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河
【摘 要】在經濟學研究的領域里,國有經濟改革這一研究課題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相結合是中國經濟改革的根本, 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國實現國有經濟改革戰略目標的中心,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堅持經濟改革才能跟上世界經濟前進的步伐,作者在本文中對國有經濟改革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國有經濟;改革;方向;社會注意市場經濟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國經濟學研究的重點就一直圍繞著國有經濟改革怎樣發展以及發展路徑這一問題開展,同時也延伸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在國外的一些國家也從之前的計劃經濟正逐漸向市場經濟轉型,這些實例為我們對我國國有經濟的改革與發展研究提供了相關的基礎理念和經驗,為促進我國國有經濟的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證研究。
一、我國國有經濟改革路徑的理論研究
我國的一些學者對我國國有經濟改革的實際而進一步拓展了很多關于我國經濟國情的理論研究。
(一)產權改革論。我國著名經濟學學者蔣一葦等人是產權改革論的呼吁者,根據產權改革論這一論點他們認為國有制的企業本身就有非常多與中國經濟不符的致命缺點。有人提出國有企業在治理方面存在非常大的隱患,而恰恰這一點才是我國國有企業存在的諸多問題和障礙的關鍵點。也有人認為只有國有企業民營化以后才能夠達到的實現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目的。
(二)市場競爭論。在我國呼吁這一觀點的學者代表林毅夫等人指出產權制度并不是國有企業諸多問題的癥結所在,導致國有企業諸多問題的原因則是畸形的企業競爭以及市場競爭,應該把圍繞為國有企業建立一個硬預算約束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這一重點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核心。只有這樣才能夠使企業的利潤率真正成為反映其經營效益的充分體現信息,而作為國有企業的所有者只要通過掌握這種信息系統,就可以對企業的經營行為進行監督。
(三)超產權論。超產權論認為利潤激勵只有在市場競爭的前提下,才能發揮其刺激經營者的作用,討論如何改善企業治理機制應該比討論產權歸屬更具有現實與長遠意義,企業只有通過競爭才能改善機制從而提高效益,同時我國經濟市場需要充分地創造市場競爭,超產權論解釋了當今國際上國有企業改革的發展趨勢是市場化改革。我們應對國有企業實施;合理機制再造工程,從根本上解決國有企業經營者的激勵和約束。
二、我國經濟改革的一些重要舉措
我國黨中央自1984年以來針對我國國有經濟改革先后共有三次重大決定。
第一次是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制訂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關鍵詞是“經濟體制改革”,其決定目的是為了全面啟動和部署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性質的商品經濟體制,建立可以自覺運用價值規律的計劃體制,同時還規定了改革的目標、途徑、任務以及各項基本方針政策;該決定是第一個指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開展了城市改革,也稱之為“全面改革的藍圖”。
第二次是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制訂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關鍵詞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目的是在20世紀末可以完成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該決定是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第一個總體規劃,成為20世紀九十年代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行動綱領;該決定是第二個指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創新指明了方向,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藍圖。
第三次是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制訂了《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關鍵詞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目的是完善我國社會主義現有的基本經濟制度,完善宏觀經濟調控體系等機制和制度,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成為21世紀第一個10年關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規劃和戰略部署。該決定是第三個指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旨在“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繪制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藍圖。其中該決定最重要創新之處就是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同時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改革觀。
從黨中央前三次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的主題來看改革是才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們要認真總結改革開放的經驗,發揚成績,解決改革中遇到的例如城鄉發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等方面具有發展階段特征的問題。為了全面、準確地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意義,要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不動搖,努力實現決策的科學化和改革措施的協調方向配套,要正確處理發揮市場的優勢調節作用與政府調控的關系,把發揮市場經濟優勢與轉變政府職能和深化宏觀領域的改革緊密結合起來,使兩者相得益彰。尤其要從中國的實際特別是中國現階段的實際國情出發,在學習和借鑒其他國理論和經驗特別是發達國家市場經濟理論和經驗時候,要側重具體分析并結合國情,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有創新,在任何時候都切忌盲目照抄照搬。要努力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財政體制改革和企業改革,深化農村改革,在實現發展實體經濟的同時,還要使虛擬經濟得以穩步發展,使虛擬與實體經濟得以相協調,在當前,要特別注意不要因為虛擬經濟問題而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
三、當前國有經濟改革和發展
我們必須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努力提高經濟效益的發展步伐,轉變發展方式。我國經濟結構的經濟發展和存在的問題自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造成嚴重影響以來顯得尤為突出。
就經濟結構而言,首先我國的總需求結構不盡合理,在總需求中消費需求增長緩慢,在總需求中出口需求占據過高的比例而內需相對不足;除了分配結構、區域結構以及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等也都存在著不合理的問題。就經濟發展方面,不僅粗放型發展方式轉變緩慢,而且以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模式也被證明難以保證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外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第三產業占的比重較低,第一產業尤其是農業落后;再次農村要遠遠落后于城市,這也說明城鄉結構的但隨著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以及我國國有經濟體制的完善和國有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國有經濟必將實現并完成由粗放經濟增長方式到集約增長方式的轉變。這必將成為未來 10 年國有經濟發展的總體性和基礎性特點。因為在我國國有經濟體制下,會導致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不盡合理,這將直接導致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之間人均純收入水平的差異較大。因此,要進一步加快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以及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是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的長遠大計,同時這也可以應對世界金融危機影響。而加快結構調整和轉變增長方式,我們必須堅持走工業化與中國特色相結合的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和出口轉變。
四、全面深化經濟改革
在現如今的經濟體制下,我國經濟改革的中心環節就是增強國有企業的生命力,保持國有企業長久不衰。隨著我國通過國有企業的內部改革不斷深入,而取得了顯而易見的巨大的成績以及高速進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方面, 通過對國有經濟布局的調整,堅持發展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國有經濟,把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關鍵領域和重要行業當做把國有經濟的重點去看待,這樣一來雖然說在數量上國有企業的減少了許多,但是在總量上國有資本卻得以大幅度提升, 增強了國有經濟的引導力、帶動力和控制力的同時還提高了國有資產的整體質量,此重要性明顯提高。
另一方面,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可以通過深化對國有企業的制度創新來實現,建立起的新型的國有資產管理制度以及企業經營管理機制,同時這些機制和制度也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大部分國有大型企業都已經逐步完善了公司治理結構健全了委托代理關系, 改進了約束和激勵機制實現了股份制改造,國有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都得以大大增強。
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思路,習近平主席強調并指出兩個“必須堅持”:“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這就是鄧小平同志所提出的“兩個開放”的大局,前者是對外開放,后者是對內開放,對外開放有助于促進對內開放,對內開放又有助于對外開放。對內開放以及對外開放其政治方向仍然是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方向、社會主義國家。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提出了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任務。同時也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核心目標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具體地講,全面深化改革所達到的核心目標要滿足三個基本要求:
一是通過競爭改革而追求經濟效率化。建設全國或區域統一市場體系都需要以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為主要原則,真正發揮在資源配置中市場的基礎性作用。
二是通過公平改革而達到經濟公平化。提供充分就業、機會均等的社會服務使全體勞動者都有機會就業,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使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得以健全覆蓋,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為全體人民建立促進低收入、農民、貧困人群收入較快增長的長效機制,健全基本公共服務。
三是提倡綠色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追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節約資源同時健全國土空間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的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基于上述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思路和黨的十八大報告精神,未來十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
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國實現國有經濟改革戰略目標的中心,更加完善、更具競爭的開放型經濟體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有利的體制保障。
只有從我國實際出發,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要求和市場經濟的規律,才能著手深化國有企業的改革。從實際出發發揮經濟民主、共同治理、效率與公平相結合的社會主義精神, 進行制度創新和理念創新,要建立起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為重點積極推進要素市場化和加強收入分配調節。必須樹立以人為本、兼顧和諧并共贏的理念,保證各方面的利益, 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進一步深化經濟改革要繼續探索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途徑和方式,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毫不動搖地支持、鼓勵和引導私營、個體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五、小結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歷史悠久的國家,我們只有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才能夠取得改革開放的成功,我國家才會在改革開放中向世界綻放。
參考文獻:
[1] 江澤民.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M]1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6
[2] 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G]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3] 國有企業改革與國有資產監管的理論和實踐.2005
[4] 張春霖.國有經濟布局調整的若干理論和政策問題[J].經濟研究,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