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由于農業、生活、工副業、醫療等方面的原因,造成黃前水庫水源地受到污染,對此,筆者深入調研,認真分析了造成黃前水源污染不斷加劇的深層次原因,主要是:沒有形成權威高效的水源地管理保護體制,責任主體不明確;沒有建立形成行之有效的水源保護生態補償機制,對水源水質保護的積極性不高;并對水源地保護提出了對策建議:盡快建立權威高效的水源地管理保護體制;盡快建立飲用水源保護區發展和生態補償機制;加快實施各項具體保護措施。
關鍵詞:黃前水庫 水源地 現狀 對策
黃前水庫水源地保護區涉及岱岳區黃前鎮、下港鄉及泰山景區大津口鄉三個鄉鎮,總人口7.2萬人,林果種植面積23.3萬畝,農作物耕地面積10.5萬畝。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目前,黃前水庫水源地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水源保護區內人為活動增多,保護管理乏力,各類污染有加劇的趨勢,污染源主要來自四個方面:
1、農業源污染。水源地一、二級保護區內林果面積8.5萬畝,農作物面積2.25萬畝,每年化肥施用量為8000噸左右,農藥施用量300噸左右,利用率僅為30-40%,多數隨雨水流入河庫中。另外,大中小型畜禽養殖場糞便、尿液,不進行無害化處理隨意露天堆放,風吹雨淋,最終匯聚溶解在水體當中,極易造成總氮、氨氮等超標。
2、生活源污染。黃前水庫流域內約7.2萬人,家庭廚房、浴室、廁所處于千家萬戶,含磷洗滌劑仍廣泛使用,按照每人每天產生1公斤垃圾、排放40升生活污水計算,每年產生生活垃圾約2.6萬噸左右、污水105萬噸。如果再加上流域內100多家各類賓館、飯店以及近百萬游客產生的生活垃圾、廢水,污染量還要翻番。
3、工副業污染。調查發現,黃前水庫流域內僅石材加工廠就有30多家,年產污水1萬多噸,這些廢水絕大多數都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水庫內,造成水庫水質下降,其中石材加工所產生的廢渣、廢水可能是造成水源水質鐵、錳超標的直接原因。
4、醫療污染。水庫流域內現有3所鄉鎮衛生院,還有一定數量的村衛生室和個體診所。每年有2萬余人次就醫,污水產出量為6600立方米,固體污染物產出量為22噸。多數醫療垃圾未經無害化處理,有的露天丟放、就地掩埋或焚燒處理,但都會對水質造成一定破壞。
造成黃前水源污染不斷加劇的深層次原因:
(一)沒有形成權威高效的水源地管理保護體制,責任主體不明確。目前,對黃前水源地的建設管理保護體現在市、區、鄉(鎮)三級政府層面上,行政管理職能分散在水利、環保、公安、規劃、國土、衛生、農業、林業、工商等政府多個部門,缺乏統一、權威、高效的水源保護管理機構,負責組織、調度、協調、監督水源保護的各項管理工作,不能真正形成對水源地保護區監督管理的強大合力。
(二)沒有建立形成行之有效的水源保護生態補償機制,對水源水質保護的積極性不高。多年來,庫區群眾為保“一庫清水供泰城”,做出了很大犧牲。他們不僅不能上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而且三產服務業、林果種植業發展也受到限制,造成水源地區域內財政收入低下。另外,從保護水源水質角度,庫區群眾生產生活習慣也受到限制:嚴禁向水庫、河道傾倒垃圾、糞便;嚴禁銷售、使用劇毒高殘留農藥和有磷洗滌劑,等等。這些需要政策的引導、資金的補償和獎勵,才能激發群眾保護水源水質的積極性、自覺性。
除此之外,黃前水庫水源地水質安全還存在突發污染的問題。整個庫區為開放性水庫,一級保護區沒有設置全封閉隔離網,不排除人為故意投毒破壞的可能。同時,庫區內交通發達,建設有多條交通要道,運輸車輛通行頻繁且不受限制,存在著載有危險化學品車輛發生交通事故造成突發污染的事故隱患。
二、黃前水庫水源地保護的對策建議
加強黃前水庫水源地的建設管理保護,重點是盡快建立兩項有效保障機制,加快落實各項具體保護措施。
(一)盡快建立權威高效的水源地管理保護體制。繼續實行市、區、鄉(鎮)、村四級水源地保護管理的體制,形成水源地保護的強大合力。建議:市里成立由分管市領導任組長,市水利、環保、公安、規劃、建設、國土、衛生、農業、林業、工商等相關部門、岱岳區政府和泰山管委為成員的黃前水庫水源保護管理領導小組,負責協調各級、各部門對水源保護管理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負責水源水質污染應急突發事件的處置;負責研究解決水源保護管理中的重大問題。市政府成立市黃前水庫水源保護管理辦公室,具體負責黃前水庫水源保護的綜合管理。
(二)盡快建立飲用水源保護區發展和生態補償機制。黃前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發展和生態補償機制,要貫徹“誰破壞誰付費,誰受益誰負擔,誰保護誰得償”的原則。從長遠講,從保護和受益主體及其相關的責任主體看,黃前水庫水源地生態補償要逐步建立政府、部門和受益單位、個人三個層面的補償機制。一是政府層面的補償機制。建立完善市區財政轉移支付補償辦法,市級財政、岱岳區、泰山區、泰山管委、市高新區、市旅游經濟開發區每年從財政拿出部分資金,用于水源地保護區鄉鎮政府財政補貼以及村、群眾由于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有機化肥和無磷洗滌劑造成的農作物減產,購買差價造成的損失,垃圾集中存放、運輸等需要的費用給予補償和補助。二是各級職能部門的項目資金扶持政策。市、區兩級住建、水利、環保、國土、衛生、農業、林業等部門在安排城鎮基礎建設、節能減排、水利建設、現代農業、生態林業、退耕還林等項目資金時,應優先考慮庫區鄉鎮、村,并在政策制定、獎勵考核、稅賦等方面給予優惠或減免。三是社會受益群體的補償機制。企事業單位和家庭等社會受益主體,通過增加一定額度的水費,作為對水源地的生態補償。
(三)加快實施各項具體保護措施。水源地管理保護涉及面廣、牽扯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須發揮政府行政、企業團體和市民群眾的作用,從法律政策、經濟投資、工程建設、宣傳教育等各個方面采取措施和對策,方可取得實效。
一是加快實施水源地保護區措施。拆除所有處于黃前水庫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的、與水源水質保護無關的房屋、建筑;征用處于一級保護區的群眾經濟林和耕地,全部植樹種草,涵養水源,改善水質。沿還庫路設置防護網,實施人水隔離。二級保護區設置界樁,禁止新建、擴建污染項目;逐步改造、取締石材加工等污染項目。三級保護區明確范圍,禁止建設化工、造紙、制藥、制革、電鍍、冶金等對水質有嚴重污染的項目。
二是加快實施水源地農村清潔工程建設。以村為單元,推進人畜糞便、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和污水向肥料、燃料、飼料的資源轉化,建設清潔水源、清潔田園和清潔家園,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積極推進生活垃圾向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發展,逐步建立起“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城鄉一體化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機制。
三是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推廣適用的生態農業生產模式,努力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適度發展林果業,積極發展生態林、水源涵養林。加快改變農民群眾的不良生產生活習慣,控制化肥的施用量,增施農家肥;改變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積極推廣微噴滴灌等灌溉新技術,減少化肥、農藥向水體的流失。
四是加快實施生態工程建設。繼續推進水源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以小流域為單元,采取坡面治理、溝道治理、生態修復等措施,加強水源保護;加大禁牧、退耕還林還草、封山育林力度,大力發展生態林、水源涵養林;鼓勵水源區群眾利用有限的耕地發展有機蔬菜,增加收入;在入庫口種植蘆葦等對水質有改善作用的植物,適度發展入庫濕地;加快實施水庫清淤工程,減少鐵、錳等重金屬的積淀,改善黃前水庫底層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