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0日,又一位中國人登上了維也納的金色大廳。這是一位來自溫州的女企業家,臺下是200余名特地從國內趕赴此地“助陣”的親友。
在這個被認為是世界級音樂圣殿的舞臺上,早就不乏中國人的身影。據稱,2013年1月至8月中旬,國內各演出團體在金色大廳租用場地27場,至少有133個院校和團體參加了各種音樂會和演出。
當人們開始議論中國土豪們大把撒錢爭名逐利之時,一個鮮被提及的尷尬事實卻是,從沒有任何一個中國藝術家或藝術團體是受邀登上金色大廳舞臺的。
金色大廳成“金錢大廳”
自1870年1月6日金色大廳舉辦第一場音樂會后,就奠定了百年老字號的響亮名聲。每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都有數十個國家參與轉播,收聽人數超10億計。
金色大廳并非獨立建筑,而是音樂之友協會大樓的一部分。該建筑物中有多個音樂廳,除金色大廳外,還有勃拉姆斯廳、莫扎特廳等。
中國人第一次登上金色大廳舞臺是在1998年,當時中國民族樂團在此舉辦了“春節民族音樂會”。2003年,宋祖英在此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是中國藝術家的首場個人音樂專場。資料顯示,近年來,楊鈺瑩、熊曼玲、廖昌永、譚晶、王宏偉、王瑩、黃鶴翔等人也輪番登上過這個舞臺。
上世紀90年代前,并非所有團體都有資格在金色大廳演出。而如今,參與市場化運作后,金色大廳在部分時段是可以對外租賃的。隨著各演出團體的競相出價,金色大廳也成了“金錢大廳”,不僅演出經紀公司,甚至連有資格的旅行社也可以參與運作。
兩年前,曾在國內某旅行社工作的李女士就組織過國內團體赴金色大廳演出。據她透露,當時一場演出的場租費高達7萬歐元,還不包括4000歐元的樂器搬運費等,連印制節目單都有明碼標價。
另一位知情人士稱,承租方還要支付金色大廳的版權費約20萬元人民幣、攝像設備費(由金色大廳指定的公司拍攝)40萬元,以及票務費、人工費、裝飾費等等。
近年來,金色大廳的場租費便宜了不少,一般只需支付1.8萬歐元(約合15萬元人民幣),再加上使用劇院設備等其他零星費用,但針對中國演出團體的報價越來越高,接近對外租賃的最高價。
95%以上只演一次
被熱炒之前,2000年至2008年間,平均每年約有十個中國演出團體會登上金色大廳的舞臺。當時這個數字相較金色大廳每年400多場演出來說并不算多,可如果和日本、韓國比,頻率明顯高得多。由于考慮到成本,上述國家的演出團體很少選擇金色大廳,有時兩年才有一次。
目前,金色大廳的經營方式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被邀請的演出團體,劇院方需支付演出費;第二種是根據合同進行駐院演出,雙方按照協議分配收入;第三種才是自費租賃演出,這也是中國藝術團體在金色大廳進行演出的唯一形式。
在金色大廳登臺的中國藝術團體95%以上只演一次,主要集中在春節、中國國慶和學校的寒暑假期間,鍍金色彩明顯,目的是在國內通過電視轉播來提升團體或個人的名氣及出場價格。
一些演出雖然與金色大廳的風格不符,也會硬擠來湊數,甚至提出所謂的“非金色大廳不演”。這樣的演出,只要觀眾席上座率不錯,隨之而來的就是國內對“此次演出在金色大廳取得巨大成功”的大肆報道。
2009年初,金色大廳接連舉辦了三場“中國新春音樂會”。當時,就有人問一位新華社駐維也納的記者,到底哪場才是正宗的春節音樂會。
金色大廳的演出部經理坦言:“我們搞不清楚中國民樂團的演出水準,所以也不好進行任何藝術認證,一般交場租、簽合同就能演出。”他認為,在金色大廳演出并不能代表一個樂團的水平。
中國駐奧地利大使館文化參贊李克辛也說,很多中國樂團和藝術家在金色大廳演出,利用的都是“垃圾時間”,根本不在正式音樂季安排的場次中,且“絕大部分不對外售票”,當地觀眾聞所未聞,媒體更不會報道。
臺上陶醉,臺下瞎鬧
據前述李女士介紹,中國團體在金色大廳的演出有時現場極為冷清,比如一次中國某小學生演出團的表演,金色大廳近1700個位子只坐了不到300人。
有些演出簡直是演員們的自娛自樂——一場上座率不錯的演出,臺上正唱著,臺下的觀眾突然少了一片,原來是下一個節目的演員該去候場了。
在贈票的分配上,比較好的位子會送給當地官員和社會名流,不好的位子則送給華僑、留學生,如果還送不完,就在唐人街里散發——要知道,在維也納有600多家中餐館!
李克辛也證實了這種說法,稱觀眾都是通過使館或華僑商會等渠道組織來的,有時這種文化活動太頻繁,連中餐館的廚師都聽怕了,不愿來捧場。
維也納當地華人開玩笑,中國團體的演出是:觀眾基本靠組織,門票基本靠贈送,媒體基本沒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