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洪堪
【摘 要】地處邊疆的地州高校在中外合作辦學中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自身又有明顯的弱點和不足;既面臨良好的發展機會,同時必須面對強者的威脅。要在競爭中搶抓機遇、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實現跨越發展,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彌補自身辦學水平的不足是最佳選擇。
【關鍵詞】邊疆;地州高校;中外合作辦學;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市場營銷學中對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進行分析的常用方法。在這里S(strengths)代表企業內部的“長處”或“優勢”,是指企業相對于競爭對手而言所具有的資源、技術、產品長項以及其他特殊實力;W(weaknesses)是企業的“弱點”或“劣勢”,是指影響企業經營效率和效益的不利因素和特征;O(opportunities)代表外部環境中存在的“機會”,它的實質是市場上存在著“未滿足的需求”;T(threats)代表外部環境所構成的“威脅”,是指對企業營銷活動不利或限制企業營銷活動發展的因素?。SWOT分析就是結合外部環境與內部條件對企業的能力和素質進行分析評價,認清企業相對于其他競爭者所處的地位(SWOT組合),以便制定合適的競爭戰略。筆者認為此方法同樣適用于高等學校的競爭戰略的制定。保山學院作為升本不久的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地方高校,和其他剛升本不久的地方高校一樣,存在著辦學條件差,辦學積累不足,辦學層次和水平不高等問題。在鄧小平教育要“三個面向”的思想指引下,保山學院確立了“立足保山,服務云南,輻射南亞、東南亞”的發展定位,要實現這一發展定位,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彌補自身辦學水平的不足,實現跨越發展是最佳選擇。這就需要認真梳理我們面臨的機會與威脅,自身存在的優勢與弱點,以便有效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在強手如林的高等教育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中外合作辦學中的優勢(S)分析
(一)保山學院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優勢。
保山地處滇西咽喉,毗鄰兩亞(南亞和東南亞),連接三亞(南亞、東亞、東南亞),南方絲綢古道,滇緬公路,中印公路都從這里通過,是中國西部重要的國際大通道,同時還是我國面向南亞和西進中東的重要“橋頭堡”。今年5月,李克強總理訪印,倡議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保山正處于經濟走廊的起點。目前保山有國家級口岸1個,省級口岸3個,貿易通道16條。1999年,云南省提出了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大省、連樓南亞、東南亞國際大通道”的發展戰略。保山提出了“走向南亞,保山先行一步”的戰略和建設“中國走向南亞第一市”的奮斗目標。2006年1月1日南亞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2007年在“構建第三亞歐大陸橋專家論壇”上與會學者對“第三亞歐大陸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條起于深圳直達荷蘭鹿特丹的大陸橋如果變為現實,保山的戰略地位更顯重要。
(二)保山的區位優勢非常明顯。
保山學院是中國瀾滄江以西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辦學覆蓋滇西四地州(保山、怒江、德宏、臨滄)總人口達668萬,輻射緬甸及南亞。四地州及印、緬學生在保山學院就讀比到國內其他大學就讀可節省大量的交通費。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學生及家長必然選擇保山學院。
(三)保山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
保山歷史悠久,文化厚重,自古就是滇西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公元69年設立永昌郡以來,中原漢文化不斷與當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底蘊深厚又獨具特色的哀牢文化、永昌文化、華僑文化、翡翠文化、馬幫文化、滇西抗戰文化等。保山學院積累了濃郁的校園文化和豐富的辦學經驗,形成了優良的辦學傳統和鮮明的辦學特色。學校畢業生歷來以綜合素質強、基礎扎實、作風樸實、適應性強,以“下得去、用的上、留得住”的良好形象贏得較高的社會聲譽和認同度。
(四)保山學院具有資源優勢。
保山資源富集,生態良好、宜游宜居。自然資源如“世界物種基因庫”——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旅游資源如中國國家級地質公園——騰沖火山熱海公園、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之首——和順。保山的瑪瑙、黃龍玉馳名中外,來自面甸猛拱的翡翠深受人們喜愛。保山學院目前占地1000畝,建筑面積25萬平米,擁有完善的教學科研設施,可滿足1萬名學生學習、生活和研究。有教職工495名,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127人。博士碩士研究生200多人,有12個二級學院54個本專科專業,面向中國17個省市自治區招生,面向南亞、東南亞招收留學生。
(五)保山學院具有專業優勢。
通過34年的發展,保山學院辦學涉及文學、理學、教育學、法學、歷史學、經濟學、工學、管理學8大學科門類并已形成了許多特色專業,重點學科。如云南省重點學科、省級重點建設專業、省級特色專業、省級示范實習、實訓教學基地,省重點實驗室項目20余個。其中,生物科學,寶玉石鑒定與加工,緬甸語,建筑設計技術,旅游管理,商務英語等特色專業發展迅速,人才培養質量高,社會聲譽好。其他專業如農產品種植與加工、信息化、工藝美術有非常好的市場前景。
二、中外合作辦學的弱勢(W)分析
保山學院的前身是1978年創辦的保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09年升本。由于建校時間短(尤其是本科教育時間短),與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存在辦學條件相對落后,辦學經驗相對不足,辦學基礎薄弱,整體辦學層次和辦學水平不高等問題。筆者認為,保山學院在中外合作辦學中存在的主要不足有以下幾方面。
(一)認識不到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規定:中外合作辦學是指“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的活動”?。中外合作辦學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因為它“可以引進國外資金和優質教育資源,吸收和借鑒優秀院校辦學經驗和國外有益的教學模式、教學管理經驗,教材及教法,促進辦學觀念的更新及人才培養質量和師資水平的提高”。雖然保山學院與緬甸密支那大學、泰國清邁大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與韓國關東大學結為姊妹學校,但中外合作辦學至今沒有邁出實質性步伐。這主要是學校上下對中外合作辦學的意義缺乏足夠的認識。
(二)學院自身缺乏經驗。
2009年以前,學院忙于升本,一切工作圍繞升本開展,無暇顧及中外合作辦學。升本以來,沒有積極走開放辦學之路,注意力集中在內涵升本上,忽視了中外合作辦學的重要性。截止2002年底,全國共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712個,與1995年相比,增加了9倍多,覆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研究所生層次學歷教育74個,大學本科層次學歷教育69個,大專層次學歷教育82個,截止2005年底,云南省高校經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已達14個,其他形式的中外合作辦學形式達37個。
(三)學科結構不合理。
州市高校在學科專業結構方面主要表現為學科專業總量偏少,結構不盡合理,學科專業辦學條件薄弱,特色不明顯,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貼近度不夠,適應性不強。如保山學院升本以前是師專,學科專業以數、理、化、生物、中文、政治、歷史為主,非師范專業很少。這種專業結構不能適應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不能滿足經濟建設對各種人才的需求。升本四年來,雖然專業擴大到54個,但是,本科專業還是以師范為主,嚴重制約了滇西區域的資源開發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中外合作辦學的機會(O)分析
(一)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需要。
2002年,全國高等教育招生人數達到320.5萬人,在校生達到1600萬人
毛入學率達到15%,高等教育邁入大眾化階段。而擁有總人口668萬(2011年11月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中國瀾滄江以西四地州(保山、德宏、怒江、臨滄)教育相對落后。以保山市為例,到2007年底,每萬人中大專以上學歷人數遠低于全國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全國:361人/每萬人口;云南省:201人/每萬人口;保山市105人/每萬人口);適齡青年高等教育入學率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國:21%;云南省12.65%;保山市10.52%)。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要達到40%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就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二)政策環境良好。
首先,我國加入WTO后,教育合作的大門對外國敞開了。國外辦學機構利用WTO的條款來我國合作辦學,一些跨國公司也利用職業培訓的方式介入我國的教育市場。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本國教育資源過剩,正積極利用其教育與科技優勢向中國進行教育出口。其次、我國的法制環境逐漸完善。為規范中外合作辦學,我國于2003年9月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2006年發布《教育部關于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若干問題的意見》,2007年發布《教育部關于進一步規范中外合作辦學秩序的通知》(教外綜【2007】14號)重申了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和堅持公益性原則的政策導向。2009年又發布了《關于開展中外合作辦學評估工作的通知》。2002年中國與東盟10國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正式啟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于2015年全面建成。截止2008年8月,我國已經和33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學歷學位互認的協議(其中,東盟國家2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2007年底,云南省高校國際化辦學評估體系正式設立,并經省教育廳發布,在全省高校實行,這是評價和促進云南省國際化辦學質量的重要舉措。
(三)橋頭堡建設的需要。
2009年,中央提出將云南建設成為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今年5月,李克強總理訪印,也倡議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保山緊緊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設“兩省一通道”的戰略機遇,提出“走向南亞,保山先行一步”戰略和建設“中國走向南亞第一市”奮斗目標,著力加強以交通和口岸為主的國際大通道建設。在國家的宏觀布局下,保山提出“建設保山孟中印緬國際經濟合作示范區”,最近,這個示范區的規劃評審會將在國家發改委召開。緬甸、印度、孟加拉國三國人口總量超過15億,經貿往來一旦建立,將為保山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帶來重大機遇,也為高等教育包括中外合作辦學帶來難得的良機。
四、中外合作辦學的威脅(T)分析
(一)周邊國家知名高校少,選擇合作伙伴困難。
地處滇西的保山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167.78公里。但緬甸高等教育不發達,沒有國際知名高校。引進緬甸優質教育資源較為困難。過去云南與包括緬甸在內的東盟國家在教育合作中一直處于教育輸出地位。主要是建立漢語培訓中心和孔子學院,同時招收東盟國家的留學生(2008年6月在云南的外國留學生達8000人,來自東盟國家占65.9%)到2009年,云南高校在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建立了13個漢語培訓中心和3個孔子學院。近幾年,保山學院也接收到來自緬甸的留學生(2012年外國留學生35人),同時受保山市政府委托,承擔了對緬甸漢語培訓。受省政府委托,派出教師到緬甸支教。
(二)與南亞國家合作受交通制約。
公路方面,目前保山到緬甸密支那350公里已通高等級公路(保山到騰沖為高速公路,騰密路為二級公路),密支那到印緬邊境173號界樁班哨段375.1公里二級公路估計投資20億,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尚未開工。鐵路方面,中印鐵路起于昆明,止于印度雷多。途徑大理、保山、芒市,從騰沖猴橋出境至密支那與緬甸鐵路相接。目前昆明至大理已建成通車,大理至保山正在建設,預計2015年通車。保山至芒市計劃2013年底開工,芒市至密支那段尚在論證中。航空方面,目前南亞、東南亞國家首府可直航昆明。保山機場,騰沖機場尚未開通國際航班。騰沖機場改擴建和申報口岸機場前期工作正在推進,爭取開通于緬甸密支那、仰光、曼德勒和印度高哈蒂、加爾各答等城市的直航,并逐漸擴大直航東南亞、南亞的城市范圍。
(三)國內、省內高校競爭壓力較大。
目前,國內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發展迅速,方興未艾。截止2009年6月,我國依法批準設立和舉辦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1099個,其中機構148個,項目951個。省內已有老大哥學校如大理學院、紅河學院,玉溪師院,曲靖師院等地州高校已經走在了前例。特別是紅河學院已實現了請進來走出去,建立了紅河學院越南太原大學校區,首批招收4個本科班。走在前列的高校已經積累了相當經驗,在辦學競爭中對后來高校形成了巨大的威脅。
五、對策研究
(一)提高認識,高度重視中外合作辦學。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改變自已的弱勢地位,實現跨越式發展,不能走精英教育的老路,必須走開放辦學之路,吸收借鑒國內外先進的辦學模式和經驗,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教學改革與發展。同時要適應大眾化教育新形勢的要求,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完善自身的辦學功能,創新辦學模式,在優化辦學體制,優化專業結構,打造品牌專業,提高教師素質,提高教學質量上下功夫。
(二)加強對中外合作辦學的研究,吸收借鑒兄弟院校的成功經驗為我所用。
通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兄弟院校已積累了豐富的中外合作辦學經驗。比如“能否引進外國優質教育資源是中外合作辦學成功與否的關鍵”;“中外合作辦學最大優勢是核心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與國外大學接軌,而且部分師資、教材來自國外,學生不出國門就能接受純正的國外教育”;“外籍教師所占比例應不低于25%,引進國外教材不低于教材總數的30%”。建議成立由成教處牽頭、外事辦參與的專門研究機構,對中外合作辦學進行研究,提出可行性方案,進行論證后組織實施。
(三)轉變觀念,放眼世界。
開展中外合作辦學不能把眼睛盯著周邊國家,應該放眼全球,尋找合作伙伴。由于交通、通訊和網絡的發達,世界已變成一個村。只要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總能找到合作伙伴并實現雙贏目標。
(四)加快特色學科專業規劃與建設,增強適應性。
首先要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確保重點”的原則,加強學科專業規劃及管理,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專業發展規劃,利用保山獨特的地域及資源優勢發展特色專業。其次,要加大專業建設的經費投入,培養和引進學科帶頭人,建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和學術梯隊,加強實驗實訓基地建設,提高學科專業建設的基礎條件。最后,要內外聯動,增強合作與交流,構建“政校企”互動平臺和產學研合作平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五)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大瑞鐵路大理至保山段于2007年開工,由于概算不足進展緩慢,到2013年1月隧道才完成30%,橋梁墩占完成67.7%,路基土石方83.33%,圬工砌體61.6%。各級政府應盡快解決概算不足問題,施工單位應不斷總結施工經驗,通過技術創新加快施工進度。盡快開工建設保山至瑞麗鐵路。加快騰沖口岸機場的擴建,盡快開通騰沖至緬甸仰光、泰國清邁和曼谷、印度加爾各答、孟加拉國吉大港等國際航線。只有交通便捷了,保山的區位優勢才能顯現出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及實施辦法。
[2]丁世婷、樂莉、李小薇《云南省高校與東盟中外合作辦學的現狀與對策》《中國冶金教育》2009年4期。
[3]劉小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合作辦學的實踐與思考》《宜春學院學報》2009年10月。
[5]許琦紅、魏金法《新建本科院校引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初探》《龍巖學院學報》2008年8月。
[6]羅文潔《廣西高校與東盟高校合作辦學的現狀與啟示》《學術論壇》2009年1期。
[7]段加開《面向南亞開放,把保山建成滇西邊境高等教育中心》《走向南亞--第二屆中國 (保山)南亞論壇論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8]《市場營銷基礎與實務》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年1月。