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位于京西的云廬,張繼剛揮毫潑墨,將一幅翱翔云海的作品展現得淋漓盡致。
畫面上的綬帶鳥顯得飄逸又祥和。
2014年至2016年內,張繼剛應國內外20家博物館邀請舉辦《文心詩境·張繼剛詩書畫》巡展,2014年1月1日首展海南省博物館,歷時7日近2萬人觀展。
張繼剛的繪畫作品設色清雅,山水、人物、花鳥是他作品主要的組成部分。對于以飛機這種極具現代感元素的命名創作,他嘗試并不多。“這是我在想象自己的飛行狀態后,畫出的作品。”張繼剛說,“飛行的狀態一定是從容、舒展的,并且處于一種翱翔的狀態。”
于是,為《私人飛機》雜志創作的作品《翱長空》,延續了他一貫的繪畫風格,用蒼山展示飛翔的高度和境界,將飛行與山水、花鳥結合起來,在他之前的作品中并不常見。他用象征著長壽和吉祥的紅色綬帶鳥代表飛機,描繪出一個舒緩而飄逸的飛行境界。綬帶鳥舒展翅膀,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是非常好的寓意,也是對雜志的美好祝福。
名師授教
如果看年齡,張繼剛早已步入中年,但是在國畫界,還不到50歲的畫家確實算是“年輕人”了。 1966年,他出生在遼寧營口的一個農民家庭,雖不富裕,但卻是世代讀書的人家。十幾歲時,張繼剛在當地文化館做雜工,成為了一個憑力氣干活、掙零錢度日的工人。然而,在工作之余,他卻對院子里的果樹、梨花、小雞、小蟲等能夠反映田園風光,有芬芳、有靈性、充滿生機的動植物產生深厚的興趣,并且留意將它們描繪出來,以至于現在,花鳥已成為他喜歡的而且經常創作的題材之一。
然而,人生的際遇充滿了神奇。在做工中,張繼剛認識了當時營口文化館館長、現深圳大學教授劉聲雨先生。“當時的家里是不允許棄技學藝的,”張繼剛說,“劉聲雨先生打開了我的藝術之門,從此立志努力學習,打下了思想上的基礎。”
上世紀80年代,張繼剛如愿考入魯迅美術學院,這成為他繪畫生涯的又一個轉折點。1980年,張繼剛的作品《報春圖》在遼寧博物館展覽,作為評委的楊仁愷先生看到這幅畫后便與魯迅美術學院教授郭西河先生談起這名少年,并邀請張繼剛到家里做客。作為一名質樸向上的鄉村少年,對于楊先生,張繼剛滿懷著高山仰止的崇敬,淺薄的知識讓他不敢貿然拜訪。于是,他苦讀了數月美術史方面的書籍,又帶上自己10多幅習作,終于有一天踏雪尋師,而這距楊老看到他的畫作已過去6個月了。
令楊仁愷先生沒想到的是,這位受邀請的少年人竟然有如此好學的決心,出于“鑒定先鑒人”的想法,楊先生留下了張繼剛,并讓他在自己家里學習,這一學習就是20余年。
“七分讀書,三分畫畫”
跟隨楊仁愷先生學習的時光里,讓張繼剛收益豐厚的不僅是楊老在書畫方面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跟隨楊老學習鑒賞。有機會見到這些難能可貴的作品,是他人生的幸運,學習鑒賞方面的知識,更開闊了張繼剛的藝術道路,使他的作品集古韻文眿中蘊藏著無限的生命力量,對于今天的畫壇是難得可貴的。在這期間,他看到了大量名家名作,有王蒙的《長白山圖》,劉松年的《秋窗讀書圖》,唐人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五代《神駿圖》等等。
在鑒定中學畫,無疑是一種獨辟蹊徑的方法,這讓他在繪畫功底上有了很大提高,在詩書意境上有了很多感悟。魏晉的文人風骨、宋元的大家風范,都對張繼剛的創作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將學習與創作結合起來,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他的文人情懷和精神世界的追求。他的作品構思巧妙,趣生心中而勢出紙外,奇中求平,險中求穩,最終建立了自成一派的繪畫體系。
1984年,經楊仁愷先生的推薦,張繼剛有幸轉益多師, 先后拜識了著名書畫家劉海粟、啟功、謝稚柳、王已遷、王方宇等諸先生并得到教誨。諸先生在國際上享有盛名,無論人品還是學識藝術創作,都是人人稱贊。能夠結識前輩,對于當年的少年又是一件極其榮幸的事。然而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諸先生的品德與學識。
啟功告誡張繼剛:“想把畫畫好,先要多讀書,七分讀書,三分畫畫。”并且教授他音韻學,這對他日后作詩和畫畫,都有重要的意義,尤其在境界和高度上,讓他深受啟發。
隨后張繼剛閱讀的書目,在美術學院的書單上并沒有,這些中華民族的精粹,如每天的食糧,供養著張繼剛的精神世界,如《十三經注疏》《諸子百家》《論語》……歷代畫家的語錄、唐詩宋詞、明清短文小品等中國歷代經史子集。理論指導和書卷滋養,從臨習到創作,從易入繁,繁歸簡易,物我相融,變古為今,遒勁奇屈,是張繼剛畫作中文人情懷的全部內涵和雅正雄健的畫風體現。
張繼剛說:“讀書對我有著很具體的意義,書讓我認識了真理的規律,做人行事的準繩,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和自我無限的喜悅,讀書讓我擁有一顆平靜的心。”
詩、書、畫
每天清晨,張繼剛讀書、寫詩。翻開他厚厚的詩詞集,清新自然的文風,醇厚的情味,詩情畫意水乳交融的優美意境撲面而來。他的詩以五言、七言古體詩為主,自出胸臆,“以詩家承格體而意越聲律之外,感受詩道真境為旨”。啟功曾這樣為他的書畫作品題詞:“散淡飄逸詩魂骨,寫到妙處得天真”。晚上,張繼剛都會沉浸在自己的意念中,把一天看到的景色,遇到的人,發生的事,加上自己的美好的愿意,冥想出美妙的場景,并且用詩詞表達出來,有時,會用畫筆描繪出這一切的美好。所以,他說:“我是快樂的,無論江海大湖,還是平靜的萬里風光,帶給我的愉悅總能滋養我的身心,在這種狀態下,一切煩惱都能化解,我用自己的創作把一天的心情變成美好的畫面。”
張繼剛不僅是藝術家、學者,更是以士人的胸懷承傳著文以載道的擔當。他講學于國內外名校、為博物館鑒定古代書畫作品。對民族文化的認識有著獨特的理解:“中華民族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多元化是全球文化發展進步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在這個快速融合的時代,傳統的中國文化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作為傳統文化的信奉者,他時常告訴自己要用道家出世的精神做著儒家入世的當擔,以佛家解脫的心放下一切來平靜的來生活, 行藏有益于天地間。
張繼剛的羅漢創作, 有著獨特的佛學內旨, 意境與筆勢含爽藏蓄, 心明目遲有洞查琉璃三千世界之微, 養善因普植菩提, 這就張繼剛的“哲學觀幻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