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揚 杜爽
【摘 要】介紹美國、韓國、新加坡現代服務業稅收政策,通過國際稅收經驗借鑒,建議我國整合零散稅收優惠政策,適時制定稅收優惠特別法;通過稅收信貸新型方式促進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契合現代服務業行業特點,明確行業發展最亟待解決的瓶頸問題,實施有針對性的稅收優惠政策。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稅收;國際借鑒
一、現代服務業稅收政策的國際經驗
(一)美國現代服務業稅收政策
美國對現代服務業的稅收優惠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產業、現代農業服務業、公益性服務行業、中小服務企業等領域,以鼓勵這些產業與行業的發展。美國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代表性稅收政策總結如下:1.與貿易、商業活動或高新技術有關的研究或試驗支出,直接作為可扣除費用予以抵扣,而不作為資本支出;2.若當年研究與開發支出超過前3年的研究與發展支出平均值的,其增加部分給予25%的稅收抵免,該項抵免可以向前結轉3年,后結轉15年;3.對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開發用儀器設備實行加速折舊,折舊年限為3年;4.服務業凈營業虧損可以向前結轉2年,如果虧損還有剩余,還可以向后結轉20年;企業向高等院校和以研究工作為目的的非營利機構捐贈的科研新儀器、設備等,可作為慈善捐贈支出,在計稅時予以扣除。
(二)韓國現代服務業稅收政策
韓國服務業的發展源于第二產業的帶動。90年代以前,在服務業內部結構中,批發、零售、飲食、旅店,一直居于第三產業增加值之首,90年代后期由于政策傾斜和對外開放,加上信息產業的帶動,金融保險不動產與運輸倉儲、通訊業等生產性服務業才真正開始發展起來。
韓國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代表性稅收政策總結如下:1.自2002年起擴大稅收減免范圍,對屬于服務業的中小企業及創業型中小企業實行稅收減免由6個稅種增加到18個,對中小企業特別稅額扣除由13個增加到24個;2.服務企業自新建后首次盈利年度起享受6年減半征收的優惠;3.5-10人以上創業企業自所得稅發生的第一年起減免法人稅50%,之后3年內按雇用人數增加比例最高可享受100%的法人稅減免優待;4.為在國內服務的外國技術研發人員,從其提供勞動之日起5年內的勞動所得,免征個人所得稅;企業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提取未來投資準備金、風險基金和科研準備金。具體規定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在其年底資產價值為20%以內設立的投資準備金,可在稅前扣除,對相應企業的技術和人力資源開發準備金也可按一定比例在稅前扣除。對技術轉讓和風險投資的資本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5.自2005年起,影視業、表演業等一些服務業實行50%-100%的法人稅減免。
(三)新加坡現代服務業稅收政策
新加坡在金融、會計、律師、審計、交通、商業、酒店餐飲等領域發展迅速,被公認為是東南亞地區的金融中心、運輸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現代服務業是新加坡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其中商業服務(包括對外貿易)、交通、通信、批發零售、金融服務等是服務業最重要的行業。
新加坡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代表性稅收政策總結如下:1.對具有新技術開發性質的產業給予5至15年的免稅期;對計算機軟件和信息服務、農業技術服務,醫藥研究、試驗室和檢測服務等生產和服務公司用于研究和開發的支出允許雙倍扣除;2.在新加坡設立區域性營運總廠提供優惠,只征收10%的公司所得稅,為期十年,對這類公司的分配股利免征所得稅;3. 金融等風險性較高的服務業在投資的最初5-10年完全減稅,若連續三年虧損者,可獲得50%的投資津貼,對在新加坡進行的離岸金融業務的收入免征所得稅;4. 對固定資產投資在200萬新元以上的服務業企業,或營業額在100萬新元以上的咨詢服務、技術指導服務等企業,所得稅可減半。
二、現代服務業稅收政策國際經驗對我國的借鑒
(一)構建現代服務業稅收政策體系
許多國家在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實施的稅收優惠政策,不僅僅停留在對原有優惠政策的重申,而是以獨立、集中制定出臺專門、系統的現代服務業稅收優惠特別法。制定稅收優惠特別法的目的,在于提高稅收優惠法律的權威性,消除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條款之間的重復和低效,加大稅收支持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宏觀調控力度。
我國可以借鑒此經驗,來解決現行現代服務業稅收優惠政策的繁雜、零散問題。這里所指的 “特別法”,區別于我國現存的特別行政區域相關法律,此處提到的“特別法”限于現代服務業行業性質,不限于區域位置,遵循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
考慮到現代服務業稅收優惠特別法實施的可操作性,在現代服務業稅收優惠特別法中,應明確規定優惠的對象、目標、原則以及審批程序等。尤其需重點考慮的是優惠對象,即我國現代服務業具體包含哪些行業,應進一步凝練出衡量現代服務業行業的定性及定量標準,并實行動態跟蹤評估,以確保享受現代服務業稅收優惠的企業身份“名副其實”。
另外,建議現代服務業稅收優惠特別法的制定可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分三步走:第一步,將各個稅種中涉及到現代服務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條款進行梳理,在各稅種中獨立成章;第二步,將逐漸成熟的獨立成章的稅收優惠條款進行整合,形成現代服務業稅收優惠政策法規;第三步,適時將整合的條例和法規通過必要的程序上升到法律層次,單獨立法。
(二)推行稅收信貸優惠方式
稅收信貸一詞是本課題提出的新提法。在已有的研究中,雖然在形式上把稅收、信貸兩詞合并使用,但所表達的意思仍然各自獨立,稅收調控和信貸影響兩方面含義。但此處稅收信貸,無論從形式上還是本質上,都將二者合二為一,原理在于使企業將原本應上繳的稅金作為自己的資金使用,相當于從政府手中獲得一筆無息貸款,即通過稅收的形式實現信貸促進經濟發展的效果。
從現行的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來看,稅收優惠形式偏重于結果優惠,而忽視過程優惠、起點優惠。借鑒國際經驗,在采用直接優惠的同時,配合使用投資抵免、虧損結轉等注重長期效果的間接優惠形式,例如韓國通過提取風險、科研準備金,美國對研究開發所用設備實行加速折舊,對有關研究試驗支出可進行投資抵免,新加坡對于某些服務業的研究費用實行雙倍扣除等,對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稅收優惠更多地采取延期納稅、加速折舊、投資抵免、費用加計扣除等間接優惠方式,盡量減少使用減免稅額、降低稅率等直接優惠的方式,保持一種系統的、一以貫之的政策取向。從根本上解決服務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升服務業發展的質量水平,就要注重把服務性企業的創業和經營過程納入到稅收優惠政策當中,降低服務性企業創業初期的投資、經營風險。以加速折舊、即征即退為代表的優惠政策,會使企業將原本應上繳的稅金作為自己的資金使用,相當于從政府手中獲得一筆無息貸款,從而起到鼓勵企業增加科技開發投入、加快機器設備更新換代的作用,這就實踐了稅收信貸的機制理念,倡導“授之以漁”的“蓄水池”政策意圖,避免“授之以魚”的政策導向。
(三)契合行業特點解決瓶頸問題
按行業特點劃分,將我國現代服務業分為高附加值類,高技術類和高風險類。建議針對于不同類型,實施有針對性的稅收政策,制定具有行業特點的現代服務業稅收政策。由于現代服務業涉及面廣,因此,要針對不同類型的服務業,分門別類制定鼓勵投資和業務拓展的稅收政策,有的放矢地促進各項服務業齊頭并進。
以金融業為代表的高風險服務業,應側重從降低行業風險角度來制定稅收優惠政策。金融業本身經營風險較大,并決定著一個國家整體經濟狀況的穩定,因此,應對這些經營風險較大的服務業采取相應的減免稅政策。從國際經驗來看,通過多個稅種優惠政策的實施,來降低金融業經營的風險性,例如新加坡對高風險服務業創業實施完全減稅政策,在規定的經營初期,還對虧損者實施投資補償。韓國允許金融企業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提取風險基金等。對金融業實施的稅收優惠政策,具體來講,應逐步降低金融保險業的營業稅稅率,在稅率上體現國家對金融保險行業的鼓勵和扶持,并改革目前金融保險業以營業額全額征稅的征稅方式,實行差額征稅,降低金融業行業風險,為高風險服務業創設良好的經營環境,促使部分資本從其他行業流向金融業等高風險服務業,促進其發展和繁榮。
以信息服務業、科技教育業為代表的高技術服務業,應側重從鼓勵技術研發角度來制定稅收優惠政策。建議應多采用間接優惠方式,例如加速折舊、虧損結轉等。具體來講,首先,建立加速折舊制度,使用的先進設備或專供開發用的設備、建筑可以實行加速折舊,并按照國家規定的技術標準來核定加速折舊的程度,這樣可以加快企業資金的周轉速度,增加企業用于更新設備和技術進步的可支配資金,并且縮小資金的周轉周期;對技術密集型的行業實行稅收抵免政策。允許企業將R&D;投入以一定比率或全部從應稅所得額中作為費用扣除。對信息服務業、科技教育業實行稅收抵免政策不僅可以增強企業開發、運用和轉化科研成果的積極性,也可以促進企業和科研機構、高校的合作,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的效率,提高高技術性服務業自主創新的能力。通過稅收手段,降低開發與研究成本,提高社會、企業人力資源開放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全力推進服務業的技術進步。
參考文獻:
[1]王良杰,石麗麗. 現代服務業概念界定[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1.
[2]黃海梅.對現代服務業財稅政策的探討[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6.
[3]姒建英.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財稅政策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7.1.
[4]趙春濤.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財稅扶持對策研究[J].農村財政與財務,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