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莉
旅游業是葫蘆島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也是葫蘆島市的優勢所在,恰好具備帶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作用。因此,對于葫蘆島來說,新時期、新階段,實施旅游興市具有現實的依據。具體說來有以下幾方面。
一、增長速度緩慢
2012年,葫蘆島市的經濟增長速度是9%,增幅同比下降了6個百分點。建市24年來,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1.1%;過去10年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4.1%,分別比我省和我國過去10年的平均增長速度高出了近1.4個百分點和4.2個百分點。盡管過去十年我們跟全省和全國比年平均增速很高,但我們建市時間短、基數小、包袱輕, 又處于東北振興和遼寧沿海開發開放的機遇期,在全省及渤海地級市中, 這樣的增速顯然是不夠的。
經濟學界曾對經濟拐點是否成立、能否出現問題展開過激烈的討論,有學者認為小的經濟拐點3年左右出現一次,稍大的經濟拐點8年左右出現一次,更大的拐點30年左右出現一次,且拐點出現前后的年份,經濟會出現新的波動、甚至滑坡。拉美國家快速發展30年后出現的經濟動蕩、我國改革開放30年后面對的轉型壓力,似乎是在迎合這一觀點; 2007年,有些專家預計當年我國將出現大的經濟拐點,恰好2008年---我國改革開放30年,我們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機,經濟出現很大的下行壓力。
因此,我們即將面臨著拐點出現時新的經濟波動帶來的威脅,不進則退,慢進也退,我們必須著力打破發展僵局, 尋找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發展新興戰略性支柱產業---旅游業。
二、綜合實力不強
2012年,葫蘆島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719.3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4.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546.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7.6億元;全年外商直接投資5.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3%。進出口總額實現13.5億美元,下降5.4%,其中:出口總額實現9.5億美元,增長18.9%;進口總額實現4.0億美元,下降17.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4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983元。
目前,葫蘆島的經濟實力跟自己比一直呈上升的趨勢,但放在全省,乃至環渤海地區來看,我們在總量上連續幾年都排在全省(2007年為第11位、2008年為第12位、2009年至2012年保持在第13位)乃至環渤海12個地級市的后面,都顯得十分遜色。2011年,在本文分析所選中的12個環渤海地級市中,葫蘆島排在最后一位,排在第一位的唐山市,總量是葫蘆島市的8.4倍;排在第二的煙臺市,是葫蘆島的7.5倍;經濟總量沒過1000億元的只有二個城市:丹東市和葫蘆島市,丹東的總量還高出葫蘆島市238.6億元,也就是說,葫蘆島市被遠遠地甩在了后面。
三、發展后勁不足
經濟增長模式規律表明,驅動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即“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代表著三種經濟增長模式,即投資驅動型、出口驅動型和消費驅動型。
首先看葫蘆島的消費。2011年,葫蘆島市的社會消費品總額實現274.2億元(在全省14個市當中,排在第8位,在環渤海地區12個地級城市中排在第11位),增長17.6%。雖然增幅在環渤海地級市及在遼寧省各市中,均排在第3位,但環渤海地級市及遼寧全省分別只有5個位次;且每個位次之間只相差0.1-0.2個百分點。
其次看葫蘆島的投資。2011年,盡管葫蘆島市固定資產投資實現了31.1 %的高增長,增幅與丹東市相同,并列排在環渤海地級市的第2位和遼寧省的5位;但投資總量僅為444.3億元,在環渤海地級市中屬最后一位,排在第一的煙臺市是我們的6.49倍、排在倒數第二位的秦皇島市還是我們的1.38倍;在遼寧省14個市中排在第13位,排在第3位的鞍山市是我們的3.0倍,排在第12位的遼陽市還高出我們36.7億元。
最后看葫蘆島的外貿。2011年,葫蘆島市進出口總額實現12.9億美元,同比下降4.4%,其中:出口總額實現8.04億美元,增長22.8%;進口總額實現4.8億美元,下降30%。進出口總額在環渤海12個地級市中排在第11位,排在第一位的煙臺市是我們的35.42倍、排在倒數第二位的濰坊市是我們的11倍,排在第九位的錦州市是我們的2倍。
四、產業結構面臨調整
葫蘆島市的產業結構呈二三一的格局,特別是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始終保持在45%以上,這種僵局多年來沒被打破, 四大支柱產業石油化工產業、有色金屬產業、能源電力產業均為資本密集型——重工業。2011年,四大支柱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81.1%,其中能源電力產業7.0%、有色金屬產業19.8%、石油化工產業33.6%、船舶機械產業20.7%,石化產業占比最高。工業是葫蘆島曾經的優勢、現在的羈絆,帶來的伴生問題太多,影響了環境、破壞了生態,不利于就業,增加了維穩成本。因此,如何突破產業結構的瓶頸問題,要求我們去尋找新的發展路徑,由工業走向服務業,由重化工業走向旅游產業。
五、旅游業亟待升級
一是對2008年葫蘆島市四大支柱產業從業人員情況分析可以看到,四大支柱產業共有從業人員為10.5萬人,能源電力行業從業人員為1.8萬人,船舶機械行業從業人員2萬人,有色金屬行業從業人員3.9萬人。而2008年旅游業從業人員達到15萬人,其中:直接從業人員3萬人,間接從業人員12萬人。可以說,旅游業在吸引人員就業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已經比四大支柱產業具有更大的優勢。
二是對葫蘆島市支柱產業確立過程分析。2002年,葫蘆島市提出“石油化工、有色金屬、船舶機械、能源電力”為四大支柱產業,至到上述分析時的2008年底,四大支柱產業的地位未被撼動。也就是說葫蘆島“四大支柱產業”的提法在2009年就應改為“五大支柱產業”,但遺憾的是“文化旅游作為新興戰略性支柱產業,沒有進入葫蘆島市的“十二五”規劃, 直到2012年1月6日才被正式納入政府工作報告,比(國發[2009]41號)《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的要求滯后了兩年多,錯過了一些發展機,現在全國各地的旅游城市大多在研究如何推進旅游業轉型升級,葫蘆島市還在研究如何發展旅游業,在轉型升級的節奏上慢了半拍。
六、戰略重點面臨抉擇
葫蘆島市的四大經濟發展戰略是工業強市、項目支撐、沿海開放、民生保障。這些戰略制定的很好, 也符合葫蘆島的實際,但有戰略過多之感, 致使在實施過程中, 戰略重點不突出, 不能集中精力辦大事, 影響發展結果。
但凡發展很好的城市, 發展戰略都不是很多。與葫蘆島資源、區位、氣候等都很相似的秦皇島市,其經濟發展戰略只有一個, 即“旅游立市”, 形成了全市發展旅游、全年發展旅游、全方位發展旅游、全產業融合旅游的大旅游發展格局, 且這種格局多年未變, 直到2012年才在“旅游立市”戰略后又加了一個“產業興市”戰略。比我市建市早一年、同樣于1994年更名(由大庸市正式更名為現在的市名)、同樣為本省第14個市、同樣為全省最年輕的城市、同樣具有旅游資源優勢的張家界市多始終堅定不移實施“旅游帶動”戰略。
建市24年來, 葫蘆島市一直沒有破除制定發展戰略時固有的路徑依賴, 還在依賴建市之初的工業優勢,以工業為主, 產生了難以擺脫的“青蛙效應”, 難以適應我國現在的科學發展、加速轉型的新形勢。好戰略不用多, 一二個就夠, 關鍵是讓戰略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在葫蘆島的未來發展征途中, 我們必須進行冷靜思考, 痛下決心, 自我突破, 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讓“旅游興市”進入戰略視野,這樣才能與中國北方的海上傳奇城市的定位相一致,才能與中國北方第一個創意城市的稱謂相一致, 才能更好地引領城市向著美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