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余建斌 劉 暢 中國“雪龍”號極地科考船攜帶的“雪鷹12”直升機2日經過6個架次的往返飛行,終于完成對被困的俄“紹卡利斯基院士”號科考船52名乘客的救援工作。南極特殊的自然環境,為這次極地大營救增添了諸多困難。盡管去年12月31日俄方就正式請求直升機救援,但受惡劣氣象條件限制,救援行動多次被迫推遲。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2日向《環球時報》記者詳細描述了這次救援的曲折經歷。 北京時間2日15時25分,“紹卡利斯基院士”號上第一批乘客乘坐中國直升機抵達澳大利亞破冰船“南極光”號附近冰面。經過6架次飛行后,所有52名被困乘客及其行李已全部由中國直升機運出,并已轉移到“南極光”號上。這一消息也迅速登上西方媒體的頭條。美國有線新聞網2日稱,52名乘客被困在南極厚厚的浮冰中已有一周多時間,其中包括各國科學家、記者和游客,一名澳大利亞教授激動地說:“我們100%都獲救了,感謝所有人。” 然而這次救援行動并不像西方描述的那么輕描淡寫。在多次破冰嘗試失敗后,中國“雪龍”號和澳大利亞“南極光”號破冰船2日均停泊在圍困“紹卡利斯基院士”號的浮冰區邊緣地帶,它們與后者的距離分別為11.8海里和14.6海里。應“紹卡利斯基院士”號船長基謝廖夫請求,三方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改變此前“讓受困者先乘直升機飛抵‘雪龍號,再用小船送至澳方救援船”的預案,決定用“雪鷹12”直升機將52名被困乘客分批從“紹卡利斯基院士”號直接運往澳大利亞“南極光”號。曲探宙2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此前撤離工作一再推遲主要是因天氣因素,被困船只所在區域能見度低、風力大,不適宜飛行作業。 據介紹,“雪龍”號搭載的“雪鷹12”直升機屬于俄羅斯研制和建造的卡-32A11BC直升機。這是由俄羅斯直升機公司生產的雙發共軸雙旋翼多用途直升機,平時主要用來吊掛和裝運物資,內部除駕駛員及機組人員以外,共有12個座位。它具備相當可觀的運載能力,自重7噸,卻可以吊裝重約5噸的貨物,因而又被稱為“飛行起重機”。該機下方有兩個浮筒,3秒內便可充氣打開,可保證直升機在水面停留10-15分鐘。更重要的是,該機原本就是為俄羅斯高寒地區而設計,能在極端惡劣天氣下作業,耐低溫、抗風抗腐蝕能力都比較強。飛行員梁高升介紹說,“雪鷹12”的最低起降條件要求為:開關車逆風風速不超過每秒15米,側風不超過每秒10米,順風不超過每秒8米,能見度不小于2公里,云底高不低于150米,降落場地面積不低于22米×22米。據“雪龍”號氣象保障組報告,受大氣旋影響,“雪龍”號此前所在海域風力比較大,達7級,且能見度較差。因此直到2日天氣有所好轉,才準備展開營救作業。 除了天氣因素影響直升機救援外,尋找合適的降落地點也費了不少工夫。曲探宙介紹說,因為“南極光”號和“紹卡利斯基院士”號不具備“雪鷹12”直升機的起降條件,經三方協商,決定采取海冰起降的方式轉移被困乘客。具體方法為,三船排成“品”字陣,在“紹卡利斯基院士”號和“南極光”號附近分別選定一塊海冰,選定的海冰具有足夠的厚度且冰面相對平整。按照事先協商的方案,“雪鷹12”直升機從“雪龍”號起飛,飛行11.8海里至被困船只附近海冰,接上乘客,再飛行14.6海里至“南極光”號附近冰面,放下乘客,由“南極光”號派出的救援小組將乘客接應上船。如此往返6次,52名乘客全部安全轉移。最后直升機從“南極光”號飛行3海里回到“雪龍”號入庫,救援行動結束。 曲探宙表示,被困的情況本身不多見,采用這種救援方式就更少,存在各種自然條件的不穩定因素。為保證直升機在浮冰冰面上的安全,“雪龍”號上的應急救援海冰工作組成員先后乘“雪鷹12”直升機飛抵俄羅斯和澳大利亞船只附近冰面,選擇場地、勘察浮冰厚度和強度,確認滿足直升機起降安全條件后,再在冰面上鋪設木板,緊急搭建供直升機起降的臨時停機坪。幸運的是,當前南極正值夏季,夜晚光照和白天一樣明亮,可以晝夜不停地運送乘客。曲探宙說,行動期間天氣持續晴朗、弱風,救援比較順利。目前,被困船只“紹卡利斯基院士”號上的22名船員還沒有離船。曲探宙說,一般情況下,他們將等待浮冰散去自行脫困,或有更大破冰能力的船前來營救,目前“雪龍”號沒有參與進一步解救的計劃。“救援過后,‘雪龍號已無法履行原定科考任務。”曲探宙表示,“雪龍”號將設法從重重海冰間突圍,回到清水區之后,調整路線,然后完成后續考察任務。▲
環球時報201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