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們對建筑需求越發多樣化,除了舒適,也更加注重建筑環保,在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背景下,城市規劃中應用生態建筑已成為必然,并不斷發展。每個建設項目從籌劃開始,歷經設計、施工、驗收等多個階段最終完工,其過程均要服從整個城市的規劃設計要求。城市規劃設計作為建筑發展的前提,其在城市發展中起著方向引領和總指揮的作用。
關鍵詞:生態建筑;生態城市規劃;建筑與設計
一、生態城市-城市建設發展新方向
國際生態城市會議提出了具體的指導各國生態城市發展的行動計劃, 即國際生態重建計劃,在全球范圍內,也越來越多的城市正在按生態城市的方向規劃和建設城市,按照生態學的理論方法指導城市建設。生態城市是經濟、社會、文化和自然高度協調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 其能量流動、物質交換和信息傳遞協同共生、環環相扣,具有能量充分利用、物質循環再生、經濟效益最佳、信息反饋調節、人與自然協同共生、社會高度和諧的機能。
二、確立生態城市規劃
(一)明確城市性質
作為新世紀城市的發展方向,生態城市的創建需要經過各行業專家對城市所處地理位置、水文資源、氣候、自然環境的綜合考察, 結合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建設等分析確定城市性質。比如廈門市定位的性質是:“經濟特區、 東南沿海中心城市港口和旅游城市。生態城市建設要實現從海島型向海灣型城市的提升, 島內島外跨越發展, 建立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的海灣型生態城市”。這一高度概括大大提升了廈門的經濟總量和城市規模,增強了廈門對周邊的輻射能力和自身競爭力。這一總體規劃讓廈門的各建設在籌劃和設計上, 無論建筑風格還是結構、建材,都有了主旋律。
(二)城市規劃符合生態城市要求
城市各行業建設規劃設計納入城市一體化中, 杜絕各摘一套, 各自為政,惡性競爭,城市規劃設計應該遵循:
1、建筑整體原則: 作為城市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城市建筑不能與其他部分割裂, 建筑規劃設計須納入城市一體化規劃中。此外, 建筑是城市的基本構成單位, 只有與其他部分和諧共生, 才能發揮城市整體優勢。
2、系統原則: 不論是建筑群體設計、生態環境設計還是交通道路設計、交往空間設計等,他們都有自身系統性, 相互作用又彼此影響,一同構成復雜的城市系統。
3、生長原則: 社會發展的同時, 城市形態、規模、空間及社會結構都在不斷變化, 建筑作為城市空間的主要組成部,在建筑規劃設計中, 遵循生長原則, 不斷適應城市和社會的變化。
4、生態原則: 生態城市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建筑規劃設計要求遵循生態原則, 以實現其可持續發展, 生態原則要求設計結合自然, 表現為對自然地形、景觀、生物的尊重與關懷, 對資源和能源的合理使用和配置、減少污染、改善環境質量等方面。
三、城市建筑應密切配合城市規劃要求
生態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城市每個建筑需為生態建筑, 在建筑生命周期內, 使用最為節約能源、利用資源的方式,建造低環境負荷下的安全、高效、健康、舒適的居住空間, 實現人與建筑、環境共生共榮。生態建筑不僅把建筑視為非生命元素來對待, 更被視為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建筑從籌劃設計開始,就明確城市最初只是建筑聚積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 城市一旦形成, 建筑只是城市的組成部分, 體現著城市的文明程度、人文精神和文化觀念。建筑從來都不是純技術或純經濟產物, 不能離開環境和精神感受而存在, 城市建筑應順應城市性質, 服從生態城市統一規劃, 為城市發展發揮其應有作用。
四、生態建筑理論應用于建筑設計
(一)通過科技手段解決生態問題
該設計方法要求相應的設計師詳細了解建筑生態環境當中的所有問題,然后科學的量化并評估那些造成相應生態問題的因素,最終通過現代化的科學技術進行有效解決。相應的技術通常都集中于建筑材料技術及物理技術方面,把相應的風能、太陽能、核能等等新型的能源有效轉化成人們日常使用的能源應用到建筑設計當中。此外,還要把新能源同設計技術等相關領域進行有機的結合,開發出新型能源的利用模式,從而有效降低人力對建筑的干預程度,達到建筑生態環境打造的智能化目標,提高相應能源的利用率,在整體上提高建筑設計質量。
(二)進行因地制宜的建筑設計
這種生態建筑理論體現的是自然本源主義生態建筑觀,從傳統文化角度看,自然同建筑的高度有機結合被當做經典的建筑設計作品,它強調的重點就是保持相應建筑獨立性的基礎上,還要充分考慮其同自然是否可以相得益彰,并不像現代建筑理念當中的將建筑同自然對立起來,不考慮自然容納程度就進行的建筑設計。在該建筑理念當中,全部設計要領都要符合擁抱自然、回歸自然的宗旨,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從具體要求方面講,現代建筑工程必然加入時代的因素,提高科技在建筑設計當中的比例,可是相應的建筑設計從整體上看又一定要同當地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民俗風情相統一,相應的建筑結構要同當地建筑在最大限度上保持和諧統一。在建筑設計情感方面的體現就是人對自然的敬仰態度,體現對原生態建筑的充分尊重,也只有充分尊重自然原生態形象,新的建筑才可以充分體現地方居所的獨特韻味。
(三)科學設計生態建筑風環境
質量較好的室外風環境,能夠促進人體健康,所以設計是進行建筑設計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度。通常季節發生變換的時候,比較好的風環境會有這樣幾方面的表現:冬季居住區的風速通常都不會很大,不會造成人們在步行的時候舉步維艱;在夏季,建筑的室內通風一般可以實現南北通透效果或同該效果相近,從而有效提高建筑舒適性。所以進行建筑設計的時候,相應的設計師不光要有效把握盛行風向,還必須充分了解居住小區內部的環境氣流風向,從而保證風環境設計質量。
(四)現代建材
1、用好玻璃材料。隨著科技的發展,建筑領域逐漸出現了吸熱玻璃、低輻射玻璃、熱反射玻璃等,通過玻璃保溫性能可有效實現建筑的節能。在設計時對玻璃進行組合,構成符合構造形式,實現生態建筑保溫及采光要求,提高建筑舒適度,滿足人們需求。
2、有效利用風能、太陽能光電材料。作為可再生資源,風能及太陽能有較強的生態環保性,建筑中有效利用可為建筑提供相應能源,無噪音、無污染。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生態規劃的加入,城市規劃的總體目標體現需要進行重新的定位、思考,對城市的功能也需要進行調整。因此,建筑設計師在進行城市規劃時,必須要充分考慮建筑同自然的和諧及生態平衡,遵循相應原則,以人為本,設計出更加優秀的作品。
參考文獻:
[1] 焦民順.對生態城市規劃和建設相關問題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9(09).
[2] 史寶娟,許亞平,索貴彬.基于循環經濟的生態城市規劃及對策分析[J].生態經濟.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