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路是居住區的空間形態骨架,是居住區功能布局的基礎,道路規劃的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居住區整體規劃的質量。本文從居住區道路的規劃、功能、類型出發,遵循居住區道路設計的原則和規范,為居住區道路規劃設計提供思路。
【關鍵詞】居住區 道路 人行道 停車位
一、已建居住區道路規劃設計特征分析
在目前傳統鄰里單位規劃思想理論的指導下,我國大多數居住區道路空間只是特定的通道,作用單一。傳統的居住區道路交通模式造成對人的主體地位的忽視,以車為本進行道路規劃設計,將導致道路空間的細部缺失,如連續的步行系統的缺失等。
二、規劃設計理念的改變
“以人為本”思想的建立成為現代居住區規劃設計的新理念,從人的主體地位角度,闡述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中應考慮的問題。
人居環境的核心是“人”,對居住區規劃的任何一個組成部分的研究,都應該建立在對人的全面了解上。居住區道路系統屬于城市居住區人居環境范疇,這就要求在進行道路交通規劃及空間設計時,要充分考慮人的行為特點和居民之間的交往習慣,滿足人的行為需求,而不能一味地滿足車輛的行駛與停放要求。
三、創造安全寧靜的交通環境
道路的走向和線型是組織居住區建筑群體景觀的重要手段,也是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場所。為了合理配置居住區居民交通與交往空間、緩解居住區內交通擁擠情況和營造富有生機的居住區道路空間,通過合理地規劃設計,能夠塑造類型豐富的道路空間,激發居民之間交往的欲望,這對創造生活氣息、鄰里交往密切的生活環境十分有益。
一)動靜分區、人車分流是小區交通規劃的理想目標。
為了達到此目標,在有地下停車庫的小區中,可采用了外圍車行、內部人行的規劃結構。通過對小汽車和消防、救護、搬家等車輛在社區內部軌跡和停車位的精心設計,是向高品位社區環境邁出了成功的一步。車庫出入口可布置在小區入口處,進入小區的小汽車很快就能進入地下車庫。如果有直達車庫的住宅電梯給車主以身居別墅的感覺。消防緊急通道與主干道形成環狀道路系統,便于緊急救護、消防或搬家等機動車輛的順利通行。社區入口附近設地面車位,便于來訪客人和臨時停車。
二)功能要求
居住區道路的規劃布置應考慮如下的功能要求:①通行清除垃圾、糞便、遞送郵件等市政公用車輛;②居住區內公共服務設施和工廠之間貨運車輛通行;③滿足鋪設各種工程管線的需要;④道路的走向和線型是組織居住區內建筑群體景觀的重要手段;⑤除了以上一些日常的功能要求外,還要考慮一些特殊情況,如供救護、消防和搬運家具等車輛的通行。
三)道路的分級
居住區內部道路主要為本居住區服務的,要遵循居住區道路規劃設計原則:實事求是,因地制宜;順而不穿;分級布置,相互銜接;均勻分布,整合空 間;避免影響城市交通;考慮日照通風、防災、管線等要求。居住區的道路一般分為居住區級道路、小區級道路、組團級道路、宅間小路及停車位路面。
(1)居住區道路:聯系整個居住區,必須考慮日常通行的公交、生產、救護、消防、其它車輛等(以車行為主)。其中居住區道路最小寬度不宜小于20米,根據地區差異兩側應設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
(2)小區路(以混行為主):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三者混行,但一般不引進公交、電車等系統。小區級道路最小寬度為6米,兩側各安排一條寬度為1.5米的人行道,總寬度最小為9米。
(3)組團路:溝通各出入口、建筑、各種廣場、組團花園、林蔭道、輕型車輛幾人力車行駛,寬3~5米,應盡量設置無障礙設施,以供殘疾人使用。
(4)宅間小路(以人行為主):宅間小路可分為兩類,一類為通往建筑物,供居民日常出入,垃圾清運等需求,寬度為2.5~3米;另一類為通往小區廣場,組團花園的園路,單人通行最小0.6米雙人通行1.2~1.5米。
四)道路的結構
居住區道路結構有規則式、自由式和混合式等。其中規則式又分為:環通式、盡端式、半環式、內環式、風車式、混合式等,一般用于地形平坦的居住區。
五)道路的鋪裝
(1)主干道、交通性強的車行道,要牢固抗壓,平坦、防滑、耐磨,線條簡潔大方,排水良好,便于施工和管理及功能分區明顯。
(2)小區及組團道路,除考慮其堅固平坦等原則外,還應豐富其花色以便行人區分其區域性及使用功能,宜多采用透水性良好的材料。
(3)宅間小路,除滿足其使用功能外還要強調娛樂性,可不用路緣石。
(4)停車位除了要滿足結構要求外,還應考慮與主要道路鋪裝形成對比,以便泊車。
材料的選擇除了要與環境相協調外還要考慮是否便于施工,表面還要與功能匹配,粗細適度,要與路面相協調,使用不同材質塊料拼砌,色彩、質感、形狀等,對比強烈。
六)道路設計中的基本要求
(1)居住區內部道路主要為本居住區服務,為了保證居住區內居民的安全和安寧,不應有過境交通穿越居住區,特別是居住小區。同時,不宜有過多的車道出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
(2)道路走向要便于職工上下班。
(3)應充分利用和結合地形,如盡可能結合自然分水線和匯水線,以利雨水排除。
(4)車行道一般應通至住宅每單元的人口處。建筑物外墻面與人行道邊緣的距離應不小于1.5m,與車行道邊緣的距離不小于3m.
(5)盡端式道路長度不宜超過120m,在端頭處應能便于回車,回車場地不小于12m~12m.
(6)如車道寬度為單車道時,則每隔150m左右應設置車輛會讓處。
(7)道路寬度應考慮工程管線的合理敷設。
(8)道路的線型、斷面等應與整個居住區規劃結構和建筑群體的布置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