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星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新建南廣鐵路廣西段杏江大橋地處低山丘陵區,地形起伏較大,植被發育。線路從杏江采石場穿過,小里程方向、線位右側為采石區。施工擬建2~5號墩右側山體多處出現裂縫,且大里程方向局部出現淺層溜坍。經地質勘探和調查訪問,右側山體滑坍部分表層主要為采石場近期棄土,且線路左側已經被開挖形成臨空面,對橋梁墩臺形成了安全威脅,須進行滑坡治理。
(1)地層巖性


③1閃長巖(δ3):層厚2.5~13.9 m,灰黃色,全風化,巖芯呈砂土狀,手捏易碎,原巖結構隱約可見;
③2閃長巖(δ3):層厚0.6~3.9 m,褐灰色,強風化,巖芯呈碎塊狀,斷面不新鮮;
③3閃長巖(δ3):鉆探揭示最大厚度10.5 m,灰白色,弱風化,巖芯呈柱狀,斑狀結構,塊狀構造,主要成分為長石、石英和角閃石,節理裂隙較發育。
(2)地質構造
滑坡段內無影響工程的斷層等地質構造。
(3)水文地質
滑坡處于山體坡腳。地下水發育程度受季節影響較大。旱季時地下水不發育;雨季時受大氣降水補給,松散巖類孔隙水和巖層裂隙均很發育,未見地下水出露。
(1)滑坡地形地貌
杏江大橋右側滑坡體位處低山山前斜坡,以上陡中緩下陡的連續斜坡形態構成臺階狀地貌。
(2)滑坡空間形態
該滑坡平面形態呈不規則鴨舌狀形態?;轮骰较蚺c線路夾角65°,向大里程方向傾斜,縱長約130 m,中上部較窄,寬約30 m,中下部較寬約85 m,總面積約8 900 m2;平均滑體厚度約13 m,總體積約11.6萬m3。局部已出現坍滑現象,從已坍滑的范圍和裂縫方向看,實際已滑動的方向是向溝內的,與線路夾角約呈 25°。
(3)裂縫形態分布
滑坡長約130 m,寬30~85 m,該滑體為整體滑動,主裂縫在線路右側118.5 m。主裂縫呈弧線狀態,延伸長度約20 m,深度大于2 m,與線路夾角呈30°~45°,周圍土體松散。
滑坡全景如圖1所示。

圖1 杏江大橋右側滑坡全貌
滑坡體主要物質為素填土,滑帶為原地面,由于素填土土體松散,導致地表水長期滲入,進一步軟化表層黏土,形成與丘坡上硬塑狀坡殘積黏土及全風化閃長巖交界面的滑帶、溝谷處為軟塑狀黏土交界面的滑帶。
綜合分析認為影響滑坡穩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物質組成及結構特征
物質來源為麗新采石場取表轉移山皮土,沿4號墩~5號墩右側溝谷及2號墩、3號右側坡體堆積,厚度3~20.1 m,。該層棄土范圍和厚度決定了滑坡體的厚度和規模。
該滑坡體的物質主要為素填土,成份以全風化閃長巖及黏土為主,局部含角礫,土體結構松散,而且角礫分布不均,結構紊亂,雨季由于地表水的滲入,加大土體自重,降低素填土力學指標,滑體物質產生局部坍滑。
(2)地形條件
杏江滑坡分布于右側溝谷及山前斜坡上,海拔高程40~130 m,相對高差40~90 m,自然坡度10°~40°,以上陡中緩下陡的連續斜坡形態構成臺階狀地貌,滑動面傾角較陡,主滑段傾角一般為25°~30°。
(3)氣候條件
由于該地區2009~2010年持續性干旱和持續性降雨交替作用,棄土沖刷,裂縫發育,表面坑洼不平易積水下滲。
(4)外部條件
采石場在該區域山體下部開挖,形成臨空面,這是該滑坡產生的最重要誘因。
滑面指標根據室內試驗和滑體剖面進行反演法計算分析綜合確定,滑面物理力學參數取值為黏聚力c=10 kPa,墻背巖土體內摩擦角φ=18.7°。
滑坡推力計算圖示如圖2所示。

圖2 滑坡推力計算圖示
滑坡推力采用傳遞系數法按下式計算
Ti=KWisinαi+ ΨTi-1-WicosαitanΦi-cili
Ψ =cos(αi-1-αi)-sin(αi-1-αi)tanΦi
式中 Ti——第i個條塊末端的滑坡推力,kN/m;
K——安全系數;
Wi——第 i個條塊滑體的重力,kN/m;
Ti-1——第i-1個條塊末端的滑坡推力,kN/m;
αi——第 i個條塊所在滑動面的傾角,(°);
αi-1——第i-1個條塊所在滑動面的傾角,(°);
Φi——第 i個條塊所在滑動面的內摩擦角,(°);
ci——第i個條塊所在滑動面上的單位黏聚力,kPa;
li——第i個條塊所在滑動面上的長度,m。
當安全系數K取1.1時,算得最大下滑力T=717 kN。
為不至影響杏江大橋的橋梁施工,對右側滑坡需要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圖3)。
(1)IDK198+935.5~+974段線路右側設置抗滑樁。
(2)樁頂一、二級邊坡采用框架錨桿防護,錨桿沿坡面及線路方向均為3 m,錨桿長12 m,框架內采用草灌結合防護。
(3)樁頂三級邊坡采用M7.5漿砌片石拱形骨架護坡防護,骨架內草灌結合防護,主骨架厚0.6 m,主骨架凈距3.0 m,拱間凈距3.0 m。

圖3 Ⅰ-Ⅰ滑坡主軸方案示意
抗滑樁錨固段上部處于全強風化閃長巖內,樁底處于弱風化閃長巖內,按照土層m法,巖層K法,樁頂位移不大于10 cm,地面處樁的水平位移不大于10 mm的原則,計算抗滑樁樁長、錨固段長度、尺寸及間距。措施如下。
(1)IDK198+935.5~+974段線路右側設置抗滑樁,Ⅰ型樁8根,樁截面2.75 m×3.0 m,樁間距5 m(中~中),樁長20 m;樁身采用C30鋼筋混凝土現場澆筑。
(2)1號~6號樁樁中心距離左線12 m,7號樁樁中心距離左線14 m,8號樁樁中心距離左線16.5 m,見圖4平面示意圖。

圖4 杏江滑坡治理平面示意
(3)抗滑樁與線路走向夾角25°,與滑坡主軸方向垂直。
(1)與杏江大橋3號、4號墩相鄰的1號、4號~7號抗滑樁施工完畢達到設計強度要求后,方可進行橋梁樁基施工。
(2)施工前應作好系統排水工程,防止降水和地表水浸潤基床和路基本體。原地面須整平后方可進行地基處理或填筑施工。
(3)路塹開挖前應先修好天溝,避免地表水對開挖邊坡產生沖刷或浸泡,以免引起邊坡溜坍、失穩。塹頂為斜坡時,應進行施工核查,如塹頂斜坡存在松散易坍滑的土體或其他不良地質體,應清除干凈。
(4)路塹邊坡開挖必須自上而下采用分級開挖和分級加固,上一級邊坡開挖并支護完成施工達到設計要求后,才能進行下一級邊坡的開挖和支護。設樁板墻地段,抗滑樁施工完成并達到設計要求后再開挖下級邊坡,抗滑樁的施工采用跳樁開挖,達到設計強度要求后再施工下一批樁。
(1)采石場棄土后期處理不當,可能會產生一些次生危害,特別是當山皮土棄于地表達一定厚度,邊坡下部有人工臨空面時,極易產生滑坡。
(2)該滑坡采用下部設置抗滑樁,上部適當刷方減載,并加強邊坡加固防護的綜合治理措施。
(3)該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完畢已近3年,期間經過多次大暴雨侵襲,現在滑坡已經穩定,加固防護效果良好,可為類似病害工程治理提供借鑒。
[1] 鐵道第一勘察設計院.鐵路工程地質手冊[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7.
[2] 鐵道部第一勘測設計院.鐵路工程設計技術手冊·路基[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5.
[3] TB10025—2006 鐵路路基支擋結構設計規范[S].
[4] GB50010—2010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
[5] 高永梅.臨吉線K202+800~K202+860段滑坡原因分析及處治措施研究[J].公路,2013(8):178-180.
[6] 黃丹,郭久洋.古樹包滑坡治理方案設計[J].廣西水利水電,2013(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