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淼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當前黑惡勢力犯罪的形式、手段和特點出現了新情況、新變化,局部地區黑惡勢力犯罪已成為危害社會治安、破壞社會經濟秩序、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一大突出問題,成為影響和阻礙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毒瘤”。
【關鍵詞】農村;黑惡勢力;對策
一、農村黑惡勢力犯罪的特點
從組織構成上看主體成員構成相似的特點:一是本地人多。無論是惡勢力首要分子還是盲從的外圍人員,基本上是本地人;二是社會閑散人員多。團伙成員大多無正當職業和謀生技能,成天四處游蕩,不務正業;三是年齡結構低。團伙成員向低齡化發展,有的甚至是在校初、高中學生;四是文化水平低下者居多。調查表明,惡勢力成員中受過打擊處理的人員越多,或惡勢力頭目的劣根性越重,其惡勢力團伙的“惡”性程度越大,社會危害性越嚴重。
二、打擊農村黑惡勢力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防范基礎工作薄弱,導致農村黑惡勢力違法犯罪難以及早發現
黑惡勢力團伙并非一日形成,而是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演變過程,而這一演變過程使其具有長期性、隱蔽性強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運用嚴密的防控體系、堅實的基礎工作在源頭上控制黑惡勢力團伙的形成,以免其形成氣候造成危害。但從調查的情況看,基層工作中存在對刑釋解教等重點人口及其他列管工作對象控制管理不到位,對轄區的出租房、娛樂場所以及流動人口管理存在漏洞等問題,特別是流動人口中無固定居所、無固定職業的高危人群或受過打擊處理的人或有涉惡或其他違法犯罪活動傾向的人不能完全發現并列管掌控。
(二)對黑惡犯罪的定性需要大量證據支撐,實際操作中難于準確把握
首先,黑惡勢力為規避法律,常打“擦邊球”,有組織地做一些違法但不構成犯罪的事,對群眾形成心理控制,擴大團伙影響力。其次,一些涉惡團伙具備黑社會性質組織的雛形,由于前期準備不充分、力量投入不足、辦案經驗欠缺、主觀認識不到位等方面的原因,不能準確定性,把本應該是打黑案件當成一般的惡勢力案件進行偵查。
(三)偵查期限短,法定期限內難以偵查終結
法定偵查羈押期限短是制約黑惡案件偵辦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公安機關偵查辦案,按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只有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提請逮捕、逮捕、延長偵查羈押期限、起訴后補充偵查這幾個階段。對于一名犯罪嫌疑人,偵查期限逮捕前最多37天,逮捕后起訴前一般最多7個月,移送審查起訴后退回補充偵查最多有2個月。因此偵辦團伙案件,自第一個犯罪嫌疑人到案,一般最多只有10個月零幾天的偵查時間。
(四)調查取證、收集固定證據難
偵查實踐表明,涉黑涉惡犯罪的組織者一般很少直接參與具體的犯罪活動,但其對社會的危害性則遠遠高于具體實施犯罪行為的組織成員。
(五)對農村黑惡勢力打擊處理難
首先,認定涉黑案件的具體標準難以掌握。由于辦理涉黑案件涉及多個訴訟環節,并且實際情況差別較大,導致實踐中公檢法司法機關對涉黑案件的定性仍然存在分歧,主要表現在對涉黑犯罪的組織性、經濟性、控制性認識不一,從而影響了對涉黑犯罪的打擊力度。
三、打擊農村黑惡勢力的對策和建議
(一)研究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解決打黑除惡的法律瓶頸
完善的立法是保障打黑除惡工作深入進行并取得實效的根本保障,因此各級立法機關必須從加強政權建設、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深刻認識黑惡勢力犯罪的嚴重危害性及開展打黑除惡工作的必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盡快完善、修訂打黑除惡的法律法規,建立必要的偵查制度和相關工作制度。一是統一公檢法部門對涉黑涉惡案件在犯罪證據、犯罪事實上的認定標準,防止在案件性質、證據、事實的把握上出現偏差。二是在現有刑罰的基礎上,提升對涉黑涉惡犯罪的量刑處罰幅度,充分體現刑法“罪刑相適應”的原則。三是明確團伙的組織者、領導者、骨干分子、一般參加者、被脅迫參加者等不同成員的具體量刑標準,達到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目的。四是針對黑惡勢力團伙的違法所得,增設罰金、沒收財產等附加刑,以摧毀其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消除其再生能力。
(二)加強情報信息工作,提高發現控制能力
按照公安部以及各省區的打黑除惡工作機制,派出所和責任區刑警隊對農村黑惡犯罪個案負有重要的發現責任、立案責任,區縣一級公安機關負有重要的報告、打擊和主管責任。首先,派出所責任區民警要密切注意農村的社會治安動態,經常深入責任區,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多到村民中訪寒問苦,黑惡勢力的蛛絲馬跡不難發現;其次,還應強化對易于滋生農村惡勢力場所的陣地控制,搜集掌握這些行業場所涉黑涉惡犯罪的第一手資料,及時發現和打擊農村惡勢力的違法犯罪活動;第三,加強對重點人口的管理控制工作,采取靈活可行、具有實際效果的工作方法,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管控,要充分依靠治保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切實落實對重點人口的幫教措施,減少刑滿釋放、解除勞教人員重新違法犯罪的機率。
(三)加強打黑除惡專業隊伍的建設,建立打黑除惡長效工作機制
自從公安部2000年在全國發起第一次打黑除惡專項行動以來,至今已10年有余,打黑除惡基本上采取專項行動的方式。隨著社會經濟活動的發展,人財物的大流動,專項行動的方式由于臨時性,非專業性只是權宜之計,一時之策,已不適應打黑除惡工作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要建立打黑除惡專業隊伍,建立一套高效的打黑除惡長效工作機制。開展專門的業務培訓,或以案帶訓的方法,培訓偵查人員熟練掌握并運用相關法律知識和辦案程序,提高偵查人員對集團犯罪、黑社會犯罪的偵查能力。
(四)提高偵查能力,重視偵查謀略,要有經營案件的意識,要有專案偵查意識和專案專辦的決心
對重大涉黑涉惡案件,要采取異地用警、異地關押、異地審訊的方法進行偵查辦案,商請檢察院提前介入,法院進行異地審判,以防止犯罪分子通風報信、串供翻供,避開“關系網”、“保護傘”的干擾。在使用傳統偵查手段的同時,要注意使用技偵、獄偵、秘密調查、暗訪、特情等秘密手段。
(五)加強對收集固定證據方法的研究,不斷提高偵查人員的取證能力
偵查實踐中看,取證難是所有刑事案件面臨的難題,在辦理農村黑惡案件中取證難尤顯突出。盡管如此,一些地方的公安機關還是不斷摸索出了一些克服取證難的方法技巧。取證時必須注意充分保護證人,注意選擇適當的時間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