高,還是有好處的。
記者:10%的股份有沒有可能擴大,最終會達到什么樣的設想?
才讓:這個公司不是特別大的公司,注冊資金是6千萬,個人出資10%,是600萬, 我們期望通過個人參股既作為出資方,同時也作為股東,有資產、有股份的經營者能夠在替大股東負責和替自己負責兩個層面上把公司的事情辦好。
我們期望這個公司在3—5年之內,要能達到5—10億以上的銷售收入。收入不是最主要的,主要是通過機制、體制的切換,能夠激發廣大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現有的技術成果,尤其是環保、節能的設備運用到市場中,為企業發揮創造條件,同時為社會解決一些環保、霧霾等等問題。
記者:這是中國鋼研首創的形式,員工參股持股的形式,你們是第一家?
才讓:其他的企業也可能有,但是在我們鋼研體系內是第一家。在設計初期也沒有想過這么做,剛好這個時候十八屆三中全會開了。我們做了研究,請示了國資部門,就試了一把,現在看啟動效果非常明顯,大家干勁很足。
企業也可“當兒養 當豬賣”
中國鋼研集團作為冶金行業最大的院所轉制科技型企業,在15年的時間里,從國家供給到自主盈利,市場化的步伐越走越快。改革使科研單位從封閉走向開放,技術人員從社會需求出發從事科研開發和推廣運用,形成一套依賴市場、反哺科研的成熟機制。
記者:下一步鋼研集團有什么樣的目標,想建成什么樣的集團?
才讓:像你說的,99年前是事業單位,純粹吃皇糧,為國家服務,提供技術、提供服務。轉制以后,市場化的步伐越來越大。管理體制,包括工作的程序、對人力資源的要求都有很大的變化。
記者:從鋼鐵研究總院和自動化研究院重組成立了集團公司,現在又成立了董事會,完全按照了現代企業機制來運行了。作為企業最大的感受和作為研究院的不同是什么?
才讓:研究院只是把成果做出來就行了,交給國家、交給企業,交給需要用的地方,就完成了我們的使命。作為個人,要做教授,做院士。做了企業以后,依然是依托科學技術的進步,但是目標不一樣了。我們的目標國際化了,最終的成果一定要是市場化的。也就是從科研成果到產品、到工程乃至服務到社會,這是很大的區別。
在研究院的時候,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要做大做強做優,沒有想過這些,就是完成研究任務,提交合格的研究成果就行了。現在要集中手里各種的資源:人力資源、科學研究的資源、財力的資源,把三者結合起來,把企業做優做強,如果有可能,還能在規模、影響力做大一點。
記者:從事業單位轉化成現代化的科技企業,還要反饋給國資委和廣大的員工。在下一步員工持股和骨干持股方面和在反饋國家的利益方面有什么舉措?
才讓:我們對國家利益的反饋是幾個層次。第一,按照我們的經營理念,穩健經營,要防范風險。科研出身的人一步一個腳印。第二,要快速成長,獲取更多的資源,增強自己的實力,擴大自己的資本,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第三,要造福社會。這是我們的責任。內容很多,包括社會責任和股東權益,股東里面包括大股東,就是國家和國資委,第四是惠澤員工。企業要發展,員工也要同步享受改革發展的這些成果,能夠在企業發展的同時,員工的價值得到體現。
鋼研科技集團反饋社會和有些企業不一樣,有的是社會效應,有的是科技成果的貢獻,有的是直接的經濟效益,作為企業經濟效益必須要。十八大決定2020年以前,逐步要把國有資本金上交收益的比例提到30%,現在是5%,這是我們的直接貢獻,稅收、就業等等也是我們的貢獻。同時我們承擔了包括冶金工業等重要的共性技術。世界各國鋼鐵產量從第二到第十加起來還沒有我們國家的鋼鐵產量大。當然還有一些排放氣體比較厲害的現象。對行業的技術進步和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有我們的責任,這部分的效益不一定體現在我們這兒。提供平臺的技術,提供關鍵的技術,全行業的企業來采用、推廣、擴散使全行業的競爭力提升,能源的消耗降低,排放減少,這也就是我們的貢獻。
還有一塊是我們要承擔國家的重大工程,關鍵國防材料研究工作,包括需要我們小批量多品種的研發,但有難度,要求又很高,只有我們這兒才能完成的工作。這類工作的成果不一定體現在經濟效益里面,但是對國防工業的貢獻、國家安全的貢獻確實是比較重要的。我們的作用體現在好幾個方面。
記者:做大做強,除了要從自我積累做起,還要更加兼并、重組。
才讓:不光是兼并重組,資本運營的概念是比較大的:籌資、融資上要打開思路,可以從社會上戰略投資、財務鉤子合作,利用銀行借貸、發行基金等等都可以。第二是聯合,當今社會很多資源是開放的,有一定的渠道和市場代價,大家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扎堆取暖,這也是一種思路。
我很欣賞牛根生講的一句話,他的思路跟我們不一樣,他說企業一定要當兒子一樣的養,但是要當豬一樣的賣。我們做國有企業,從來沒有想過賣,現在從單純自我積累的增長,到收購兼并、資本運營。賣和出讓也是一種手段,收購兼并只是資本運營一環而已。
記者:談到像豬一樣的賣,我有一個問題,國有企業的員工思想還是比較傳統,他們對這個看法是如何的?
才讓:現在和過去很大的不同是保險體制更健全,過去在一個單位,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養老送終都要管。但是我們從1999年轉制以后,這批人基本上是半社會化,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都已經納入到了社會渠道,告別了一崗定終身。特別是2003年以后進入的,基本上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規矩,像我們集團現在是1萬人左右,將近5千多人都是新體制的,雙向選擇,他們很靈活,我們也很靈活,通過勞動合同關系來界定雙方的關系。老同志還有5千多人,轉之前的一部分外,基本上納入了社會的體系。這不是一個特別大的問題,當然在處理過程中,細節要考慮圓滿,既要考慮企業的需要,也要考慮員工的需要。
傳統領域不跨界會被圈死
中國鋼研要走出去,需要跨越的不只是地域的限制,還有行業的界線。在這樣的大命題下,才讓帶領著中鋼研探索將信息技術運用于工業制造,和從鋼鐵業、材料業向戰略新興產業的跨界擴張。這些舉措與德國政府在其《高技術戰略2020》中提出的工業4.0國家戰略,不謀而合。
記者:您所理解的工業4.0是什么?
才讓:有些人叫工業4.0,或者第4次工業革命,也有人說第三次浪潮。總體上是技術進步、商業模式在新的世紀到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個階段已經不同于過去的傳統工業化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和價值觀了,這個是肯定的。
我理解,第4代工業革命,包含新材料、新能源,計算機、電子信息綜合的提升和融合。我個人理解,發改委、工信部提出的兩化融合,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用信息化的技術改造傳統的產業,用這兩種結合催生新的技術和新的產品,和新一代的工業企業。核心是兩化融合。關注重點和過去也不一樣,過去關注比較是土地、廠房、資本,現在要關注到無形資產、知識產權、員工價值、人才,要更加關注這些東西。通過兩化融合來實現我們整個中國工業水平的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提高,包括轉型升級、升級換代都有這些含義。
記者:您認為國內的工業和德國、其他歐洲的工業之間的差距在哪里呢?有沒有那么大?
才讓:看拿什么去比。有些工業水平我們已經不低,甚至是世界第一了。不僅是量,從技術裝備、工藝和先進技術的采用上,我們已經在全球第一了。但是從歷史發展的積淀從經驗從體制機制來講,他們做市場化的運作,做工業化的運營時間比我們長。雖然我們從過去半封建半殖民的國家到現在工業化的水平有大的發展,但是總體的基礎上跟他們比還是有差距。比如說科學管理。科學管理這個概念,就是從上上個世紀歐美工業企業的實踐中發展過來的,管理理論等企業運作的一些理念,應該說比我們要先進。但是從硬件裝備來講,現在我們有一些行業、企業已經不輸于國外了。德國是典型的案例,德國人做事比較認真,比較精細,因此在裝備、加工、儀器儀表這方面,還有日本、美國現在還是力量非常強,還需要我們認真向他們好好學習,學習體制、機制,學習他們長袖善舞的資本運營,在國際市場上收購兼并等是家常便飯,已經做的比較自如了。同時工業基礎、信息加工、智能化水平值得我們學習關注。
記者:中國鋼研集團怎么樣在新的技術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呢?
才讓:首先是相關新我們領域的開拓,在我們傳統優勢的領域是有我們的長項,在長期把經驗和扎實基礎得以傳承下來的同時,要開辟新的領域。比如說現在講的3D打印,好像什么都能做。3D打印要用到金屬粉末,金屬粉末的制作就這是我們的強項,通過電子束等方式將這些粉末熔焊接在一起,這也又是我們的強項。我們要把傳統的優勢和現代的技術進步優勢結合在一起,包括現在的網絡技術、無線通訊、大數據、云語音計算、海量的儲存來服務,服務傳統領域的提升。第二我們在傳統領域上要適度適時跨界發展,也就是學科交融。我們也看到許多行業的興衰軌跡了,可以說要么要不跨界發展,要么你可能逐漸被邊緣化;你不跨界、不交融,你發展的領域就被圈死了。跨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的提升。寶包鋼提的比較確切,從鋼鐵到材料,就是一個思路的拓展,我們也是,從過去的金屬材料向復合非金屬材料來擴張、過渡。從生成方法上,長流程冶金、軋制、鍛造向短流程、一次成型過渡。
比如我們有家現在上市公司的有一個非金晶帶材,這就突破了過去的傳統的冶金煉的概念,是工藝上的一次革命、也是材料上的一次革命。工藝上革命體現在超短流程,現在一般我們把鋼鐵產品軋成20微米薄,5米、10米一次成型,效率非常高,這還不算,又這是材料上的革命。金屬成型以后都有組織,非晶制備我們通過一些方法讓晶界組織不再形成,把讓它冷凍下來,俗稱成為了金屬玻璃了。其,化學、物理、磁性等性能等都變了,這些獨特的性能應用在一些領域就非常好。非金非晶民用應用就主要用在是配電變壓器。用非晶帶材替代原有硅鋼片的配電變壓器比原來的原邊損耗節省70%—80%。,從傳統的金屬材料,到現在向有色金屬、非金屬、復合材料體來適度擴張過渡,包括碳纖維和其他的高分子材料,金屬陶瓷、高溫陶瓷等,這是領域的轉變來實現轉移。
還有思維的變化也很重要。如,冶金自動化,這個板塊,一塊過去是傳統的自動控制、傳動、儀器儀表。如果轉變思路,基于這些傳統基礎,再引入網絡技術、無線通信的概念、GPS全球定位的概念,這就形成了冶金物聯網的概念。
記者:您說到物聯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智能生產和智能工廠的概念,實踐的地方多嗎?
才讓:過去管的相對粗放,現在原來管理不到不管的地方東西現在已經開始管起來了。比如過去能源消耗是大概的管理,現在以實施能源管理的所有的冶金企業為例主,所有消耗的能源全部都在管理之中。每一個工序,每一個設備,每一個環節,消耗的能源無論以電子形式、煤的形式、汽的形式都在監控之中,就需要技術的采集、科學的管理。包括有害氣體和冶金固體廢棄物的排放也一樣,要全程管理與監控。現在北京的霧霾很嚴重,鋼鐵工業也有責任罪責難逃,但是對它污染的排放怎么監控,也是要通過這一套互聯網絡化技術和自動控制、遠程傳輸等來整個的加以控制之中。尤其是,關鍵點、危險點、警示告點的識別與監控,管理起來就更加的有效。,這就是新的技術,新能源物聯網在冶金企業新的應用。
稀土定價需看供求 要爭取話語權
中國鋼研是國民經濟和國防軍工新材料研發基地,在稀土功能材料研發方面具有綜合優勢,稀土資源也是集團公司重要的戰略資源。2011年8月,中國鋼研集團增資控股山東微山湖稀土礦,該礦是國內三大輕稀土礦基地之一。增資擴股后,中國鋼研獲得該礦40%股權,其稀土產業規模僅次于包鋼稀土(20.75, -0.23, -1.10%)和贛州稀土,居于全國第三,在央企中名列第一。
記者:您能不能介紹一下集團的稀土戰略方面是怎樣設想的?
才讓:稀土是熱門的話題,尤其這兩三年,國際很關注,市場反映也很強烈。
我們從事的是稀土在鋼中的運用研究與開發,以及適量的制品生產,我們想通過自我發展與開發、自我積累,、要將它的檔次提上來。國家的支持和國家在這方面的重大課題的研發支持給我們重大課題創造提供了很好的條件,要將它的檔次提上來。我們不想數量做的太龐大,但是在高端上我們還要不斷的研究和推出新的東西,占有一席之地。
過去我們不做稀土的采集冶煉,但用稀土原料比較多,稀土是很好的資源,一定要用到特種的材料和系統才能發揮作用。現在用量最大的是磁性材料材料研究。在稀土材料的運用上我們是強項,還有稀土在鋼中的運用等,我們是搞這個的。為什么兩年前把微山稀土收了,是為了保證后續的研發應用有一定的原料保證,那時候用的稀土量倒不是很大,但是稀土的價格變動很大,不好采購,通過控股微山礦來滿足后續研究的需要采取的措施,而不是大規模的介入稀土礦采掘、冶煉和分離。是為了保證后續應用的需要。我們和包鋼稀土、贛州稀土在稀土產量上不是一個數量級,他們在上游,下游應用上跟我們比歷史短點,研究的領域不如我們這么廣。目前在國防軍工所需許多磁性材料都是我們這兒獨家供應。為了保證這些材料需求,我們手里要握有一定的資源,是基于這種考慮的措施。
記者:不是想要搶資源,而是為了保證自己的科研和生產需要。
才讓:對。
記者:現在稀土的供應量足夠嗎?是否要需要其他的?
才讓:量肯定不夠,滿足不了我們的需要,一定保障和輔助性的供應。為什么引進甘肅稀土呢?過去計劃經濟下,甘肅稀土是分離、冶煉上配套最強,水準最高,技術最全面的一家企業。包鋼是做稀土資源的采集,甘肅稀土是做分離、冶煉的,如果把這幾個有機結合在一起,分離、冶煉、供應上能夠給我們的后續加工提供支持,這是比較合適的安排。所以這次甘肅稀土和我們一起介入微山產業園的股份,對產業園技術基礎的提升,,產業鏈的完整起了積極的作用。
記者:現在對整個的稀土產業鏈來講,下一步的目標是什么?是通過兼并重組擴張,還是與更多的企業簽訂合作協議?
才讓:上游肯定是要通過建立良好關系,簽訂供貨協議,保證穩定的資源和合理的價格。我們和包鋼、贛州等合作都非常好,他們是主要的原料生產商,要與之保證良好的關系。這是通過合同、戰略關系確定的。
記者:與國外的稀土產業的上下游有聯系嗎?有沒有合作或者說其他的方面呢?
才讓:國外在原料上我們合作很少,主要依靠國內的幾個大戶來供應。產品上合作就多了,幾乎我們的產品合作的對象和服務的都是頂級的廠家。
記者:稀土方面的定價權,我們是否話語權足夠強大了呢?
才讓:這幾年看來還是占有很大的話語權和先導權,但是我個人認為,還是市場的供求關系來決定最終的價格。不會說是你想讓它高就高,想讓它低就低。短期政策的調整和策略的變化會影響價格,但是長期講還是供求關系。
記者:國家的稀土戰略中,稀土行業中有6大集團,都是6大原料供應商,咱們的企業怎么樣融入到國家的稀土戰略中?
才讓:現在講的6大集團,主要是為保護中國寶貴的稀土資源不要被濫用,被糟蹋,讓它發揮應有的價值,因為過去稀土的私采、濫用等等現象比較嚴重。我們主要聚焦在稀土材料的應用,。磁性新材料研究及后端制品企業很多,中科三環、寧波韻升、安泰科技等有上百家,上千家了,原料上可能是6家為主,有序的采伐、有效的提煉和供應,下游可能不是6個集團或者是幾個集團可以覆蓋的。
【才讓語錄】
混合所有制要一案一議
混合所有制要一案一議,不一定要有統一的模式。第一不要有框框,不要排斥;第二按照市場化的原則、法律法規和現代企業制度依法行使、公平處理就好了。
我國鋼鐵產量比世界第二到第十總和都大
我們承擔了包括冶金工業等重要的共性技術。世界各國鋼鐵產量從第二到第十加起來還沒有我們國家的鋼鐵產量大。
企業可以“當兒養 當豬賣”
企業一定要當兒子一樣的養,但是要當豬一樣的賣。現在從單純自我積累的增長,到收購兼并、資本運營, 賣和出讓也是一種手段,收購兼并只是一環而已。
傳統領域不跨界會被圈死
我們也看到許多行業的興衰軌跡了,可以說要不跨界發展,你可能逐漸被邊緣化;你不跨界,你發展的領域就被圈死了。跨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的提升。
稀土價格決定于供求關系
稀土價格還是市場的供求關系來最終決定的。不會說是你想讓它高就高,想讓它低就低。短期政策的調整和策略的變化會影響價格,但是長期講還是供求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