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茂光,王乾坤,彭華濤,王予東
(1.廣州軍區空軍工程建設局,廣州510405;2.武漢理工大學,武漢430070)
伴隨人類社會發展,工程已歷經幾千年,并創造了諸如古埃及金字塔、中國古長城等大量文明奇跡;在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諸如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載人航天、航母基地等重特大民用與軍事工程等都大規模實施,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正在進行“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工程建設。
然而從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角度,根據相關資料,僅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內建造與使用,約消耗地球47%的能源、42%的水資源、50%的材料,建筑全生命期排放量造成地球24%的空氣污染、50%的溫室效應、40%的水源污染、20%的固體垃圾、50%的氯氟烴等[1]。某種意義上說,人造的各種“工程”已經帶來了自然環境及人類自身的嚴重危機!工程的本質是什么?工程究竟應該如何建造?工程與工程管理的關系怎樣?另外,20多年來廣州軍區空軍工程建設局經歷了承擔大量“急、難、險、重”重大軍事工程超常規高質量完成的實踐,這些都催生著關于工程和諧管理的探討。
2.1.1 工程概念
廣義工程是一群人為達到某種目的,在一個較長時間周期內進行協作活動的過程。狹義而言,工程是“以某組設想的目標為依據,應用有關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通過一群人的有組織活動將某個(或某些)現有實體(自然的或人造的)轉化為具有預期使用價值的人造產品過程”[2]。何繼善院士認為:“工程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實現特定的目的,運用科學和技術,有組織利用資源,所進行的造物或改變事物性狀的集成性活動。”“從工程性質來看,工程分為五類:建筑類工程、制造類工程、采掘類工程、探索類工程、其他類工程”[3]。
2.1.2 工程建設
工程的本質是以人的使用為目的的造物活動。那么,工程建設就是人為了實現自身某種功能需要,在自然環境下利用資源條件及相應技術,建造一定屬性物體的實踐活動。工程建設就是人利用資源與科技手段的造物實踐,所以現實生活中人們所說的一般工程就是指工程建設。殷瑞鈺院士等分析認為,工程建設經歷了人類“敬畏自然、征服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發展歷程[4]。當然由于工程的項目特點,社會管理中也出現有“民生工程”、“希望工程”等借用“工程項目”概念而非“工程建設”的說法,對此不作贅述。
2.1.3 工程建設系統
從系統工程的角度,工程存在主體客體及其生產關系等就有工程系統。殷瑞鈺院士說:“工程系統是為了實現基礎創新和建構等功能,由人、物料、設施、能源、信息、技術、資金、土地、管理等要素,按照特定目標及其技術要求所形成的有機整體,并受到自然、經濟、社會等環境因素廣泛而深刻的影響”[5]。歸納起來,其基本要素公式是“人+自然環境+物體對象+使用功能”;而工程建設系統強調了人造物的建設關系,即人使用工具的技術要素,所以工程建設系統可理解為由“人+自然環境+物體對象+使用功能+技術手段”等要素組成的基本體系。
2.2.1 管理本質
管理的概念紛紜,歸納相應文獻,管理的本質是人為實現某種功能目標,管轄、處理、控制對象的行為。
2.2.2 工程管理定義
工程管理定義描述有很多,美國工程管理協會定義為“對具有技術成分的活動進行計劃、組織、資源分配以及指導和控制的科學與藝術”。我國工程管理科學發展現狀研究的定義是“為實現預期目標、有效利用資源,對工程所進行的決策、計劃、組織、指揮、協調與控制活動”[6]。工程管理起源于工程實踐,工程管理學是工程科學與管理科學融合的產物,是一種面向工程的管理科學。
2.2.3 工程管理方法
應該說幾千年特別是近代以來,工程管理的方法很多,包括工程所涉及的“決策、計劃、組織、指揮、協調與控制”都是管理方法。工程管理的本質方法與管理科學的發展密切相關,因為工程管理從學科本質是管理科學與工程的一個分支,工程管理方法來源于管理理論的指導及管理技術的應用,工程管理方法發展本身也來源于管理理論的指導。因此,相應管理理論發展,工程管理方法大體經歷了經驗管理、科學管理、系統管理,以及現代管理理論叢林指導下的創新管理。
2.3.1 和諧辨義
西方和諧一詞,來自古希臘,它是對音樂中的音階不同構成音樂之美的一種認識。中國古代沒有將和諧作為一個詞來用,和字來源于對五味的調和;諧字,是指八音克諧,無相奪倫,與音樂有關;隨著時間的演化,“和諧”合用泛指“和睦協調”(宋司馬光《瞽叟殺人》)、“勻稱適當”(《晉書摯虞傳》)等。中國和諧一詞后上升為一種哲學理念與社會觀念,所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西方和諧一詞也發展為哲學思想,畢達哥拉斯認為:“整個天就是一個和諧”;赫拉克利特認為:“和諧產生于對立的東西”;當然馬克思主義者把“和諧”上升為政治理念,提倡社會和諧。
應該說,和諧是指人對自然和人類社會變化、發展規律的認識,是人們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處事的價值觀、方法論。
2.3.2 和諧管理
歸納上述,和諧是對立事物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具體、動態、相對、辯證的統一,是不同事物之間相同相成、相輔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補,共同發展的關系。那么,用和諧的思想理念指導的管理活動便是和諧管理方法。因此席酉民教授說:“和諧管理是組織為了達到其目標,在變動的環境中,圍繞和諧主題的分辨,以優化和不確定性消減為手段提供問題解決方案的實踐活動”。
和諧思想是一種哲學、理念,更是一種文化、方法,他包含著嚴格、也有寬容,包含著一分為二,也包含著合二為一。因此,和諧可以是人的感受,也可以用公式表達,即滿足公式就是滿足和諧的條件,是事物存在的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滿足方程公式條件的活動就是和諧管理。
2.3.3 工程和諧理念
工程是人造之物。所以何繼善院士說:“工程的本質是為人服務的,特別是重大工程建設破壞了原有平衡,需要構建新的平衡,新的和諧”;又說:“工程建設必須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協調統一、構建和諧”。
基于工程本質是以人的使用為目的的造物活動的理解,以及工程建設系統的基本要素是“人+自然環境+物體對象+使用功能+技術手段”的認識,因此工程和諧的理念就是“工程要與人及自然環境友好協調”;因此,工程和諧管理的概念,就是人為了實現人類某種功能物體的目標,以人為本,從工程生態協調出發,利用自然資源與發明技術等,對工程對象所進行的決策、計劃、組織、指揮、協調管理的活動。
工程和諧管理的關鍵內涵之一是工程和諧的理念,即一定要從和諧的思想出發,實現人、工程與自然資源環境的關系和諧;工程和諧管理的關鍵內涵之二,是工程的管理要符合工程科學與管理科學理論的指導。工程和諧管理來源于工程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和諧思想與管理理論的指導,工程和諧管理是工程和諧理念指導下的產物。
借鑒關西普教授“人工系統都是人在其中使用物質資源、實現特定目標的人—事—物系統”的觀點,筆者依據長期的工程建設實踐與理論思考,探索了軍事工程建設和諧管理的基本框架[7],現在就是要對工程和諧管理的系統理論作進一步的探討提升。
有工程就有工程管理。何繼善院士說:“工程管理可分為五個階段:工程管理萌芽、經驗管理、科學管理、項目管理和工程創新管理階段”[8]。筆者以為,工程管理主要受管理理論與方法制約,由于管理科學主要經歷了“傳統經驗論、科學管理論、系統管理論”等,所以筆者以為工程管理主要經歷了三大階段。
3.1.1 工程經驗管理階段
工程自古就有管理的萌芽,創造出許多古代燦爛文明,但一直未形成系統的理論。直到大約20世紀前后,相應于傳統經驗管理論的產生,隨著工程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工程管理總結出了一些管理的原理與方法,如分工專業化、工作標準化、工程圖譜等被廣泛認識與運用,促進了傳統建筑業等工程的迅速發展。
3.1.2 工程科學管理階段
相應于科學管理理論的應用發展,20世紀的大多時間,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管理14原則、5大職能等得到廣泛應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不斷融合,組織行為學方法與工程建造技術不斷出新,使工程管理向一門獨立的專業學科轉變,工程管理進入到科學管理階段,并初步形成了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論體系。
3.1.3 工程項目管理階段
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等管理理論的不管涌現,后期又出現管理權變論、決策論等,工程管理基于項目、信息、系統等理論,發展到了工程項目管理階段。項目管理、網絡計劃技術等應用于美國國防工程,使許多重大項目獲得空前成功;我國華羅庚教授創立了“統籌法”在重點工程應用中獲得良好效益,錢學森教授等提出了“工程系統論”,不僅促進了重大工程實踐的成功,并且形成為工程管理理論的重大成果;當前,“中國工程項目管理知識體系”已在工程管理實踐中被廣泛應用。
應該說,工程管理與項目管理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工程管理是在特定環境中對于特定對象形式的技術集成體的管理;而項目管理是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產品與服務所做的一次性努力,但當工程管理的主體就是為特定項目而設的時候,人們用項目管理方法實施工程管理便有了工程項目管理。工程項目管理指的就是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用系統工程的觀點、理論與方法,對項目壽命周期內的所有工作,進行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以達到保證工程質量、縮短工期、提高投資效益的一種管理活動。
由于工程項目管理的廣泛應用及巨大影響力,現在人們幾乎將工程項目管理等同于工程管理,并且將社會科學中的許多管理對象也稱作“工程”。事實上,工程項目管理也存在諸多缺陷,也在不斷發展。
近些年來,隨著工程哲學、工程倫理、工程系統觀、工程生態觀等出現,特別是計算機科學與網絡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工程管理理論不斷融合創新,工程項目管理的缺陷也不斷顯現,工程管理理論實質又到了需要理論創新的新階段。工程項目管理作為時下最普遍的管理方法歸納起來有如下特點與缺陷。
3.2.1 工程項目特點
其一是項目本質。“項目”是在一定的資源與時間等約束條件下為完成某一特定的產品與服務目標所做的一次性努力。所以工程項目管理具有“項目”管理“過程的一次性、運作的獨特性、目標的確定性、組織的臨時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等基本特點。
其二是系統特征。由于工程建設是由工程主體組織作用于項目客體對象、利用相應技術所實現的工程功能活動,那么,工程項目管理則是由工程的各參與者組織、工程項目的資源物質、實現工程目標的相關技術、以及約束組織、項目、技術的環境所組成的系統整體。
其三是階段屬性。工程項目的生命期很長。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前期策劃與決策階段、設計與施工階段、運行與維護階段。工程項目的參與方眾多,在項目的生命期各階段,由不同的參與者承擔不同階段的工作任務。
3.2.2 項目管理缺陷
從工程生命周期角度不難看出,工程項目管理活動在不同階段非連續性和多個實施主體在項目“分段管理”上的“組織分隔”、“流程分離”、“技術屏蔽”與“信息孤島”等現象,增加了項目成本,造成了建設浪費,降低了管理效率。
從工程系統角度不難看出,工程項目參與者眾多,特別是工程項目利益相關者復雜,受利益驅使,他們的階段行為必然影響到工程系統結果,特別是不同利益相關者對項目有不同的期望和需求,他們關注的問題往往與工程目標相去甚遠,便出現的項目生命周期系統與工程生命周期系統目標內涵上的客觀差異。
從工程生態觀角度不難看出,工程的決策者對工程的功能目標是否考慮人與自然的和諧而進行科學論證?工程的建設者是否考慮工程原材料及工程建造能否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環境友好與可持續發展?工程的使用者是否延續工程決策者、建設者的科學使命,使工程與人及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顯然這些從哲學與生態角度思考的許多新問題,都成為工程項目管理的重要缺陷,由此,基于工程哲學、工程倫理、工程生態觀的工程和諧管理必然應運而生。
3.3.1 工程管理系統矛盾
前面已述,工程建設系統是由組織“人”、“物體對象”及其“使用功能”、相應“建造技術”以及“自然環境”組成的有機整體,工程管理系統就是相應人的組織、功能物的項目、建造的技術以及外部環境等組成的系統體系。從工程系統角度與項目管理角度不難分析,系統中,宏觀層面存在組織管理、項目功能、建造技術、外部環境的矛盾;中觀層面存在組織內部各參與單位“領導、團隊、文化”要素的矛盾、項目中影響“投資、功效、質量”功能的物質資源要素存在矛盾、工程實施技術的“可行性、先進性、適用性”要素存在矛盾、約束環境中“社會、政治、生態”要素等存在矛盾;微觀層面,每一子系統要素與要素間存在更廣泛的矛盾,并且系統全要素如何真正在全壽命周期實現工程與人及自然和諧,的確工程矛盾、管理矛盾、要素矛盾、系統矛盾無處不在。
3.3.2 工程管理和諧需求
工程和諧管理的理念要求工程與人及自然環境的友好協調,首先要求工程組織系統的和諧,必須達到工程決策科學化、工程組織的集成化、工程管理的規范化,此外,工程團隊的集成性與高素質,工程組織領導理念與和諧文化建設等都起著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其次,工程與人及自然環境的友好協調,必須要求工程對象項目“投資、功效、質量”等功能協調,必然要求項目“材料、設備、資金”等物質資源不僅能促進項目功能的協調,同時又要與社會生態環境協調;同樣的,工程實施技術要求建造項目的“知識、工具、方法”不僅要有建成項目的技術成熟性,必須要有工程適用性,還必須有與社會生態環境的協調性。因此,工程管理系統處處存在和諧的需求。某種意義上說,工程管理的過程,就是工程系統要素、系統及其與環境諸多矛盾協調解決的過程。
3.3.3 工程和諧管理特征
由工程管理系統分析,工程和諧管理包含工程組織及其“人”要素的協調,工程項目及其“物”要素的協調,工程方法及其技術“事”要素的協調,以及工程“人”、“事”、“物”系統的協調,還有工程系統核心要素與人及自然“環境”的協調。由此,工程和諧管理的特征,是工程系統組織、合理利用資源、運用適用技術、實現工程目標的管理過程,是工程生態理念下工程生命周期管理的新發展,是工程回歸“以人為本、天人合一”本性的新要求。
4.1.1 基于工程項目與系統集成理論
工程項目管理是目前工程管理最主要的方法,它是項目管理者為了滿足甚至超越項目涉及人員對項目的需求與期望,將理論知識、技能、工具和技巧應用到項目實踐中的一種管理活動;是一種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充分利用既定有限資源,通過特殊機制的計劃、組織、領導與控制,完成一個既定目標的一種系統管理方法。工程是特定人對特定物實現目標價值的建造活動,特定項目性組織的工程管理均具有工程項目管理的基本特征,因此,工程項目管理的理論、方法、手段同樣都適用于工程和諧管理,所不同的是要求管理要素及其與環境的協調。并且,工程和諧管理應是工程生命周期的管理,包括決策階段、實施階段與運營階段,對應于每一階段有不同的管理,但都必須立足工程生命周期目標價值進行項目管理。
凡工程系統都是人工系統。工程和諧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必須通過組織管理使系統的整體功能最優,并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實現系統的目標,即實施系統管理。按照工程系統論的觀點:“系統的結構、功能、環境之間有著復雜的關系,一般地,功能不僅僅由結構決定,而應由系統的元素、環境和結構共同決定”[9]。顯然,不論是工程組織、技術、項目還是環境都是一種系統管理。工程是集成建造活動,而系統的有效性必須實施系統集成化管理。集成是以系統思想為指導,創造性地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要素或系統整合為有機整體的過程。集成管理的核心就是運用集成思想,保證管理對象和管理系統完整的內部聯系,提高系統的整體協調程度,以形成一個更大范圍的有機整體。因此,集成管理是系統主動尋優的過程,也是系統走向和諧的過程,因此,工程和諧管理必須基于工程系統集成管理。
4.1.2 基于工程哲學與生態持續理念
任何一種理論都必須有相應的哲學基礎。工程和諧管理必須從工程哲學角度,探討工程本體論、工程認識論、工程方法論等問題。工程本體論探討工程建設的本原與基質,需要回答工程和諧“基本構件”實體是什么,即工程組織主體“人”與工程項目客體“物”的和諧問題,還需要回答“構件之間”的“關聯”關系,即工程組織建造項目對象的技術“事”的和諧問題。工程認識論是探討人類認識工程和諧的本質與結構問題,即工程和諧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針對工程組織、項目對象及其相互關聯的環境矛盾,提出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法,所謂“工程問題求解”。工程方法論是認識工程和諧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工程和諧管理需要從實踐方法論角度對工程實踐進行系統總結梳理,需要從理論方法論角度對工程組織、實施對象、技術創新、系統協同等進行綜合創新。
如果說工程哲學需要回答工程和諧管理“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那么,工程生態觀及可持續發展理念要求回答工程和諧管理追求的“目標價值”。筆者以為,工程和諧自身存在生態系統,人們利用的資源是有限的必須循環利用,人們發明的技術應是適用而非具有不可逆的破壞性,人們建造的項目對象是為人服務的必須舒適安全,工程生命周期的運行應與自然協調發展。總之,工程和諧管理就是要承認自然存在的合理性,工程管理中要把工程對象作為自然生態循環的一個環節,目標要使工程具有良好的生態價值,不因工程自身的建設而影響人類子孫及其他事物的發展,必須要有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4.1.3 基于工程倫理與天人和諧目標
“工程是造物活動,它把事物從一種狀態變換為另一種狀態,創造出地球上從未出現過的物品,乃至創造出了今天的人類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它必須受到倫理評價”[10]。工程體現了人類的創造,人不論制造何種物體都是為人的某種需要服務的,建筑讓人居住、機器便于生產、車輛方便運行等等。人們利用資源、發明技術、建造物體的過程本身就是工程建造的過程,工程和諧管理的倫理價值要求人實現工程的某種需要的同時,不能輕視人、傷害人、毀滅人,相反,必須尊重人、服務人、發展人,也就是強調工程倫理、以人為本。
同樣的,在人類高度文明、快速發展的今天,自然界的工程資源不是無限的,自然環境的破壞已經威脅到人自身生存發展。人們利用資源、消耗資源,不能枯竭資源、毀滅環境;人們發明技術、滿足需要,不能只顧自身、漠視自然。也就是說,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與“地球村”的“工程時代”,工程和諧管理必須使“工程”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建造和諧。
4.2.1 三維系統模式
借鑒三維結構和系統集成管理方法,可以建立由組織集成維、技術集成維、項目集成維組成三維空間系統架構,三維空間是三維系統的約束集成環境,如圖1所示。

圖1 工程和諧管理三維系統架構Fig.1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of harmonious management for engineering
4.2.2 維度內涵特征
前面已述,工程管理系統是由人的組織、物的項目、建造的技術以及外部環境等組成管理的系統,作為工程和諧管理集成系統,必須強調工程全壽命、系統全要素、目標全功能實現工程與人及環境的協調。
首先組織維強調工程組織系統的集成和諧,也就是說工程投資人、設計施工建造方、工程運維者要組建一個集成式組織系統,他們在工程全過程保障自身要素和諧的同時,還要進行建造技術與項目資源及其環境的協調。
其次項目維強調工程項目對象系統的集成和諧,即工程項目在生命周期各階段,都要圍繞“投資、功效、質量”等功能在處理好自身“材料、資金、設備”資源要素的同時,也要進行為人服務、技術選擇、外部環境的協調。
三是技術維強調工程實施手段技術系統的集成和諧,就是說工程組織系統實現工程目標價值,在自身技術可行適用的前提下,還要進行組織系統、項目資源系統及外部環境的協調,在信息化時代,特別強調工程訊息技術的集成應用。
三維空間是工程組織集成系統、項目集成系統、技術集成系統的外部集成環境系統,并由此組成了工程和諧管理集成系統。
4.2.3 系統邏輯關系
工程和諧管理集成系統中,組織集成系統是各參與組織單位“人”的集成,是系統實施主體;項目系統集成是對象“物”的功能及其物質資源要素的集成,是系統實施客體;技術集成系統是“人”作用于“物”的工具“事”,反映主、客體系統關系;三維度系統均受集成環境系統“社會、政治、生態”等制約,三維系統的“耦合”進化與催化循環,可以實現工程系統整體和諧態。
工程作為人的一種創造性實踐活動,在“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經濟—社會”的“知識鏈條”與“活動網絡”中站據重要位置,已經在極其深刻的影響人類自身的歷史與發展。工程發展的本質要求壽命全周期、系統全要素、目標全功能與人類及自然協調發展,基于工程哲學、工程倫理、工程生態觀的工程和諧管理必然產生與發展。工程和諧管理作為一個復雜巨系統,必須基于工程項目系統集成管理,這對工程信息管理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實上,工程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已為工程生命周期和諧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撐,基于信息化集成平臺,可以實現工程策劃規劃、設計施工和運營管理全過程組織集成與動態決策、項目資源全要素管理實現多功能協調、技術方法的創新發展與適用性選擇,都提供了可信賴的集成平臺和管理工具。不僅如此,三維數字可視化的空間表達還可以直觀呈現工程建造和諧狀況,強大數據庫及基于網絡實時修改功能,都為工程全壽命、全要素、全功能與多維環境協調提供了和諧管理保障。
[1] http://www.sznews.com/zhuanti/content/2008-11/04/content_335 4057.htm[EB/OL].
[2] http://www.zdic.net/c/5/31/75863.htm[EB/OL].
[3] 何繼善,陳曉紅,洪開榮.論工程管理[J].中國工程科學,2005,7(10):6-10.
[4] 殷瑞鈺.哲學視野中的工程[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8,28(1):1-5.
[5] 殷瑞鈺,汪應洛,李伯聰.工程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 http://baike.baidu.com/view/54915.htm[EB/OL].
[7] 林茂光,王乾坤,彭華濤,等.軍事工程建設和諧管理研究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8] 何繼善.中國工程管理現狀與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9] 李喜先.工程系統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10] M ike W Martin.Ethics in Engineering[M].USA:McGraw-Hill,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