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采霞 錢隆
十八大報告強調“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如何實行城鄉發展雙贏為目的發展格局,如何來充分發揮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如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桃源縣根據本縣毗鄰常德市城區且境內有著名的桃花源旅游景區的優勢,開展的“常桃路城鄉統籌示范帶建設”,以實現對接市城區,做響桃花源品牌為突破口,推動全縣的城鎮化發展的實踐,探索出了一條農業大縣城鄉統籌的新路子。
一、基本概況
常桃路是常德市城區至桃源縣城的一條主要公路交通要道,主干道途經陬市、楓樹、青林、漳江4個鄉鎮70個村居,里程27.69公里;四個鄉鎮總面積340.35平方公里,占全縣面積的7.6%;人口23.8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5%;耕地面積17.71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34%;糧食總產量占全縣48%;經濟總量占全縣的65.3%。這四個鄉鎮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漳江鎮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青林鄉和楓樹鄉是少數民族自治鄉,具有濃郁的少數民族特色;陬市鎮在歷史上就是湘西北沅水中下游著名的重鎮,素有“小南京”之稱。四個鄉鎮地勢比較平坦,且四鎮相連,公路沿線人口比較密集,交通非常便利。全縣大部分工業企業、生態農業基地、物流中心、休閑農莊集中于此。
二、經驗做法
(一)打破城鄉壁壘,深化城鄉配套改革
——宜居村鎮建設。新建成陬市東林村、楓樹公路村、蘇家堆村、青林創業大道兩側、回維民族新村(民族風情園)6個宜居區,將農戶新建住房按常桃路建設的要求進行了適當的集中,并配套了相關基礎設施。宜居區建設不僅吸引了其他村落農民到集鎮居住、經商,還吸引了常德市區的“城市人”到此居住、休閑和經商,大大提升了示范帶經濟的流通。
——環境衛生整治。重點抓好了村鎮三個方面的整治:①環境凈化。一是認真實施“三清五改”,二是積極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三是綜合整治集鎮鐵序,四是建立和落實“戶集、村收、鄉運”的垃圾處理機制。②房屋美化。一是拆舊,二是改造,三是建新。③村莊綠化。一是庭院綠化,二是環境綠化。
——文明新風創建。①提升村民素質。以縣農教辦為主體,整合農村遠教、職業教育等教育資源,對示范帶內農民開展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市場經濟知識、實用技術、就業技能、衛生保健等方面的教育培訓。②建設文化陣地。按照鄉鎮有綜合文化中心、健身休閑場所、影劇表演館所、特色文化品牌,村有文化活動室、電子信息室、健身休閑場、農家書屋、閱報宣傳欄的標準,加大公益性文化設施的建設投入,全面配齊各類文化體育活動設施。在此基礎上,每個村組建了一支業余文體活動團隊。③培育文明新風。每個村和社區建立一塊公民道德宣傳牌,編印道德宣傳手冊,建立了大型公益廣告牌和道德墻,營造公民道德建設氛圍。廣泛開展“三講一樹”活動,組織開展“十星文明戶”和“五好”、“十佳孝星”道德標兵評選活動。
(二)加快農業園區建設,推動城鄉協調發展
——以楓樹鄉為主體的健康養殖示范區建設。把三尖公司四、五分場進行標準化改造,將原有老式雞舍改造為“全封閉式、自動控溫、自動清糞、自動給料”的標準化現代雞舍,并完成場區綠化和糞污處理設施改造;加快四通專業合作社總部建設;推進四喜養殖公司田河豬場改造,啟動沼氣發電、沼氣聯戶工程和沼液、沼渣綜合利用工程;在陬市鎮畬田興建一家有機肥廠,解決全縣養殖糞污問題,變廢為寶。
——以青林鄉為主體的生態農業休閑區建設。該鄉生態農業休閑園建設以綠色生態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為主題。一是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以濟慶農牧堆金種豬場為基礎,新建總投資300萬元的沼液輸送系統,按照“豬、沼、菜”生態循環模式,以青林堆金村、馬灣村為核心,建設標準化蔬菜基地1800畝,解決桃源縣城和中心集鎮以及常德市城區居民的環保無公害蔬菜的供應問題。二是積極開辟休閑觀光農業。以現有葡萄園為中心,以聚緣山莊、獅子山休閑山莊等休閑山莊為基礎,進一步擴大整體規模,提高經營效益。在此方面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方針,通過宣傳手段吸引周邊鄉鎮、縣市游客到葡萄園采摘葡萄,讓他們在勞動中體驗樂趣,即達到休閑之目的,又增加了經濟效益;而且把我們的葡萄需送到北方,直接達到創收的目的。
——以陬市、楓樹為重點的萬畝雙季稻高產示范區建設。桃路沿線建設了一個萬畝雙季稻高產示范片,建設了楓樹、漳江2個省級集中育秧樣板工廠,支持鼓勵萬福生科上市并組建一個大型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和糧食物流企業,實現了產─銷─深加工一體化,逐漸把農業帶上集約化發展的道路。
(三)推進工業園區建設,提升城鄉統籌經濟實力
做大做強漳江創業園和陬市工業園,實現以工促農,良性發展。
——漳江創業園建設。以機械制造、食品加工、電子配件、紡織業為主體,在完成鑫玉花紡織、蜀中情食品、玉龍生物、文源林業、小康油脂、桃花源酒廠和菜菱大市場7個在建項目的基礎上,完成辣妹子食品、金玲機械、桃花源柴油機廠3個搬遷入園項目建設,新引進招商項目6個。截止2012年12月,投資6000萬元,完成漳江創業園一期道路、供排水管網、供電及污水處理廠建設,為項目入園提供保障。
——陬市工業園建設。在加快完成園區整體規劃編制及道路供排水管網建設的基礎上,完成萬福生科四期擴改、科輝墻材三期擴改、磊鑫科技和大華機械二期擴改,新引進招商投資項目5個。到2012年底, 28個市級以上重點項目實現預期,30個市級以上重大前期項目全面完成,其中引進億元以上項目7個。
三、主要成果
(一)示范帶打造了宜居村鎮
桃源縣山清水秀,進行宜居村鎮建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示范帶”在建設過程中,關注自然資源的宜居性規劃建設,尤其是在集鎮整治和宜居小區建設時做到了有所側重,為實現城鄉大融合奠定了基礎。在建設時盡量保持了陬市原有的古樸之風,最大限度的保護好歷史古建筑。“示范帶”把生態保護、景觀建設、農業休閑產業有機融合,不僅推動了“世外桃源”的文化底蘊和常德文化特色的有機融合,拓展城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機會,吸引了大批的城市人到示范帶的宜居小區居住和休閑農莊休閑,極大地推動了示范帶第三產業的發展。
(二)示范帶建成了綠色通道
陬市、楓樹、青林三個鄉鎮是我縣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通過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建設,加快了生態農業的發展,逐步建成了桃源富硒大米、無公害蔬菜、桃源土雞、桃源黑豬、蛋雞、葡萄等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實現農村農業與城市超市對接,使“示范帶”成為市城區居民吃上放心農產品的綠色通道。
(三)示范帶打造了市城區工業的緩沖帶
“示范帶”新型工業園區的建設,吸引眾多企業到示范帶安家落戶,同時,工業發展壯大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加快了桃源縣乃至周邊區縣勞動力的轉移。到2012年底,有28個市級以上重點項目在示范帶實現預期工程,有30個市級以上重大前期項目在示范帶全面完成,其中引進億元以上項目7個。新增城鎮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4616人。這大大減緩了市城區工業企業和人口過于集中的壓力。這不僅加快了桃源縣城鎮化建設的步伐還讓示范帶老百姓真正達到樂業安居之目的。
四、對策建議
(一)要注重規劃科學合理
1、目的要明確,論證要充分。在制定規劃之初要有詳細的調查、論證和數據分析研究,要充分考慮產業聚集、經濟發展、人口增長的因素科學制定城鎮化建設的規劃,不能搞城市擴張,盲目求大,也不能太謹小慎微,邊搞邊像,更不能追求政績,違背規律。
2、思路要清晰,重點要突出。規劃要立足縣情,建立脈絡分明、層次清楚的城鄉統籌格局,合理布局“點”和“軸”,把握城鄉聯系這根主線,中心鄉鎮這個點著力點,農業產業化這條途徑,因地制宜選擇發展模式、制定發展對策。同時,要處理好“核心”和“邊緣”的矛盾,對偏遠地帶、“三不管”地帶、斷頭地帶要有長遠合理發展的整體考慮,實現基本均衡發展。
3、壁壘要打破,權益要維護。隨著城鄉統籌的標志性產物——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城鎮建設用地迅速擴張,向農業用地伸手已成必然。城鄉統籌規劃絕對不能被異化為“建設用地指標轉移規劃”,而是要嚴格確定耕地保護紅線,制定合理的優惠性的征地補償辦法和失地農民保障措施。
(二)要加強示范帶的管理
1. 加強示范帶設施設備的管理。一是要規范為先。要加強對群眾的宣傳和教育,讓他們了解這一系列設施設備的功能、用途和應注意的事項,發揮群眾的主人翁意識,發動群眾自覺參與道路和設施設備的維護和管理。同時,通過增設電子監控設備、規劃標識標線等措施,強化對道路和車輛的管理。二是要整治為重。建立交警、交通、公路、城管、公安等部門各司其責專項整治的長效機制,對車輛超速、超限、貨車超載、車輛亂停亂靠、砂石車輛上路、農用車輛上人行道及人為破壞道路相關設施設備等問題進行依法嚴厲查處,確保常桃路秩序井然、交通文明。三是要維護跟進。明確責任部門對道路及設施設備進行定期巡查,出現損壞及時維護,確保道路美觀、整潔、暢通。
2、保障示范帶后續維護管理經費的投入。一是明確投入主體。要明確示范帶配套設施運行責任主體,建立專項經費,確保配套設施發揮其真正的作用。二是規范管理辦法。堅持“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維護”的原則。制定相關管理辦法和責任制度,加緊理清建設、管理、維護、經費等有關責任及問題以及建成后的施工驗收、移交手續等問題。三是建立輔助機制。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建立縣級農村公用事業基金已勢在必行。并做到每年有編制計劃,財政部門要列入當年預算并落實資金。
(三)要提升城鄉居民的整體素質
1、加大文化事業的投入。加大對文化建設資金投入力度,用于建設文化活動設施和場所,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實施文明素質工程,把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主人公意識慢慢地滲透到示范帶居民心中,讓他們自覺地參與到城鎮化建設的事業中來。
2、加強環境整治的措施。常桃路建設要按照村容整潔、生態良好的要求和搞好村鎮綠化,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的目標,認真開展“家園清潔行動”,突出解決垃圾亂倒、臟水亂潑、畜禽亂跑等“三亂”問題。實行人畜分離,搞好綠化美化,制定村規民約,切實保護生態環境。
3、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積極組織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科教、文體、衛生、法律‘四進社區活動等,普及與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環境衛生、文明禮儀、醫療衛生、科學健身等知識,解答群眾在法律方面的疑慮,引導農民進一步提高抵御封建迷信活動和邪教等偽科學的能力;大力支持具有桃源特色的農村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地方儺戲、漁鼓、三棒鼓、板凳燈、舞龍舞獅、廣場舞等;組織農民開展農民藝術節、農民運動會等公共文化活動,引導人們自覺革除不良陋習,自覺倡導文明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