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游艇,很多人第一感覺就是富人的大玩具,藍天碧海,清風美女。這樣想固然沒錯,可即便是玩具,仍然有其特有的文化,我們可以稱其為親水文化、休閑文化。
游艇總是給人科技、現代的感覺,但如果把它放大為一種文化,其實自古就有:一種游弋于水上,不單單作為交通工具的,同時還有悠閑、游玩功能的船。宋代時,就有打造得極為精美的畫舫船,就可以看作是游艇的雛形。當然,它沒有現代游艇飛馳水上的速度,與現代游艇相似的是,它是那個年代貴族享受生活的工具。現代意義上的游艇,產生于17世紀的歐洲。英國查爾斯二世登基的時候,荷蘭人就進獻了一搜豪華的皇家狩獵漁船。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游艇便不再是單一的交通工具,其悠閑、娛樂的功能更加明確化,至18世紀中期,游艇在歐洲貴族階層中已經成為一種時尚。
其實游艇自從出生開始,就被打上了海洋文化的標簽,當時的荷蘭、英國都是海洋強國,“海上馬車夫”和“日不落帝國”都是依靠強大的航海實力崛起的。在海上霸主的國度,其民眾,特別是其中貴族,擁有私家船只成為很自然的事情,而這些,也就使游艇在這幾個國家快速發展成為一種必然。
二戰之后,大量被戰爭催化的科技開始應用在造船業中,游艇業也迎來了自己高速發展的階段,更堅固的材料、更好的裝飾、更具安全性和實用性的設備被應用在游艇制造上面。隨著游艇俱樂部在各國的興起,游艇行業開始向中產階級擴張,在海洋文化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更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現在在歐美國家,人均的游艇保有量達到了1/6,并集中分布在意大利、法國、德國、英國及美國等傳統的海洋文化強國。這些,無不是當地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催化的結果。在這種熱愛、擁抱、征服海洋的親水文化中,游艇已經不僅僅是一種享受生活的玩具。那些傳統的貴族駕馭著它親近海洋,乃至征服海洋,也成為他們高尚生活的一部分。
相比歐洲那些海洋強國,中國的游艇發展相對較晚,當然,這也和近代中國海洋力量的薄弱密不可分,當人們把自己圈在一塊陸地上,時間久了,也就不再去奢望、甚至想象大海的遼闊了。坦白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人的富人沒有興趣玩游艇,中國的窮人玩不起游艇。
不過近些年隨著經濟發展,國內出現了大批的新富階層。隨之而來的,各種國外的奢侈品蜂擁而至,游艇也是其中的一員,而且通常是不買則罷,一買就是大游艇,超級游艇。也正因如此,不同于歐洲那些成熟的海洋國家,游艇一進入中國,就被貼上了富人甚至暴發戶的標簽。其實在歐美發達國家,中產階級私人擁有的游艇占到了游艇市場的97%以上,而超級游艇僅為2%,這與國內大、中型游艇占主流的市場環境剛好相反。
當一種東西一旦只有極少數人才能擁有,其所在行業的發展必然受限。而如果想讓這種生活方式成為主流,代表這個國家中堅力量的中產階級應該是最主要的目標消費群。推廣普及海洋文化,推廣親水文化,讓更多的中產階級積極參與進來,將是最好也是唯一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