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市政工程建設作為我國城市化建設中一項必不可缺的基礎性工作,與每一位城市居民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市政工程建設在施工過程中往往又對城市居民造成一定影響,在市政工程建設中也需要得到工程周邊居民的一致支持和認可。市政工程建設過程繁雜,且涉及建設項目范圍廣、施工難點多,特別是參與建設施工單位比較多的市政項目,不同單位工程的交叉施工和勞務隊伍素質的良莠不齊等都是誘發施工質量問題的原因。因此,本文將探討我國市政工程施工質量控制管理現狀及改進措施,僅供參考。
【關鍵詞】市政工程;施工質量控制;管理現狀;改進措施
1 市政工程施工質量控制管理現狀
(1)部分施工單位對建設施工質量工序控制手段方面還不具備最基本的質量意識,短期行為屢見不鮮。極少施工單位會在施工中將質量控制作為重點目標,施工機械及設備的投入使用有悖于行業規范規定,設備數量和質量都存在配置不均的問題。施工分包、轉包現象突出,而招標投標階段以他人資質進行投標活動的情況也是存在的,有些施工單位在現場管理中對于施工質量的控制與管理實質上如同虛設,更有甚者監理單位與施工單位沆瀣一氣收受“好處費”,偷工減料的事實不作上報處理。另外,施工單位項目經理管理部擁有的部分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工作經驗不足也為施工質量控制埋下了隱患;
(2)施工質量管理體系尚待完善、片面地趕工期而忽視質量控制、施工管理人員自身業務素質良莠不齊、勞務隊伍人員來源復雜、管理人員盲目指揮、粗放式管理容易走極端和施工組織不合理導致現場管理混亂等也是目前我國市政工程施工質量管理與控制中常見的問題;
(3)監理單位委派駐地監理實際上也存在諸多問題。由于施工監理工作有別于其他業務工作,它的特點決定監理工作人員不僅僅要業務素質好,同樣也需要該專業人員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和道德品行。但是,實際我們所能了解到的則是有關市政工程監理業務人員數量不少卻缺乏綜合以上各條要求的合格監理人員,諸多監理人員自身綜合素質不高和品行不端,加之一些監理單位內部管理機制的不健全更導致作風敗壞。我們從施工現場分析來看,監理工作的展開在監理程序和制度方面往往欠缺,且實際落實的力度不足,達成效果的辦法并不多。
2市政工程施工質量控制管理改進措施
(1)開拓創新,夯實技術。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先進的生產技術是全面提升建設項目質量管理的先行條件,首先應該立足于建設項目科學技術開拓創新的激勵體制,堅持圍繞施工重難點作為創新技術的中心,以技術成果轉化作為關鍵,以降低經濟成本和提高施工質量作為目標,通過建立建設項目生產技術創新機制來鼓勵施工技術人員的創新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則應該加大對科學技術研發的投入,努力營造以兄弟單位幫扶為輔,以重難點工程作為主要載體的格局。
加大項目在施工中的技術管理強度,技術工作一定要一步到位,不拖拖拉拉,以形成以項目總工為技術核心的質量管理網絡。項目總工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應帶頭組織基層技術人員加強對于現場可能出現的一些技術問題進行超前預防研究,嚴抓施工組織、技術方案和工藝交底三個重要方面,保證施工技術難題具有超前的預備處理方案。同時,強調對施工中主要工藝、重點工序和隱蔽部位的盯崗到位,定期組織工程技術部門和測量班進行圖紙會審和技術交流,并利用施工質量三檢制度來嚴格檢定施工技術方案的可靠性,依靠技術保障質量以優質工程促進技術創新。
(2)強化項目經理管理中樞機制。
市政工程施工以項目經理部作為管理中樞,建立高效的項目管理體系是保證施工質量的一種良好手段。項目經理管理部的管理對象是建設工程項目,項目經理負責是實施項目經理管理承包責任制的前提,施工圖預算是依據,建設優質工程是目標,承包合同是紐帶,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最終目的,從建設項目開工動土到竣工質量驗收并交付使用,一次性地全過程施工成本經營管理模式。項目經理有權選擇專業化程度更高的分承包勞務隊以保證較強的生產作業能力,在具體的勞務分包事宜中優化選擇技術精湛、管理嚴格和生產能力強的勞務作業隊,然后再將勞務作業隊分化為不同的專業分包隊伍,以專業分包隊伍作為本施工單位的勞務生產主體,從而層層形成“項目總體組織,主體專業施工,社會勞務補充”的施工項目管理模式。
3結束語
伴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高速發展和建筑市場日益競爭激烈的局面,每一個項目的現場管理水平的高與低將主宰每一個相應企業的核心競爭實力。市政工程施工質量控制與管理中會遇到許多地新問題和新狀況,我們只有在工程建設實踐當中不斷總結經驗和開拓創新,以一種敢為人先的精神來完善我國市政工程施工現場的質量管理機制,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實力,為創優質工程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何翔,金燕妮;市政工程施工質量控制管理現狀及改進措施的分析[J];中國科技博覽;2010,(01).
[2] 朱平; 淺談市政工程施工質量管理中的問題和解決措施[J];科技與企業;2012,(10).
[3] 潘潔;建筑施工項目質量管理與體制創新[J];現代企業;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