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房屋滲漏是長期以來建筑工程中存在的一種質量通病。房屋滲漏現象造成的不利影響較多,既降低了房屋建筑的使用性能,也給用戶造成了潛在的安全隱患。本文闡述建筑外墻滲漏的緣故,并分析防滲漏的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外墻 滲漏 方法
前言
建筑外墻滲漏的原因很復雜,如墻體自身的裂縫、外墻面抹灰層的裂縫、填充墻砌體磚的裂縫、外墻施工中留下的各種孔洞處理不當、外墻鋁合金安裝處理不當等。建筑外墻一旦滲漏,不僅會影響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影響建筑物室內裝修質量,且維修非常困難,既耗資也耗時。因此,施工過程中,狠抓施工質量管理,切實按規范規定要求精心施工,通過科學、合理的施工工藝和有效的施工技術措施,并積極采用先進的新型材料,是可以有效控制建筑外墻滲漏問題的。
一、外墻滲漏部位及原因
建筑外墻滲漏體現在2方面:一是外墻面大面積的滲漏,體現在建筑物兩邊的山墻甚多。在雨季或臺風的季節,建筑物的山墻受到較大的風壓及雨水的沖刷,未經防水處理的外墻結構或外裝飾較為薄弱的建筑物就容易造成大面積滲漏,這種情況在沿海地區的建筑外墻面較為常見。
二是外墻面的薄弱部滲漏,比較常見的有:不相同結構材料的邊界連接處,例如混凝土結構與磚墻砌體交接部位;結構支模的對拉螺桿孔洞;穿墻鋼管孔洞;外腳手架、施工垂直運輸機械拉結處;懸挑外架預留孔洞、外墻的配電箱以及門窗角等。這些薄弱環節若不采取特別施工技術措施就極容易出現裂縫,形成外墻引水通道。當雨天墻面稍有濕潤就造成滲漏,這種情況在各處建筑物中都有可能發生。
二、墻體防滲的施工技術
外墻墻體結構是一道阻擋外墻滲漏最重要的防水、防滲構件,外墻墻體結構設計與施工的質量優劣直接影響外墻的防水能力。在構件設計中,除滿足承載力極限狀態的強度要求外,還應滿足限制變形或裂縫寬度的正常使用要求。這一點在現有建筑防水技術規范中,不論是地下工程還是屋面工程均非常強調。建筑外墻防水技術也應遵循此原則,因為外墻墻體結構在短期和長期荷載的作用下,結構易產生變形和裂縫,形成引水通道。為滿足墻體結構的剛度,確保墻體結構的整體性,施工中應杜絕不必要的施工冷縫,還應在混凝土墻體與砌塊墻體的施工中采取一定的技術措施,以減少施工薄弱環節。
(1) 混凝土墻體的施工技術措施
①確保墻體混凝土的設計強度等級和鋼筋保護層的厚度,以保證施工中墻體混凝土自身結構振搗的密實性。確保混凝土的連續施工,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施工冷縫,對主體結構外墻按規范規定的時間和方法進行養護,覆蓋塑料薄膜保證混凝土表面的濕度,養護時間在14~21d,確保無結構裂縫出現。
②減少外圍豎向結構(如欄板)人為留置施工縫,盡量一次成型。在豎向結構如(框架柱、剪力墻)施工前,必須將底部殘渣、浮漿、松動的石子清掃干凈,根據規范要求用與結構混凝土同強度等級的水泥砂漿套漿后方可施工上一層結構的混凝土。
③在外墻混凝土結構上預留的孔洞,按施工組織設計要求的部位與方式留置,且要求外低內高,高差盡量大于10 mm~20 mm。
(2)外墻磚砌體施工技術措施
①框架結構外墻砌體砌筑必須分兩次完成,砌筑至梁或底板時,待砌體充分沉降后再用斜磚楔緊,并使斜磚上下兩端砂漿飽滿、密實。
②杜絕砌筑成盲縫或通縫,以免形成滲水通道。磚砌體砌筑時要求雙面勾縫,水平及豎向灰縫嚴格控制在8mm~12mm之間。
③構造柱做法及施工措施:當墻體長度超過5m,或設計要求須設構造柱的部位,磚砌墻體在構造柱處留馬牙槎,以保證磚砌體與混凝土的咬合力。在澆注構造柱混凝土時,混凝土必須振搗密實。
三、現階段外墻防水做法
(1)在墻體構造中設置防水層
一些設計人員已認識到外墻防水的重要性,部分工程中已參照地下工程防水技術在墻體構造中直接設置防水層。防水材料一般采用與水泥材料粘結相容性好、厚度薄、施工工藝簡單的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材料,具體做法有:
①塊料面層墻面(面磚、石材、裝飾板)防水做法如圖1所示。
②外墻涂料面層防水做法如圖2所示。在直接設置防水層施工中,應控制好垂直面上涂膜層的厚度、勻質性及面層與防水層的相結合程度。
(2)外墻找平層兼作防水層做法
為減少墻體裝飾層的厚度,并減少一道防水工序的施工,在很多工程中直接在找平層的砂漿拌制時摻入一定量的防水劑或聚合物乳液,用找平層兼作防水層。找平層及底層施工時應注意接合部位的平整和色澤一致,無明顯連接縫隙。找平層加防水材料兼作防水層屬剛性防水,開裂、空鼓是粉刷中的質量通病,施工過程中要重點檢查。如有空鼓、干縮裂縫、明顯砂眼、干漿脫離等質量缺陷必須立即鑿除,重新施工。
(3)外墻節點的防水構造和施工要點
①混凝土結構與磚墻交界處處理:內外兩側均加釘300 mm寬、網眼10 mm~12 mm的鋼絲網一道,沿縫居中,用@150mm射釘固定。
②配電箱、線盒安裝處理:外磚墻內側的配電箱、線盒安裝時必須檢查到位,凡墻體傷裂形成盲縫的,必須將傷裂的磚體拆除清洗干凈,另用磚體砌筑密實。對已安裝的線盒、箱體、單向管路的空隙孔洞,必須用1∶2水泥砂漿填塞搗實。嚴禁用碎磚、余渣填塞,大于200 mm×200 mm的孔洞要求用細石混凝土填堵,檢查時使用小棒敲擊,發出破聲證明未密實,則必須以機械切開返工,重新施工補密實。
③對于外墻面的爬架孔洞、對拉螺栓孔洞、臨時用腳手架穿墻拉桿孔洞,在掛網、抹灰之前用大于孔洞1 mm~2 mm的沖擊鉆對準孔洞鉆拉,清除孔洞內塑料管及雜物,再在孔洞外側鑿出大于孔洞直徑1倍以上,深度20mm的喇叭口,水沖冼干凈后以1∶2防水砂漿加入膨脹劑填塞,至全孔洞漿溢出喇叭口后抹平,迎水面做成凸圓形,薄弱部位重點涂抹防水涂膜。
對于露出墻面的鐵件、預埋件,必須經割平后靠外墻面位置用摻入防水粉的1∶1水泥砂漿抹平。
④外墻穿墻管道的套管焊100 mm高止水環。主管與套管的填塞使用防水砂漿加膨脹劑,迎水面位置用防水涂料抹密實。
⑤門窗防滲漏措施:門窗框安裝后四周進行塞縫處理,采用干硬性1∶2聚合物防水砂漿分層填實,然后在外側涂抹聚合物水泥砂漿兩道,確保塞縫不空鼓,塞縫必須專人逐一檢查,如發現不密實或空鼓,則須重做或用壓力灌漿處理;外窗臺應比內窗臺低不少于20 mm,并做出向外排水坡度,上窗眉必須做成鷹嘴形,坡度≥20%,在不便做鷹嘴的雨蓬挑板下做20 mm的滴水線,并把板底的普通乳膠漆改為具有防水性能的外墻涂料代替。見圖3和圖4。
(4)外墻施工的防水質量檢驗
在現有的防水規范中,屋面與地下工程在完工后均應進行蓄水或淋水試驗,以檢驗防水工程是否滿足功能性要求。建筑外墻面因無法進行蓄水或淋水試驗,于是施工單位往往忽略防水功能性檢驗;鑒于此,我們建議在外墻所有工序施工完畢后,應采用高壓噴淋方式進行外墻防水檢驗。這樣做既可發現滲水現象及時查明處理,又可清潔拆外架吸附在外墻上的粉塵。
四、結束語
建筑外墻防水工程范圍廣、涉及面大、環節多,只有按照綜合治理、多道設防、剛柔結合、復合防水、全面設防、節點密封的防水原則,在設計中進行合理的構造與節點設防設計,合理選擇防水材料,在施工中嚴格施工工藝及施工技術措施,質量上層層把關,才能杜絕建筑外墻面的滲漏水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