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克強 汪燕 楊琪
【摘 要】在當代中國社會,城鄉差距已經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這種差距體現在多方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城鄉教育差距,城鄉醫療差距,城鄉生活消費差距,就業差距。本文從城鄉居民收入、城鄉稅負、城鄉公共品供給及城鄉居民在受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方面對我國城鄉差距的現狀及原因進行剖析,進而著重從財政對策方面進行討論研究等方面進行探究提出解決方案。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產生全局影響,更加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關鍵詞】農村與城市;村民與市民;認同與差異;城鄉差距
一、丹東市城鄉差距的表現
城鄉差距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城鄉教育差距,城鄉醫療差距,城鄉生活消費差距,就業差距。
(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1、 丹東城市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遠遠快于農村。從改革開放到2012年,丹東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增長到2100元人民幣,而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只有900元人民幣。可見,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遠遠落后于城市,非常緩慢。
2、丹東城鄉居民收入之比成擴大趨勢。丹東城鄉收入比例已經從改革開放之初的2.55:1,擴大到2012年的3.83:1,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一些非貨幣因素,如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各種社會福利考慮在內,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更高。。
(二)城鄉教育差距
1、丹東城鎮居民的總體受教育程度遠遠好于農村。城鎮高中、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學歷人口的比例都比農村的高。尤其是大專以上的人口,城鄉之間存在巨大差距。城鎮高中、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學歷人口的比例分別是鄉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更重要的是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生輟學、流失現象也比較嚴重。
2、相對丹東市城來說,農村教育升學率明顯偏低。城市已經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升入初中的比例已經達到98%以上,而農村還有10%左右的學生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能或不愿升入初中。
(三)城鄉醫療差距
目前,丹東農村合作醫療的覆蓋率只有10%多,80%以上的農民屬于自費醫療群體。農村醫療衛生設施條件差,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農村醫療設施陳舊、設備老化,醫療衛生人才缺乏、流失嚴重,有得地方一個村還沒一個醫療點。由于公共衛生供給短缺,醫療價格大幅度攀升,農村不少地方出現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
(四)城鄉生活消費差距
1、丹東城鄉居民的人均消費水平差距較大,城鎮消費的增長快于農村。從人均消費量上分析,2012年全市居民年人均消費性支出為21050元,農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10045元,城鎮居民消費高出農村水平10005元。同時從居民消費增速的角度看,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也快于農村。
2、丹東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差異明顯。農村居民的消費是為了滿足日常所需,而城市居民更多是為了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水平。
(五)就業差距
1、丹東城鄉就業結構存在明顯差距。農村居民主要的就業方向是務農及外出打工,而城市居民有多這樣的就業渠道,就業前景良好。
2、農村失業人口高于城市。丹東市勞動人口的登記失業率為5%,農村勞動人口的失業率沒有人計算得出,拋開進城務工的勞動力不算,留在農村勞動力的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由此可見,農村現在還有大量失業人口。
二、丹東市城鄉差距的影響
(一)丹東市城鄉居民收入差別及其變動已經成為影響丹東居民總體收入差別及其變動的主要因素。
有專家根據基尼系數分解法做了測算2002年至2012年,城鄉差別對丹東居民總體收入差別的貢獻率分別達到了53%和57%,說明城鄉差別已經成為影響居民總體收入差別的主要因素。城鄉收入差別變動對居民總體收入差別變動的貢獻率分別104.58%和83.54%。通過這兩組數據可以看出,近年來,特別是90年代以來,城鄉收入差別及其變動已經成為影響全國居民總體收入差別擴大的主要因素。
是城鄉居民消費差別及其變動也已經成為影響丹東居民總體消費差別及其變動的主要因素。
據統計分析,2002年至2012年,農村居民消費占居民最終消費的比重已經由56.3%下降到45.2%,農村消費品零售額占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由48.5%下降到38.2%。這兩組數據表明,農村市場的消費份額在逐年下降。農村市場消費需求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市經濟持續增長的因素之一。
三、丹東市城鄉差距的原因
(一)丹東城鄉差距在解放前就存在
在解放前,由于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官僚資本的積聚,大地主大資本家的搜刮,造成了農村長期貧困的局面。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政策上長期對城市的傾斜。
改革開放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黨和政府以城市為中心,采取農村支持城市的策略,在農村征收農業稅,支持城市建設,進一步拉大了城鄉差距。
(三)丹東城鄉之間的差距首先與它的城鄉產業特性有關。
現在的農村雖然已經包含了多種產業,但農業在其經濟結構中的重要地位,是其與城市區別的一大特征。而農產品收入需求彈性小的特點,注定了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程度后農業增長速度必然要慢于縣城的經濟增長速度。
三、縮小丹東市城鄉差距的對策
(一)首先要改革丹東現行的城鄉制度
1、改革城鄉戶籍制度。過去的戶籍制度,將農民緊緊地束縛在土地,無法使其得到自由的流動。因此,必須對城鄉戶籍制度作出徹底改革,才能適應以后經濟社會的發展。第一,要推進體制和制度方面的改革,一是城市的戶籍管理制度要改革,消除農村勞動力進城的障礙;二是取消農民進城就業的不合理限制,開通城鄉勞動力市場。
2、鼓勵農村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經濟發展策略,當地政府減少不必要的干預,給農村留有充足的發展空間。
(二)調整丹東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業附加值,積極發展鄉鎮企業
1、改善農村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農業附加值,發展節水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旅游農業,改變原來粗放型的農業增長方式。
2、積極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服務業,使農民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三)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應適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不僅要增加用于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也要將農村生活基礎設施的建設逐步納入公共財政領域,增加農村道路、農村教育投入。
(四)進一步做好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工作
規范農村就業中介組織。建立和健全覆蓋面廣的勞務輸出網絡,幫助農民有序流動。
(五)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素質
繼續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改革,堅持推行“兩免一補”,減輕農民負擔。對農村校舍進行修繕,完善教育基礎設施。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1、繼續推行減免農業稅的政策,并且給予相應的補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保證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
2、完善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及養老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解除后顧之憂。
由此可見,丹東市只有高度重視農村經濟,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完善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才能使農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才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